作為車主,鳥糞確實是非常討厭的,然而可別小看了鳥糞,曾經有個島國,就是靠著“鳥糞經濟”,一躍成為人均GDP世界第二的國家,甚至只遜沙特一頭,這個位於太平洋上的小島國就是諾魯。
而1968年才獨立的諾魯共和國還有一個別稱,世界上最小的島國,僅21.1平方公里的諾魯也是排在梵蒂岡、摩納哥之後的世界第三小的國家,如此小的國家是如何靠著“鳥糞”發家致富的呢?而現在又怎麼淪落到了只能靠國際援助才能生存下去的境地呢?
生活在“金子”上的土著人
諾魯位於中太平洋,由一獨立的珊瑚礁島構成,數千年來,諾魯島上一直居住著波利尼西亞人和密克羅尼西亞人,這些島上的土著居民依然在原始的母系社會踏步,過著狩獵捕魚為生的生活。
1798年11月,一艘名為“獵人”的英國船首次發現了諾魯島,看到全島都被茂盛的植被覆蓋,還有一長片金色的沙灘,船員們不用多想就給這座島起名“快樂島”。
不過在島上除了豐富的植被之外,並沒有發現什麼有價值的礦產,這等“彈丸之地”飲水問題都是問題,所以諾魯島直到1888年才“勉強”成為德國的殖民地,併入德國馬紹爾群島保護地,也首次得名“諾魯”,只不過管理小島的僅是一個貿易公司,負責收購一些椰肉乾,這種情況持續到了20世紀。
1901年,英國地質學家埃利斯因為發現了一塊來自諾魯的上等磷礦石,於是本人親自登上了諾魯島一探究竟。
這一看不要緊,他發現整個諾魯島80%的土地下都富含磷酸鹽礦石,磷礦既是製作化肥的主要原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醫藥、食品、紡織、軍事等領域具有重要的地位,結合當時工業對磷礦的需求程度,我們可以直接認為埃利斯在諾魯島上發現了一層“金子”。
為什麼這座孤立的海島,會有如此豐富的磷礦?
在探究小島上磷礦資源產生原因的時候,許多人都會大吃一驚,小島上80%覆蓋的,超過10米厚的磷礦資源,竟然全部來自於“鳥糞”。
原來,諾魯島的地理位置對於鳥類來說非常重要,諾魯島周圍300平方公里內,只和一個6平方公里的巴納巴島相鄰,這就意味著300平方公里內,除了巴納巴島和諾魯島之外,這些生活在太平洋上空的鳥類就沒有其他停靠的地方了,無數年來無數的鳥類選擇在諾魯島上聚集,年復一年的在小島上積累著鳥糞。
時間長了,鳥糞越來越厚,通常情況下換做其他的小島,島上最受益的當屬各種植物,這些天然的肥料讓植物生長得非常茂盛,除此之外,大部分鳥糞會因為雨水的沖刷迴歸到大海中,但是諾魯島是珊瑚島礁,島上富含碳酸鈣,而鳥糞中的可溶性有機磷酸鹽在高溫和雨水的作用下會與碳酸鈣反應形成各種磷灰巖。
比起自然界的磷礦,鳥糞中磷的含量更高,所以鳥糞磷礦中含磷量也高,加上純天然堆積反應而成,非常容易開採,如果不能理解當時諾魯磷礦被發現後引起的轟動,完全可以把磷礦想象成淺層地表下大片的狗頭金,怎麼樣,眼熱了吧?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在首次發現磷礦之後的10年中,諾魯就出口了數十萬噸的磷礦石,1914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覬覦諾魯磷礦已久的英國直接僱傭澳大利亞遠征軍佔領了諾魯島,直到一戰結束,國際聯盟才將諾魯島劃歸給澳大利亞、英國和紐西蘭三國共同託管,不過磷礦的開採依然被英國把持。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諾魯情況更慘,1942年日本佔領諾魯島,島上為數不多的當地人口轉而被日本控制,日本一貫的惡行在諾魯島也沒有收斂,諾魯當地人遭受了奴役、屠殺、放逐,直到1945年澳大利亞趕走日本人時,島上的居民僅剩不足600人還在艱難的生存著。
之後的1947年,諾魯再次成為澳、英、新三國託管地,澳大利亞代表三國管理,磷礦的開採再次紅火了起來,來來往往的磷礦貿易讓諾魯島重新恢復生機。
1964年,諾魯人開始意識到,再怎麼賣力開採也不過是澳大利亞等國的“打工人”,於是諾魯人開始爭取獨立和磷礦的獨立開採權。聯合國方面給諾魯人的建議比較“搞笑”,讓諾魯居民直接移民到澳大利亞北面的克蒂斯島定居,諾魯人是不想出力幹活嗎?諾魯人想把錢放進自己的口袋!這種建議根本沒有參考的價值,1968年,諾魯獨立了。
諾魯,從暴發戶到貧困戶
獨立第一年,諾魯人將磷礦產量保持在了200萬噸以上,依靠這種採礦賣礦速度,諾魯人可以稱得上“一夜暴富”,一時間諾魯的人均GDP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靠石油發家的沙烏地阿拉伯,嚐到甜頭的諾魯似乎並不知道什麼叫“可持續發展”。
建國初期賣點磷礦攢攢家底還可以理解,諾魯政府之後的路線總讓人覺得諾魯恨不得一夜之間將所有的磷礦變成現金,較為平均的社會財富分配,一時間讓年輕的諾魯舉國上下奢靡成風,1982年紐約時報稱諾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頂尖的跑車開滿了小島上的公路,比起這些“標配”來說,這些暴發戶們更熱衷於“打飛的”去全世界購物。
瘋狂挖掘的背後是磷礦資源的迅速消耗,2000年時,諾魯磷礦出口量僅為50萬噸,再到2004年,磷礦出口量僅為2.2萬噸,諾魯沒想到大崩潰來得如此之快,奢靡之後的美夢轟然倒塌,曾經諾魯也建立信託基金以備磷礦耗盡後的國家需求,結果信託基金因為管理不善,原本投資得當的價值在2004年會超過80億澳元,而現實是僅為3000萬澳元不到。
磷礦挖掘之後的土地全為鋸齒狀大坑,鹽鹼化的底層土壤根本不適合種植農作物,如今為了維持國家運轉,諾魯不得不依賴國際援助。
短短几十年,諾魯從暴富到貧困的過程,完整地展現了不遵循“可持續發展”的掠奪式資源開發,其惡果有多可怕,一個完全沒有未來的國家,如今在太平洋上成為了一座常響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