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賺錢比印鈔票還快!”
2010年,陳德啟在河南考察投資環境時,面向採訪者說出了這句話。
他沒有說空話,從他的創業之旅中不難發現,他原本是福建的一個窮小子,到了泰國後,發現了商機,從此發家,隨後進入了房地產行業。
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這個身家數十億的福建老闆,在2007年做出了一項投資:到戈壁灘上種葡萄,一下子花了兩個億買下了13萬畝地。
陳德啟的這番決定,家人們知道後以為他瘋癲了,想辦法阻止,可是陳德啟能白手起家到億萬身家,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他想做的事一定要辦成。
前景並非十分明朗,陳德啟從此之後紮根在寧夏的戈壁灘,前後砸進去了16個億,資金鍊一度崩得緊緊的。
不知道他是不是會後悔,當初的那個決定是不是對的?
一、
陳德啟是個50後,他從小就在貧瘠的農村中長大,但這並沒有沖淡他骨子裡閩商創業的精神。
在80年代初,20多歲的陳德啟意識到不能再這麼隨波逐流,應該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出去外面闖一闖。
他的首站不是北京上海,更不是正在發展的深圳,而是有著一洋之隔的泰國曼谷。
其實陳德啟的這個選擇也是有原因的,那會兒當地有很多人出外做生意,大多數都賺到了錢,衣錦還鄉時令人羨慕不已。
彼時的陳德啟就算是沒有本錢,他也願意一搏,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曼谷,就算是做點小生意,那也能果腹。
但陳德啟能一下子掘到了一大桶第一桶金,離不開閩商的吃苦耐勞和毒辣眼光,更離不開養育了他20多年的故土。
陳德啟在曼谷的前期,天天碰壁,走路無門,好在他觀察到,泰國人跟我們一樣都喜歡吃豬肉,唯一不同的是,豬肉攤的老闆會把豬的苦膽丟掉,而陳德啟在老家,親眼看著有專門的小販在收苦膽。
這個小動作陳德啟影響深刻,不禁動起腦子來:這豬的苦膽究竟有什麼作用?
陳德啟透過多番打聽,瞭解到,有一味傳統的中藥材,叫做片仔癀。片仔癀在前段時間曾被炒到天價,關注過的朋友應該清楚,而這片仔癀的原材料,需要用到一種膽黃素,正是從豬的苦膽中提煉而來。
更為重要的是,兩斤膽黃素能賣到35萬!
有了這層資訊,陳德啟意識到,他可以在泰國低價收購苦膽,甚至免費撿,而他要做的就是提煉工作。
他不會,沒事,有人會,他花重金從老家僱來了一位師傅。就這麼,在簡陋的環境中,陳德啟的事業正式起飛。
一接觸“提煉豬膽”生意,陳德啟才知道什麼叫做“豬膽貴如金”,60多個豬膽中只能提煉出1克膽黃素,若是要提煉出35萬,就要用到6萬多個豬膽。
這筆賬一算就明白,陳德啟想要從中“悶聲發大財”,市場已經擺明在那裡了,他能做的,就是降低成本,改善工藝。
於是陳德啟天天跟師傅泡在一起,學習提煉過程,遇到不懂的就問,到最後,他還真把提煉的效率提高了,用他的辦法,提煉1克膽黃素只需要35個豬膽。
二、
陳德啟的第一桶金就挖了一大桶,他的生活質量改善,彼時“大哥大”是風靡與奢侈的象徵,遠在曼谷的陳德啟,就已經用起了功能機。
在大賺之餘,陳德啟心中難免有一絲絲擔心,因為這門生意的門檻很低,只要掌握提煉技術即可,他想,日後肯定會有很多的競爭者來到泰國。
所以,陳德啟把這門生意列入了“賺快錢”一行,只要日後出現了競爭對手,或者市場風向發生轉變,那他就帶著資金轉行,不留下一片雲彩。
陳德啟在泰國做“豬膽生意”在福建傳開後,有很多人效仿他來到了泰國,隨著同行們的湧入,陳德啟所採購的豬膽價格越來越高,另一邊,膽黃素的供需關係出現失衡,價格也在降低。
在這番背景下,陳德啟果斷放棄了“豬膽生意”,轉型做起了貿易,在老家收購腸衣,出口至泰國。
雖然腸衣生意不想豬膽生意一樣暴利,但好在細水長流,而陳德啟也成立了國際貿易公司,開始全球飛,尋思把生意做大。
在尋找投資機會的過程中,陳德啟曾入局過地產生意,結果不如意。吃了這一癟後,他改變了自己的入局準則,一個是賺外國人的錢,另一個是讓自己人賺錢。
換句話說,他要在國內建廠生產產品,而這個產品是銷往海外。在苦苦尋覓之下,陳德啟在90年代發現日本熱銷一種米果的食品,於是他躬身入局,在江蘇投資6000萬美元建廠,但沒有想到,第一年他就虧了1200萬。
陳德啟從來不打無準備之戰,他在進入這個行業之前,就做好了連續虧損三年的準備。既然暴露出了問題,那他就著手解決問題,一方面託人收集市場訊息,一方面則改進自己的生產工藝。
在這般步步為營之下,前期的準備全部到位,通過了日本的市場要求,得以“魚躍龍門”,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因為那會兒人工成本低,陳德啟的米果產品一進入日本市場,猶如魚有了水,混得風生水起,銷售最好的一年,陳德啟銷售了2500個集裝箱的產品,佔據了歐洲60%的市場份額。
其實,陳德啟作為一個商人,他的經營思路卻很簡單,就是賺外國人的錢,等到2007年,陳德啟又把賺到的錢,解決了一個地方的就業問題。
三、
2007年,有一場“閩寧協作”大會,目的是讓福建商人去寧夏投資,解決落後、貧窮的面貌。
陳德啟獲得了這一個訊息,孤身前往,沒過幾天,他就簽下了一封“買地協議”,花兩個億買了13萬畝戈壁灘。
為何?
在陳德啟來寧夏賀蘭山之前,這裡就已經尋思發展種植葡萄,因為這裡處於北緯38.5度,有很充足的陽光,葡萄種植得好,可以進一步發展酒莊,釀出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
給陳德啟提供參考依據的,是法國的知名酒莊,也處在同樣的緯度。
所以,即使這裡黃沙滿天,不見人煙,陳德啟也想去做種葡萄這件事。
從2007年開始,陳德啟在賀蘭山東麓紮根下來,他親自帶隊在荒漠裡打井,在戈壁灘種樹,只為了實現一個宏大的願望:將這片土地打造成世界級的紅酒莊園,也讓這裡成為一個旅遊勝地。
因為隔壁緊挨著4A級西夏王陵。
但在實現這個夢想之前,陳德啟要吃旁人沒有吃過的苦,即使他是億萬富豪。
他帶隊來到賀蘭山東麓的第一天,風沙極大,團隊扎的帳篷有時候還有被吹走,折騰了好幾天,才勉勉強強搭建出像樣的樣板間。
而且附近也沒有小飯館,吃喝要解決,陳德啟帶著團隊生啃了一個月的泡麵。來到這裡,除了風沙,其他都是從零開始的。
陳德啟有的是辦法,但就是費錢。第一步,種樹抵禦風沙。他前後投入了3億,買來500萬棵楊樹,硬是在戈壁灘支起了一排排綠化衛士,多年來不曾解決的問題,陳德啟來了,他解決了。
陳德啟的第二步很簡單,找水通電。水源可以透過打井,電源則需要請人來搞了。但陳德啟做生意就是這樣,先虧他個幾年,以後肯定細水長流。
完成前面幾項工作,陳德啟這才開始第三步,那便是種植葡萄。雖然他不懂,可他在商海沉浮多年,不懂得從頭學起,一點點學,請教專家,再帶領賀蘭山的鄉親們投入這番“種植大戰”。
陳德啟到寧夏的頭五年,幾乎顆粒無收,而他卻往這裡投入了16個億,他始終相信,幹沙灘會變成金沙灘。
到了2013年,陳德啟的成果第一次現世,他投入了16個億變成了一桶桶葡萄酒,在產品上市的當天,被哄搶一空。
從這之後,賀蘭山的葡萄酒在陳德啟的手中運作,慢慢打開了知名度,而陳德啟也相信你,一棵葡萄樹可以活50年,他年年都能賺錢,當初投入的16個億,也早晚會收回來。
為什麼陳德啟放著城市裡舒服的日子不過,要跑到戈壁灘去幹活。
商人離不開一個利字。但從陳德啟的投資範圍來看,他做米果,帶動了江蘇兩萬畝優質稻米生產基地的發展,他種葡萄,更是直接帶動寧夏3萬多人的就業難問題,往大了說,直接改變了當地的貧困面貌。
相比起那些天天出現在熒幕的商人們,他們穿著光鮮亮麗,跟你談著大道理,教年輕人如何做事,可是一旦離開了他們的嘴,就會發現他們賺了大把大把的錢,該窮的地方還是窮,該富的人家依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