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對於輕武器,很多人有一定的疑惑,那就是為何子彈口徑為何不是整數?在目前的小口徑時代,5.45毫米、5.56毫米、5.8毫米彈藥的口徑數值都不值規整的數值,這其中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好奇心:5.56毫米、7.62毫米,子彈口徑為何不是整數?
其實手槍、步槍、機槍等輕武器的口徑也有整數的,如目前多數衝鋒槍和手槍所使用的9x19毫米的帕拉貝魯姆手槍彈,一戰時代的法國的8毫米勒伯爾步槍彈,一戰之前,比利時、西班牙、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等國也才用過7x57毫米毛瑟步槍彈。
子彈口徑不是整數,與英制單位(英尺、英寸等)和國際長度單位(米、毫米等)的換算有直接的關係,因為英國在工業革命後的近200年時間中,長時間作為世界霸主,在科學和工業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英國,直接影響了近代的文化、工業的發展與延續,在武器發展上同樣如此,子彈的口徑看起來很不是整數,但是換算成英制單位的話,就會變得“規整”許多,著名M1911手槍口徑口徑為11.43毫米,英制就是0.45英寸口徑。
1、單位慣性:英制單位的傳統換算
這一點,在火炮的發展變化上表現得同樣比較明顯,二戰以前的英制火炮,一般以英寸或磅來標明單位,如有名的“152神教”所知的152毫米毫米火炮,換算為英制單位便是6英寸,381毫米艦炮、406毫米艦炮,對應的也是15英寸和16英寸,其實直到現在,美國海軍伯克級驅逐艦的MK-45主力艦炮,口徑為127毫米,還是英制的5英寸,一般被稱為“5寸炮”。
二戰時代英國有名的“6磅反坦克炮”、“17磅反坦克炮”,其實延續的是更早地以炮彈重量來命名的方式,口徑方面,6磅炮為57毫米,17磅炮為76.2毫米,也就是“謝饅頭”M4坦克中最有名的改進型——“螢火蟲坦克”的火炮,76.2毫米其實就是3英寸,十分之一的0.30英寸的話便是經典步槍口徑:7.62毫米。
而5英寸的十分之一為0.50英寸,換算為國際單位的話,便是12.7毫米,這是許多知名的重機槍和狙擊步槍的口徑,美軍有名的M2式勃朗寧大口徑,也被稱呼為.50機槍,1921年定型,大口徑反器材/狙擊步槍如巴雷特M82A1等,也是這個口徑。
其他我們所知的狙擊步槍中,AWM狙擊步槍,其字母“M”指的是使用增加發射藥的大威力“馬格南”彈藥,7.62毫米口徑對應的是0.300英寸溫徹斯特-馬格南步槍彈,具體資料為7.62x67毫米,8.6毫米則是0.338英寸拉普-馬格南步槍彈,彈藥資料為8.6x70毫米。
而現在的美製、北約制彈藥,也大多都是沿用英制單位,5.56毫米對應的便是0.22英寸,如5.56x45毫米NATO彈中最早的M193型(比利時SS92),其實就是從民用.223英寸Remington彈改進而來的,其提高膛壓後提高了初速,在尺寸方面,5.56毫米NATO彈與.223英寸Remington彈也是基本一致的。
2、工業慣性:研發和換裝新子彈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仔細瞭解的話會發現,各國在輕武器研發的過程中都會有一個普遍規律:寧可改變步槍的口徑去適應子彈,也不會隨意的修改彈藥口徑,去重新研發新口徑的彈藥;如7.62x51毫米彈藥成為二戰後北約制式彈藥後,西方軍隊的輕武器研發,都是圍繞這個口徑,而蘇聯突擊步槍的發展,也大都圍繞7.62x33毫米彈藥。
這其中的原因在於“工業慣性”,各國在研發新型步槍、機槍時,基本都會沿用過去的口徑,以保證彈藥的通用性,而工廠也不再在為新口徑的彈藥重新研發,可以節約成本;在一戰、二戰結束時,各國都有大量的彈藥“存貨”,彈藥的生產體系也是完整的,一型成功的、效能成熟穩定的、以億為單位的子彈說放棄就放棄了,整個國建的軍隊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去完成換代換裝,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都會相當的高。
改變子彈口徑,重新研發彈藥所帶來的麻煩,其實在英法兩國軍隊中都曾造成不小的裝備問題。
一戰到二戰時代中,法國軍隊制式步槍和子彈口徑正在經歷換代換裝的過程中,一戰中,法軍步槍彈藥為8x50毫米步槍彈,也就是“勒伯爾8mm步槍彈”,該彈藥是從11毫米黑火藥彈改進,但是改進不徹底,口徑為8毫米,但是彈殼直徑確實原有11毫米彈藥的13.6毫米,變成了個“大肚俠”,這直接造成了步槍和機槍的供彈問題,法國M1916步槍步槍為了容納不得不修改彈倉,初期也只能裝三發,紹沙輕機槍為了配合該彈藥,彈匣直接變成了個“半圓”。
一戰後,法國人“痛定思痛”,開始重新研發7.5x54毫米M1929無底緣彈,不過,直到1939年二戰開始後,法國軍隊仍為完成新式步槍和彈藥的換裝,於是就出現了使用7.5毫米子彈的MAS-36步槍、使用8毫米彈藥的M1916步槍以及更老的勒貝爾M1886步槍“三代同堂”的情況,後勤補給簡直是一團糟。
相比較而言,一戰到二戰中,英國堅持沿用7.7毫米彈藥為主,德國則堅持沿用7.92毫米毛瑟彈為主,步槍和輕機槍彈藥口徑相同,後勤補給壓力更小,直到二戰後的50年代,才逐漸被7.62毫米北約彈所取代;不過,在二戰中,英國軍隊也曾裝備了一定數量貝莎機槍,該機槍使用的是德國7.92毫米彈,英國有一定數量的一戰德國“存貨”,也能在戰場繳獲一些,不過彈藥不通用的貝莎機槍,還是成為了二戰英軍士兵非常討厭的機槍。
直到小口徑時代真正興起的時候,5.56毫米、5.45毫米、5.8毫米等彈藥的研發成功後,各國輕武器的研發也開始圍繞著小口徑彈藥開始改變,軍隊也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去完成換裝與訓練。
來自俊赫君的好奇:彈頭直徑其實大於步槍口徑
作為菜鳥的俊赫君以前總會直觀地認為,子彈與步槍槍管的口徑是一樣的,不過實際上並非如此,其實子彈彈丸的直徑,通常要比步槍槍管的口徑略大,如5.56x45毫米NATO彈,口徑雖然是5.56毫米(0.223英寸),但是實際上其彈頭的直徑是5.69毫米(0.224英寸),要比口徑大大0.13毫米。
同樣的,7.62x51毫米NATO彈,口徑為7.62毫米(0.30英寸),彈頭直徑為7.82毫米 (0.308英寸),比口徑要大0.2毫米,二戰時代舊日軍陸軍的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毫米坂步槍彈,彈頭直徑實際是6.65毫米,比口徑要大0.15毫米。
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增加彈藥發射時的氣密性,在射擊時,彈頭表面會嵌入槍管的膛線中,在發射藥產生的燃氣推動和膛線產生的旋轉,可以幫助彈丸飛的更遠命中率也更高,因此子彈的彈丸材質早期是質地較軟的鉛,後逐漸轉變為被甲覆銅,內部為鋼芯或其他材質,因為銅的熔點高,對於膛線的磨損程度更符合需求,彈藥的效能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