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翁哥原創,所有文章中圖片為介紹或者說明該問題使用。
喀琅施塔得,是蘇軍以及俄軍重要的軍事港口,在彼得時代這裡就成為了毛子重要的軍事要塞,很多讀者可能壓根沒聽說過這個名字,但是對於波羅的海那群打響十月革命的水兵應該很熟悉。
喀琅施塔得歷史
在毛子幼年的時候,就意識到了這裡的軍事地位,於是在喀琅施塔得開始修築緊急要塞,此後毛子在各個時期都把這裡作為重要的海軍軍港來建設,一直到蘇聯解體之前,這裡都屬於秘密重地。
彼得大帝拿下這裡之後,藉助冬季海面完全結冰,人工修築了大量的島嶼用做港口防禦,此後克里米亞戰爭擊退英軍聯合艦隊。
這座要塞城市除了一般性的建築之外,大部分都和航海和海軍有關,作為一個軍事重地,一度被人們認為是世界上防禦性能最好的要塞,時至今日我們應該還可以在這裡看到曾今的防禦堡壘。
你所不知道的新經濟政策
在1918年,蘇維埃內憂外患,國內經濟低迷,這一時期為了穩定狀態實行了“戰時共產”這一塊大家都應該很清楚,書本上告訴我們這是迫不得已,並且挽救了當時年輕的蘇聯,但是暴露了問題的時候又進行了新經濟政策改革,最終挽救了年輕的蘇維埃,但是在這背後,如果只從書本上看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政策對當時的蘇聯人民帶去了多大的苦難。
在戰時共產實行的時候,當時蘇聯大部分工廠停工,饑荒已經讓人們難以忍受,對於當時的蘇軍來說,除了戰鬥就是乾飯。蘇軍方面由於戰爭和政策的改變,糧食集中到了糧委會,所有人的消費都被額定分配,而且徵收的糧食甚至都包括農民下一年的種子糧!
除了糧食之外,人們的勞動就業也完全和蘇聯的軍事化劃上了關係,人們被“強制”進行公益勞動。
這些危機最終讓許多人產生了悲觀情緒,莫斯科等地都爆發了抗議,甚至高喊要讓蘇聯......這樣的情緒甚至影響到了蘇聯軍隊!
1921年2月底,波羅的海海軍,喀朗斯塔得軍港爆發兵變,兵變之後列寧表示迅速行動,幾十萬集團軍進軍軍港,完成鎮壓。
喀琅施塔得背後的故事
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表示:當時的士兵沒有進行軍事行動,只是需要和平談判,試圖和平解決問題。但是進攻方散佈謠言,封鎖了他們的主張,並且試圖把談判引導向武裝衝突。
我們回過頭來看俄方的說法:這次行動是被外國勢力和舊勢力鼓動的,由於和平談判條件一直沒有得到回應,不得已發起了軍事行動,除了少部分頑固分子大部分人都得到了寬恕,當然具體是怎麼樣的,就需要大家自己去分析了。
事件之後,蘇聯釋出了新的經濟政策,糧食稅代替了餘糧徵集制度。總的來說,“戰時共產”這一政策除了應對當時的時局這一大家認可的作用之外,其實也是當局一次固化制度對抗資本主義的方式,但是顯然連軍隊都有起義,確實是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