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的作者、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說:
“一個人如果能從獨處中找到樂趣,不需要靠文明生活的支援——亦即不需要藉助他人、工作、電視、劇場規劃他的注意力,必須有一套自己的心靈程式。”
的確,我們一直在說的拒絕低質量的社交,享受高質量的獨處,這些話似乎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大家也都知道了低質量的社交就是指那些毫無意義的社交圈子,但卻對高質量的獨處有很大的誤解,很多人以為只是在家裡看看書,聽音樂。
在我看來,並非如此,因為獨處它不是孤獨,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能夠真實面對自己的能力。就像有這麼一句話說的:“獨處是特別的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人並不多見。我向來羨慕那些擁有內在資源、可以享受獨處的人。因為獨處給你一個獨立空間,一份自由,這些是人們嘴上喊要,實際上卻害怕的東西。”
獨處其實很容易,但高質量的獨處卻很難,因為我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樣的獨處才算“高質量”,而在我眼裡,高質量的獨處,需要滿足這兩個條件。
高質量的獨處,讓你感到內心愉悅
不知從什麼時候來說,大眾會把獨處跟寂寞畫等號,以為獨處就是孤獨,以為獨處就需要一個人獨居,但其實不是,獨處,是指你有一個人思考的時間,而不是一定要選擇一個人生活。
曾在一個綜藝節目上看到周筆暢的身影,她一個人的生活態度確實讓我改變了對她原來的印象。在節目中,周筆暢說自己已經獨居了15年,還自嘲說應該沒人比我更長了吧。
可再去看節目裡,她對生活慢慢的儀式感,真的會無比治癒。早上醒來,她會在擺滿盆栽的房間裡修剪花草,然後給自己煮一份營養早餐,還有一杯自制拉花咖啡搭配牛奶,放在好看的盤子裡。
吃完早餐之後再收拾一下自己,去超市買食材,科學搭配給自己安排午飯。午餐之後去健身房,跟著健身老師完成每日訓練。
一天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沒有和朋友聚會,也什麼特別的事情,但就已經讓一天的生活過得豐富而精彩,也讓自己的時間變得足夠自律和充實。
高質量的獨處,是讓你在一個人的時候不會感到孤獨,也不會覺得自己在荒廢時間,而是你可以變得自律,生活可以變得充實。
就像周筆暢自己在社交平臺上說的:“其實以前的我也經歷過新手青銅時期,也一直在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但不管家裡是衣服隨處亂扔堆成山,還是一切歸置得井井有條。家始終是讓我覺得舒服放鬆的地方。”
所以,真正高質量的獨處,不是讓你感到憋屈,感到孤獨,而應該是愉快的,讓你感到內心愉悅的。
高質量的獨處,是要將其鍛鍊為一種能力
獨處不等於獨居,它不是要你一個人生活那麼簡單。
有的人不能獨處,是因為他們覺得獨處的時候空虛、無聊,不知道應該怎樣消磨掉一個人的時間,往往都是在渾渾噩噩中度過了一天。但其實,這樣的人,在不獨處的時候,情況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他們還是會想著要消磨時間,跟朋友吃飯、喝酒、扯皮等等,感覺挺無聊的,又好累。
這樣的獨處或者不獨處,對於一個人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都是很無聊的。
林語堂說:
“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但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的確,當一個人看到別人熱鬧,而自己只能一個人,感到非常的孤獨落寞,這樣的生活是孤獨的,而這樣的人也是被迫獨處的。
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她無法一個人待著,只要一個人待著她就覺得全世界只剩她自己了。但是她也不喜歡社交,說是不喜歡聽一群人在吹牛,她對很多事情都看不慣,卻也不想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她的空閒時間都被各種電視劇、偶像劇、綜藝填滿,不想著提升自己,在職場上苟且,最後還被裁員了,一蹶不振地回了老家。
她的獨處質量很差,生活方式也很差。在她眼裡,獨處就是自己不得不面對的結果,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是對生活無力的選擇。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種獨處的弊端,那就是依靠手機和社交來消磨時間的人,其實都具有同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獨處的能力,缺乏那種給予自我內心滿足的能力。
因為,有獨處能力的人,是可以跟自己對話的。
在《獨處的能力》這本書中有這麼一句話:“獨處的能力,指真實的孤獨,起源於幼兒時期與另一個人的關係的經驗。這個人不僅保持適當的距離,而且還能夠在需要的時間提供對“自我的支援”,使得幼兒可以“自在地存在”而不是對外部作出反應。“對自我的支援”是理解、消化和接受。”
深以為然,獨處的能力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做到對自我深入地瞭解,和外界的環境有一種平和的態度,才能達到一種心靈的放鬆。
只有一個人,可以感受到獨處的妙處時,他們才能真正感受到獨處的魅力,主動地選擇與自己好好相處。
在這個浮華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心靈的寧靜,都需要一種給自己排解壓力的方式,培養獨處的能力,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必要的。
那些在人群中獨處的時光,在凡俗中獨身的片刻,都是能讓我們感到愉快的力量。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人生,只有敢於直面孤獨,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才能最終與孤獨和平共處,感受它給予我們的無限力量。
本文配圖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