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慶貴
2022年,“演戲式”帶貨依舊在明星直播間上演。不少曾在螢幕上塑造經典角色的明星藝人,把演藝事業搬到了直播間。
明星演戲塑造角色也好,“演戲式”帶貨亦罷,說白了,所求殊途同歸無非名利二字。與勇武過人名將張飛一樣,明星也屬於強者。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不是靠自我標榜,而是靠強過別人的業績。就如同張飛靠輝煌戰績、演員靠經典角色說話一樣,明星“演戲式”帶貨也得憑貨真價實價廉物美說話,而不能“張飛賣豆腐——人強貨不硬”。
相比於其他帶貨主播,娛樂明星之所以熱衷“演戲式”帶貨,是因為其具有演技、粉絲擁躉等比較優勢。雖然也能為受眾提供娛樂供給,但“演戲式”帶貨畢竟不是真演戲,“演戲”只是為了促銷帶貨。換言之,假如戲中入戲而帶不出貨,戲後被吐槽“張飛賣豆腐”,則非但不能為明星帶來滾滾財源,抑或財源“兔子尾巴——長不了”,還有可能讓明星損名折譽得不償失。
現實中,明星“演戲式”帶貨浮世繪並不養眼。2021年下半年以來,步某明星夫婦後塵,多名明星亦步亦趨走進直播間,開啟“演戲式”帶貨模式。尷尬的是,評論區除了“演技吊打小鮮肉”“金雞獎欠你一個獎盃”等嘲諷,更夾雜“好感敗光”等詬病。儘管明星主播依舊肉麻得讓人起雞皮疙瘩,一口一個“寶寶”,怎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寶寶”們並不買帳。
悲催的是,不少明星“轉行”撈金以來,人們並未看到他們“演戲式”帶貨創造的經典;相反,記住的倒是一幕幕“翻車”場面和質疑詰問,讓人不禁“心有慼慼焉,然心慼慼矣”。比如,有使用者使用後質疑貨品質量,有使用者質疑明星主播信誓旦旦的“跳樓價”,有使用者發現多款商品電商平臺價格比明星直播間還便宜,更多使用者質疑明星們是否如其所稱“體驗過產品”。更要命的是,屢被明星“演戲式”帶貨收割智商稅,消費者在明星直播間的購買慾,對明星主播的信任度正在加速自由落體。
明星擅長演戲,未必精通帶貨。當下,直播帶貨專業門檻和監管力度雙雙抬高,早先多位頭部主播被查,多名“老戲骨”陷入疑似賣“貼牌酒”爭議,明星直播帶貨洗牌勢必持續。明星“演戲式”帶貨這碗飯並不好吃,如若實在欲罷不能,當切記並謹防“張飛賣豆腐”週期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