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由錢雁秋執導的古裝探案神劇《神探狄仁傑》引爆各大衛視,成為了當年最火爆的古裝電視劇之一。
之後,錢雁秋又接連推出了第二部和第三部,每一部都深受觀眾追捧,而狄大人說的那句臺詞“元芳,你怎麼看”更是在網路上風靡一時。
另外,《神探狄仁傑第二部》的單集收視率還飆升到了5.69%,成為了央視電視劇類收視率最高紀錄的保持者。不僅如此,《神探狄仁傑第二部》還一舉拿下了2006年的年度收視冠軍。
據相關統計,《神探狄仁傑》在40個城市的收視率平均為2.34%,單集最高為3.28%,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神探狄仁傑》劇組在無錫勘察試鏡時,曾接到當地監管部門要求立即解散劇組的通知,致使該劇差點胎死腹中。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另外,導演和製片人分道揚鑣後,雙方都建立了自己的製作班底,“狄仁傑”也被解構成了不同的版本。因為沒有版權,導演錢雁秋還被告上了法庭。
那麼,導演和製片人為何會分道揚鑣各自為戰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神探狄仁傑》的幕後故事。
上世紀90年代末,還在做電視記者的張文玲懷揣著一顆挑戰新領域的決心,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研修導演專業。
就在北電學習期間,中央電視臺的一位主任在和張文玲閒聊時說:你為什麼不做一部關於狄仁傑的電視劇?狄公還是你的老鄉呢!
正是這偶然的一句提點,讓張文玲有了將狄仁傑搬上熒屏的想法。拿定主意之後,張文玲便著手查詢資料,開始了前期的籌備工作。
在各類歷史記述中,尤其以清代小說家吳趼人的推理小說《狄公案》,以及駐華外交官高羅佩的《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最負盛名。
於是,張文玲一開始就把精力聚焦在了這兩部書上。
不過,很快她就發現,吳趼人和高羅佩的敘事方式並不適於影視表達,並且當時國內外最新穎的特技表現形式很難以得到施展。
也就是說,要想拍出有新意的精品大戲,那麼狄仁傑的劇作指令碼必須重新編寫。
於是,在中央電視臺一位資深編導的引薦下,張文玲大膽啟用了當時還是“新人”的錢雁秋擔綱編劇、導演。
另外,那位編導還找來了中國一流美術設計師靳喜武、央視87版《紅樓夢》的服裝大師史延芹、金牌化妝師馬淑英,幫張文玲搭脈會診。
劇本完成以後,導演錢雁秋就開始物色起了人選。然而,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以後,對於由誰來飾演狄仁傑,劇組遲遲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一次偶然的機會,當錢雁秋看到梁冠華老師的話劇後,他遊刃有餘的演技和憨態可掬的形象令錢雁秋驚呼:這不就是自己心中最佳的狄仁傑嗎?
但當時劇組的很多人都反對由梁冠華出演狄仁傑,因為在大家的印象中,狄仁傑的形象應該是外形消瘦,且精明幹練、眼光銳利的人,而不是像梁冠華老師這樣體型肥胖,有些憨態的人。
不過,在錢雁秋的一再堅持下,投資方最終還是妥協了。事實也證明,錢雁秋的眼光確實獨到,梁冠華飾演的狄仁傑深得觀眾的喜愛。
而飾演李元芳的張子健和導演錢雁秋在大學時就是好友,所以在最初選角時,錢雁秋就給張子健量身定製了李元芳這一角色,後來三人也一路相伴,成了最強鐵三角。
主演選定後,製片人張文玲與中央電視臺談好合作拉來投資後,組建了一個實力強大的團隊,趕赴無錫外景地勘察試鏡。
按照原計劃,這部劇本該在2003年4月開機,不巧的是,劇組恰逢全國非典爆發,全部工作人員都被“扣”在了無錫。
當地監管部門要求立即解散劇組,接受隔離觀察。好在有中央電視臺領匯出面,才得以倖免解散。
在將近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全劇組只得原地待命,直到6月非典解禁才開機。
無獨有偶,拍這部戲時,還趕上了中國的電視劇產業發生的一場鉅變——製播分離制度開始實行。原本是央視可以投拍的這個劇,因為製播分離,央視必須撤出。
沒辦法,張文玲不得不再去找新的投資方。
為了營造出懸疑劇緊張的氛圍,這部戲的大部分的劇集都是在夜裡拍攝的,有時候一拍就是一個通宵。因此,演員們常常頂著個黑眼圈,化妝師也是叫苦連天。
不僅如此,在拍攝第二部的時候,當時正值酷暑,劇中的人物都需要穿著層層的戲服。
特別是張子健,因為他是一襲俠客裝扮,身上常常要穿著厚厚的牛皮鎧甲,鎧甲裡面還要再套一件棉衣。幾天下來,那件棉衣都有味了,皮衣裡面還結了一層白色的鹽晶。
值得一提的是,《神探狄仁傑》一共拍了四部,總計162集,前三部都順風順水,可到了第四部時,製片人張文玲提出要在劇中加入更多的感情戲,以此來謀求更高的收視率。
追求完美的錢雁秋當時就不樂意了,立馬嚴詞拒絕,他表示這樣的劇本自己堅決不拍。最後,雙方不歡而散。
製片人與導演分道揚鑣後,雙方都沒有閒著,各自另起了爐灶,錢雁秋聯合梁冠華和張子健拍攝了第四部。
由於《神探狄仁傑》的版權不在錢雁秋的手裡,為了避免版權糾紛,片名就被改成了《神斷狄仁傑》。
不過即便如此,錢雁秋還是難逃這場官司,被之前的投資方起訴,最後以不正當競爭為由賠償了對方80萬元,並公開道歉。
而製片人張文玲這邊,她找來了富大龍和楊冪,拍攝了一部偶像版的《神探狄仁傑前傳》。沒有了梁冠華和張子健的“狄仁傑”,收視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沒想到的是,梁冠華與錢雁秋在合作“燕雙鷹”系列的過程中,兩人的矛盾也是日漸凸顯,最終梁冠華選擇了離開。
梁冠華離開錢雁秋後,再次回到了原先的神探劇組,出演了《神探狄仁傑之情花金人案》。
雖然狄仁傑還是那個狄仁傑,但是李元芳卻換了人,而且劇情也與之前的《神探狄仁傑》相差甚遠,最後這部劇連電視都沒有上,就在網路平臺播出了。
隨著《神探狄仁傑》熱播,很多的中國觀眾才“認識”了這位“東方福爾摩斯”,其實,狄仁傑的故事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風靡世界了。
並且,他的故事還被寫成了小說,翻譯成了多國語言,甚至他的小說還被美國外交部列為必讀之書。這些你可能不知道吧?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1943年,一個名叫高羅佩的荷蘭外交官來到重慶。雖然他是一個外國人,但是很快就被東方的文化所吸引,愛上了中國古典文學。
高羅佩經常在閒暇之時吟詩作賦、彈琴繪畫,很快便在重慶聲名鵲起,甚至吸引了文化界名流郭沫若、于右任以及徐悲鴻的關注。
幸虧他有如此深厚的文學功底,這才讓高羅佩在眾多公案小說中發現了狄仁傑潛在的文學價值。
一次偶然的機會,高羅佩讀到了一本名為《狄公案》的公案小說,僅僅閱讀幾頁後,高羅佩就被小說中的內容所吸引。
中國古代法官在辦案時的邏輯推理,以及在犯罪心理學方面的造詣,令高羅佩欲罷不能。
但是由於當時這本書在中國並不為人所熟知,而且由於西方文化的衝擊,當時的中國讀者反而更喜歡西方的偵探小說,而這些從外國引入的小說,不僅本身就文字淺陋,邏輯混亂,翻譯過來後文筆更是低劣,僅僅是因為外國人寫的,就得到了中國人的追捧。
這令高羅佩憤憤不平,中國本身就有如此優秀的著作,這哪是那些玩意兒可以比擬的!
於是,高羅佩暗下決心,一定要將中國這本書大肆推廣,他先是將這本書前三十回的內容翻譯成了英文。
英文版《狄公案》發行後,居然大受西方讀者的歡迎,一時間此書供不應求。很多讀者讀完後覺得不過癮,開始喊話高羅佩繼續更新。
高羅佩見此情形深受鼓舞,決定親自操刀寫一部關於狄仁傑的原創小說。
於是他開始模仿中國古代的小說,以話本語言、章回體展開寫作,同時又結合西方偵探小說的特點,在開篇設定懸念,在文中處處埋伏線索,經過一層層的抽絲剝繭和推理,最後才揭露真相。
如此操作後,整部小說的劇情波瀾起伏,十分扣人心絃。
此外,高羅佩還根據情節自己繪製了插圖,令讀者又增添了許多趣味。有了這些鋪墊後,《大唐狄公案》一經發行就大獲成功,被翻譯成德、法、日、西班牙等多國語言,甚至被當年美國外交部列為必讀之書。
此後,狄仁傑在西方可謂是紅極一時,關於他的電影和連環畫層出不窮,而他成了西方人眼中的“福爾摩斯”。
有些戲劇的是,狄仁傑在西方大受歡迎,但是他在自己的故鄉中國,卻處在了被人遺忘的尷尬境地。
直到1979年,一個名叫趙毅衡的研究生,無意間在圖書館看到了英文版的《大唐狄公案》,他發現這本全是英文的小說,封面和插畫卻都是中國人,這讓他不禁好奇的翻開小說讀了起來。
1981年,趙毅衡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狄仁傑的書評,這本被埋沒了多年的書才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後來,趙毅衡又聯絡了陳來元和胡明兩位翻譯家,請他們將《大唐狄公案》翻譯成中文。
這兩位翻譯家沒有采用小說的口語化方式,而是借鑑《三國》、《水滸》等話本小說,採用半文言、半口語的方式去翻譯,讓這本小說有了歷史的氣息。
《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推出後,終於在國內得到了關注和認可,並且很快開始傳播開來,而張文玲參閱的資料當中就有這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儘管後來重新編寫了劇本,但高羅佩創作的《大唐狄公案》還是為劇本的創作提供了依據。而這位“東方福爾摩斯”和他的故事才得以被搬上熒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