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礦物學是現代礦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礦物學向不同領域拓展的根基。它研究礦物與礦物組合的時空分佈、礦物內外屬性間的關聯、礦物形成與變化的條件和過程、礦物與其介質間的相互作用及相應的宏微觀標誌、礦物成因分類及礦物成因資訊的應用等內容。礦物發生史、礦物標型學、礦物溫壓計、礦物共生分析和礦物成因分類共同構成本學科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其中,礦物標型學是體系的核心內容。
成因礦物學者基於各種各樣的礦物學現象,反演礦物和礦物集合體(岩石、礦石、生物體中結石和骨骼的主要構成成分)形成演化的歷史,並將對礦物演化史的理解運用於地質事件的恢復、礦產資源的尋找、生態環境的監測和改善及生命過程的干預,擴充套件衍生出找礦礦物學、環境與生命礦物學等新興分支,使成因礦物學成為理論與實踐並重、學術與應用並行的、廣受科學界推崇的一個最重要的礦物學分支。
以陳光遠先生為代表的我國礦物學家在20 世紀下半葉創新性地開展了成因礦物族的研究,建立了完善的成因礦物學理論體系,提出礦物標型六性和礦物學填圖的四化法則;提出變質岩、花崗岩、鉛-鋅-鐵-金-辰砂-螢石等礦床的礦物成因標型和找礦標誌,有力地指導了我國的地質研究和找礦實踐。由陳光遠、孫岱生、殷輝安教授等出版的《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1987 年第一版;1988 年第二版)系統總結了國內外成因礦物學理論及其在地質找礦方面的應用成果,是20 世紀成因礦物學理論和應用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
進入21 世紀以來,成因礦物學的發展呈現了兩個突出的趨勢,一是與其他學科進一步融合,成為地球系統科學的一部分,在解決重大地質基礎理論問題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鋯石學”);二是與人類需求密切結合,從而介入地質環境整治、自然災害減免和生物健康保障及高新技術材料等許多重要領域的產品研發,由此衍生了“環境礦物學”“生命礦物學”“進化礦物學”及“礦物/岩石/生物材料學”等新興分支。李勝榮等提出的“找礦礦物族”新理論、對脈石英個體發生規律的揭示及其動力學意義的闡釋、系列礦物學填圖引數的開發和方法創新、強成礦作用的地質-礦物學標誌體系的建立、根據礦物學-地球物理綜合標誌對華北克拉通破壞機制及國家戰略找礦靶區的圈定、對生命礦物響應環境變化微觀機制的研究等,都極大地豐富了成因礦物學的理論寶庫。
中國科學院 院士
2020 年10 月12 日
隨著21 世紀礦物學概念從狹義的地質系統中晶質固體向廣義的自然系統中晶質、準晶質固體的轉變,同時礦物原位分析測試技術日臻成熟,我國礦山探採範圍從500m 以淺向千米以下延伸,成因礦物學應用從地質找礦和珠寶玉石領域向材料、環境、生命等領域拓展,礦物和礦物系統中的許多新現象被發現,礦物和礦物系統中的許多新規律得以揭示,展示了成因礦物學學科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在此背景下,作者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較系統地總結了國內外從20 世紀80 年代後期以來30 餘年中成因礦物學研究的新資料,在陳光遠等出版的《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1988 年第二版)基礎上,以本學科的體系框架為綱編著了《成因礦物學:原理•方法•應用》(李勝榮等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9)一書,力求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注意對經典理論的傳承和發展,將成因礦物學的原理、方法和應用融為一體,以期更好地服務於相關理論研究,並指導具體實踐。
李勝榮教授是陳光遠先生的學生,已從事成因礦物學教學和科研近40 年,曾長期擔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和中國地質學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還是多個國際合作專案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有較豐富的成因礦物學學科理論、方法和應用方面的知識積累和實踐經驗,由他組織編著的《成因礦物學:原理 • 方法 • 應用》一書,注意了對前人經典理論的傳承和發展,融入了作者和國內外近30 年來本學科不同分支方向的大量新成果,特別在“礦物發生學”“礦物溫壓計”“成因/找礦礦物族”和“成因礦物學應用”等方面的創新尤其醒目,是新時期成因礦物學最重要的代表作。
中國科學院 院士
2020 年9 月25 日
本書是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勝榮教授等承擔的本科生“成因礦物學概論”和研究生“成因礦物學及其應用”課程教學,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專案(91962101) 和重點支援專案(90914002)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2016YFC0600106)、中國地質調查局計劃專案(1212011220926)、全國危機礦山找礦預測專案(20089937、200714009、200613069)等數十個專案的科學研究基礎上編撰而成。
與礦物學在不同研究領域的應用和實踐的蓬勃景象相比,礦物學的基礎理論研究,特別是學科本身的研究和總結顯得不足。在此背景下,李勝榮教授和他的同事們順應時代要求,及時編著了《成因礦物學:原理 • 方法 • 應用》一書。該書以成因礦物學學科的體系框架為綱,將學科的原理和方法與地質找礦、珠寶鑑賞、環境監測、生命過程等研究和開發應用融為一體,在注重經典傳承的基礎上,系統總結了國內外從1987年至今30 餘年來成因礦物學研究的新資料,在陳光遠等編寫的《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第二版的基礎上,結合作者自己的科研成果,推陳出新,在許多章節都有最新的資料和認識,集中展示了當前成因礦物學研究的新水平,是成因礦物學學科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是我國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中的標誌性成果。
中國科學院 院士
2020 年11 月10 日
本書共八章,編寫分工如下:前言及第一章由李勝榮編寫,第二章由申俊峰編寫,第三章由張華鋒、李林、李小偉編寫,第四章由杜瑾雪編寫,第五章由董國臣、李林、楊宗鋒編寫,第六章由楊宗鋒轉錄陳光遠等(1988),第七章由李林、董國臣編寫,第八章由申俊峰、李林、董國臣編寫,李勝榮和申俊峰負責大綱的策劃和全書的修訂工作。
該書的出版對成因礦物學學科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對從事地質學、地球化學、資源勘查、珠寶材料研發、環境監測保護等領域的高校師生、工程師和研究人員均有重要參考價值。該書既是一本研究性專著,也可作為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或教材使用。
本文摘編自《成因礦物學:原理•方法•應用》(李勝榮等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9)一書“前言”及相關“序”,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 978-7-03-066312-2
責任編輯:劉翠娜
作者結合自己數十年的教學和研究成果,系統總結了最近30 多年來成因礦物學在理論、方法和應用方面的新進展;以礦物發生、發展、消亡和變化為主線,闡述礦物個體和系統演化的過程和條件;依據不同條件下形成不同的礦物組合、礦物種屬和礦物特徵,論述礦物標型的科學內涵,並提供大量最新研究資料;從成分、結構、流體包裹體和礦物相平衡等多個維度,介紹最新開發出來的礦物溫度計和壓力計;以不同自然作用中礦物分佈為基礎,全面歸納各種內生、外生和變質作用中的礦物共生組合;基於吉布斯相律,介紹開放和封閉兩類體系礦物共生分析的數學方法;在礦物成因分類框架下,以成因礦物族和找礦礦物族的方式,展示輝石族、角閃石族、雲母族和長石族按成因和礦化屬性分類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還展示了成因礦物學在地質找礦、珠寶鑑賞和生態環境研究方面的應用成果。
(本文編輯:劉四旦)
科學出版社 影片號
硬核有料 視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