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
教育類APP的最終作用者是使用者,這裡的使用者除學習者外,還包括一類群體——決策者。學習者是使用APP進行線上學習的直接群體。而在小學學段,由於學習者一般是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和判斷能力少年兒童,因此往往需要由老師或家長決定和選擇使用哪一款APP進行學習,這就產生了決策者的角色。
1、 適宜性判斷方法
當學習者在使用教育類APP時,可透過判斷內容的適宜性來對APP進行初步判斷,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考量:
第1, APP的內容必須保證正確健康,態度積極向上不帶有任何偏激情緒,無政治宗教文化敏感資訊,無暴力、低階、黃色等錯誤資訊,不涉及煙、酒、毒等不良資訊;
第2, APP的知識性內容必須保證科學性,教學內容正確嚴謹,概念、原理表述準確,各學科所使用的公式、符號、術語等運用確切,不含爭議性科學問題,無明顯科學性錯誤;
第三,APP無插入廣告或廣告投放量少,比例在可接受範圍內,不影響使用者的正常使用體驗感受,廣告形式為佔比較小的角標、橫幅、開屏或資訊流廣告,不含公告、全屏、插屏、貼片廣告或廣告展示時間短(一般在三秒以內),廣告內容與教育學習活動或日常生活相關,不包含遊戲、交友、誘導消費等不良廣告資訊。
二、學習性判斷方法
學習性也是學習者在使用教育類APP是所需著重關注的方面之一,在對APP質量進行判斷時,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考慮:
首先是判斷教學內容和課程的有益性,APP的內容應對學習者而言是有用的,是需要學習的,具有實用性;
然後是內容的可接受性,課程內容的容量適中。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學起來不會太辛苦也不會太過容易,並且具有一定趣味性,以此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慾。而難度適中,學習者才不會因知識太難或太簡單產生放棄的念頭;
其次是對APP教組織學形式的考量,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開展多樣化時間體驗活動,有及時的學習測評幫助查漏補缺。能吸引注意力,激發興趣,主動參與其中,積極思考,動手動腦,享受學習的樂趣;
再次是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使用教育類APP學習後,應能使學習者直觀地感受到學習效果,切實的獲得新知識,提升技能,提高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對學校學習也有幫助作用,測驗正確率和成績有所提升等;
最後是對APP教學個性化程度的考慮,APP應能記錄學習行為,判斷學習風格,發現學習興趣,並根據這些情況和特點為學習者定製個性化學習方案,教學精準程度好,契合學習者的學習需要,促進個性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