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英國政府鼓勵自由移民,新移民從母國帶來了濃厚的親英感情,同時也帶來了英國的自由主義思想,這股新思潮加上美國革命,與殖民地原有的改革要求結合起來,就在各地掀起了改革運動和要求獨立的武裝起義。
1837年在上下加拿大都爆發了起義,春天在蒙特利爾發生起義,英國軍隊前去鎮壓,在上加拿大1837年12月初,威廉.萊昂.麥肯齊發動起義,試圖推翻英國的統治建立民主政府,半小時就被驅散。但這是加拿大歷史上唯一的一次起義,它對殖民地的政治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1838年英國政府派德拉姆勳爵任加拿大總督,德拉姆是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法案的制定者之一,1839年寫了一份關於英屬北美殖民地事物的報告即德拉姆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加拿大最大的問題是英裔居民和法裔居民之間的矛盾,要解決,就必須用英裔的文化去同化法裔居民。政治上,他主張授予加拿大以實質的自治,採取英國的責任政府制度,殖民地政府應該對選民負責,他還以為應鼓勵一種統一的國家觀念。
德拉姆的報告在歷史上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如實地反映了當時加拿大的問題,而且按照英國議會的傳統為加拿大未來的發展規劃了藍圖;英國政府接受了部分建議,在加拿大各省建立了責任政府,但加拿大仍處於英國殖民當局的直接控制下。
19世紀中期,是加拿大鐵路建設的主要時期,得到了英國的技術和資金支援。鐵路的陸續建成,不僅促進了經濟聯絡而且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要求改革聯合的政治思潮也得以迅速地傳播,打破了各殖民地原有的地域上的隔絕,也為在兩洋之間建立一個幅員遼闊的加拿大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修建鐵路的過程也是加拿大聯邦形成的過程,甚至在聯邦國家成立以後還繼續發揮著鞏固聯邦的作用。如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建設,則促成了大陸最西端的英屬哥倫比亞加入聯邦。
到了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各省經濟發展以及跨省界鐵路的建設,殖民地出現了一場政治體制改革運動,要求聯合起來,建立一個統一的聯邦國家。最初的方案是上下加拿大省的重新聯合,由於英裔和法裔兩個民族存在著語言、宗教、法律和教育 的差異,上下加拿大兩個地區的經濟也存在差異,用英文化同化法裔居民也被證明行不通,最後達成的共識是上下加拿大的聯合必須建立在英裔和法裔雙方利益的基礎上。1864年政治家喬治.布朗提出了一個新的大聯合方案,即把原來加拿大省的聯合擴大為整個英屬北美殖民地的聯合,建立一個從海洋到海洋的偉大國家,此方案得到多方支援。
1864年9月,在愛德華王子島的首府夏洛特頓,加拿大省政府派代表參加了在這裡召開的沿大西洋諸殖民地聯合會議;這時適逢美國南北戰爭末期,美聯邦軍隊勝券在握,國家即將恢復統一,加拿大省的代表利用了這一形勢,力陳建立加拿大聯邦國家刻不容緩。夏洛特頓會議是加拿大走向聯邦的第一步。
一個月以後,所有出席夏洛特頓會議的代表,出席魁北克會議(1864.10)討論建立大聯邦的詳細計劃。出席這次會議的新斯科舍、新布倫瑞克、愛德華王子島、紐芬蘭和加拿大省的33名代表,他們被後人稱為聯邦之父,約翰.麥克唐納和主要決議 的起草人,大會通過了魁北克決議,這個決議就是1867年《英屬北美法案》。
在加拿大聯邦主義運動發展的過程中,英國政府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加拿大、新斯科舍和新布倫瑞克三個殖民地的代表在1866年12月匯聚倫敦,召開協商聯合的第三次會議,他們決定組成一個新的實體,稱加拿大自治領,1807年2月,英國議會正式批准了英屬北美法案,經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簽署後,7月1日正式生效。根據法案魁北克,安大略、新斯科舍和新布倫瑞克共同組成一個統一的聯邦國家定名加拿大自治領,約翰.麥克唐納任首任總理,一個和平協商的建國過程。
建國後不久,加拿大便完成了從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的領土拓展。1870年從英國獲得了西北部的土地所有權,先後建立起了馬尼托巴省、薩斯碦徹溫省、阿爾伯塔省和西北地區。同年與英屬哥倫比亞殖民地代表談判並達成協議,該地區作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加入自治領,條件是政府在兩年內必須開始修建由加拿大東部通往該省的鐵路,1871年7月該省正式加入聯邦1873年愛德華王子島加入自治領,至此,除紐芬蘭外,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半個北美大陸已經統一於加拿大自治領中,1885年底橫貫自治領全境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終於修通。但這時的加拿大還是英帝國的一個自治領,尚未取得獨立的國家地位,其國家元首是英王,其立法和修憲權力屬於英國國會,直到二戰後,加拿大才獲得完全的國家地位,真正獨立自主的處理內政和外交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