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X睡了沒?
耳機的皇冠,戴在靜電頭上。83歲的STAX作為靜電耳機之父,曾經出品了Omega這樣讓人難以忘懷的作品,但後來它在世界HiFi江湖混得不出彩,被中國漫步者集團給全資收購,並很徹底地擺脫了財務窘境。但此後STAX祭出的旗艦009S,坦白講沒能讓我重溫初聽Omega時的心跳。那時我就在想,STAX被收購之後,是否睡著了?
帶著這個問題,我在近段時間細聽了STAX即將釋出的新旗艦X9000(下稱:X9K)。
較大幅的結構進化
“科技以換殼為本”,並非高水平廠商的做法。STAX這次在X9K的結構上,熟悉靜電的燒友一看極板就知道他們沒去醬油鋪。所以我也直入正題,來透視它關鍵的結構演進:
① 振膜更大了,官方號稱直徑增加了20%。我用遊標卡尺間接量單元背面透聲部分的直徑,009S約是74mm,而X9K約為87mm,換算成面積大了30%不止。大家知道,兩個材料和結構相同的振膜,振動產生同樣的聲壓,更大的振膜的行程/衝程是更小的,所以X9K的失真就能比009S有所下降。同時,更大的振膜也能帶來更好的低頻響應。
② 極板也進化了一代,從前作約3層的MLER-2,挺大幅度地改進為第3代的“MLER-3”四層固定電極技術。上圖的極板,是由下圖的4層金屬部件,經由近年終於成熟的熱壓工藝才製成的。4層中,核心其實是左上角的細金屬網,音樂訊號經過升壓變壓器轉換來的正負“驅動電壓”就載入在兩片細金屬網上,以產生對振膜做吸-推的靜電場力。
這層網看似簡單,其實對音質有非常大的影響。它除了是振膜的“引擎”,還是聲波的“高速公路”:首先它要非常平整均勻地導電,讓靜電力到振膜的距離保持一致,所以它的編織密度、材料硬度都不能低,還需要另外3個元件來強化它的平整性、剛性,以避免極板隨著盡在咫尺的振膜而共振。其次,振膜被它吸-推而振動所發出的聲音,需要儘量完整、無染地穿過這4層材料製成的極板,正面是來撩我們耳膜和聽中樞的,背面理論上則求完整的背波洩放。故而,它本身不能太密、太厚,要透過實物實驗找出恰當的金屬絲硬度和編織密度;並且另外的3層元件,也必須考慮聲波擴散的最大化、內部反射和衍射的最小化。故而,才在極板外層的金屬零件上,開了個兩圈橢圓的大空圈。在我盤過的所有靜電耳機中,這樣“中門大開”的極板,我是第一次見。
③ 背蓋也有革新:防護網對比009S明顯改了設計,單個開孔的面積大了很多倍。為了安全性不妥協,還在極板和防塵細網外面又加了一重同樣的大開孔防護網。而且從下圖可以看見,為了進一步減少振膜背波被防護網反射而影響正波純度,外層防護網不是和內層平行安裝的,而是約6°傾斜安裝的。這同樣有利於避免背波“玷汙”正波。並且,這兩層防護網,放大鏡看每個開孔的邊緣,都是非常圓潤的。可以說,這次STAX對“趕走背波”這件事,是非常上心的。
④ 在振膜面積大了約30%的情況下,單耳機重量還減了9克;頭梁墊仍是真皮做的,用很大的面積來儘量降低壓強,還有9檔高度可調,可算是較多地顧及了使用者的舒適性。頭梁的骨架,則改成了較大距離分開的中空不鏽鋼扁條,比前作更堅固、輕便;還在頭梁骨架的中間加了“I”型鋁製穩定器,抑制頭梁的共振並控制頭梁向單元逆向傳導振動。
40多萬的評測系統
為了更好地探究X9K帶來了多少音訊小進步,這次搭了一套4分體音源:轉盤是由24針全線電直供的“頂級PC轉盤”享聲D1,內裝瑞士Merging錄音工作站轉HiFi用的參考級回放軟體Emotion,匹配Merging家我重度摩改的NADAC 8聲道純解碼。我也激活了解碼的8聲道並聯雙單聲道的功能,再選幾位高燒在用的Kilin深海10M鍾做源參考時鐘,並用德國Mutec的MC3+轉字時鐘分發給NADAC。我以前搭大奧2在國內很多展會贏得滿堂彩的系統,用的就是以NADAC為核心的類似音源。
X9K的對比耳機中,前旗艦009S是自然之選;耳放則選X9K研發官配的T8000(700T比過,沒贏)。我也按之前玩STAX靜電耳放的經驗,加了一臺早年要價約19萬的瑞士FM 255做參考前級。總電處我選了德頌新品X600綜合修正式電處。線材則用了線世界和金輝達的蘇默各一套。機架是愛丁堡家可調層高的“經典款”X架構機架。做這套40來萬的系統,為的是杜絕音源、前級成為瓶頸的可能性,以求更充分地探索X9K的音質上限。我真不是求貴,X9K若來得早些的話, CH Precision 家20萬出頭的前旗艦前級L1,我那時也還沒還給朋友,它極可能是更優秀的現代參考前級。
勝負不難分的主觀對比
彼時X9K還沒釋出,我和它共處一室的時間,遠比之前的評測要“春宵苦短”。所以,我只能把搭配做好、音源和前級的電平適配好之後,儘快對比聽,並把聽感先錄音下來再轉文字。過程稍後詳表,結論我先“端”上來:X9K比009S資訊量更足,聲場更寬,聲音的從容度應該高了一級,低頻也更紮實一點。
首先,我對比的專案是:加前級是否有可聞的改善。聽NADAC的錄音棚版Horus製成的DSD母帶《陪我看日》,這是我去雨林唱片做審片室NADAC回放系統的技術支援時,錄音師陳健先生送我的母帶片段。在調到大概相同音量的情況下,FM 255做前級,優勢可說是近乎“一耳朵”地明確。T8000在不加FM255時,聲音偏緊、偏冷,聲場打不開,聲音的厚度、潤度也都一般。加上熱機的FM255之後,剛才提到的聲音弊端都有很大的改觀,而且資訊量、通透度、力度;聲場的規模和定位清晰度等,都回歸一派高階的面貌。這歌我單曲迴圈了3次,好的靜電系統,真的和優秀的清透女聲錄音很搭。再換厚潤的高登GA-X Evo、清透的歌詩德 P26做前級,也都有可聞的提升,並顯出某一前級的一些聲音特性。看來T8000和700S一樣,都是剛需搭配獨立前級的。但要特別說明的是:T8000開音量直通,應該只是跳過了它的音量控制器。因為試過拔掉前級電子管再開直通,系統是鴉雀無聲的。那這前級大概需要加多貴的?我不認為貴的就好,畢竟不到4k的P26已經是正面的了(它本來也比T8000的電位器貴),那麼兄弟姐妹們就因財施(前)級吧。對比到這裡,我是聽不回沒前級的了,所以,下面所有的對比都是基於FM 255+T8000的。
接著,就到“正片”的兩代旗艦耳機相煎環節。先聽2L唱片早年的一首免費樣板曲,選自《Crystalline》同名專輯。這是一首在教堂錄的鋼琴獨奏,我取得的是BWF封裝的DXD母帶。它也是用本次評測系統中NADAC解碼的錄音棚版Horus錄製的,所以Emotion軟體就極好地相容這種高階WAV和它附帶的元資料。在X9K的演繹下的鋼琴,比009S多了一點厚度和幾分潤澤,但依舊是2L高格式錄音的那種通透度唱主角。琴聲的泛音和尾音細節都非常完整,以前以為是無聲的很多時間點,在X9K聽來其實是有鋼琴的弱音殘響的。也就是說琴槌擊打琴絃之後的聲波旅程幾乎都非常具象了,讓我聽到了以前極難聽到的“聲音的中觀過程”。得益於靜電的結構優勢,這曲高潮時的瞬態非常棒,是一種非常乾淨的電光火石。但換回009S聽,就會感覺聲場變窄了,聲音發緊一點,細節的資訊量也下滑了。
接著聽2xHD唱片用開盤母帶重製的天碟《黑教堂》,選第13首瑞典文版的《平安夜》DSD128。常規女聲基本都定在聲場的中間,而這曲前段女聲的定位非常特別:她定在我右眼前方再偏右處;並且她唱時頭部會左右擺動。後方深處的管風琴一開場,就能分辨出X9K的低頻,儘管力度不及HD800,但也明確比009S要結實兩分,也就是STAX靜電在官配耳放下的“軟腳病”,已經有改善了。若系統中能多些美系豪情派線材的話,應該能再進一步接近動圈的低頻。009s的聲場深度不輸X9K,但是聲場寬度則明顯是X9K大了一圈,而且後者聲音的從容度高出不少,彷彿每一個音符都更加豐富了,讓我能很輕鬆地get到之前沒能感知到的聲音細節,和這些細節的過渡過程。例如曲中歌者邊唱邊轉動頭部的畫面感,就具體了很多,運動軌跡更連貫,沒有了一般耳機聽時的那種跳斷感。而且人聲肉感足,聽來是一個肺活量很大的女高音的feel,而且她唱得輕鬆舒展,毫不緊繃。拔耳機線換上009S聽同一唱段,不但人聲的肉感更差,有些緊繃;還有一點點發尖。更大落差的是:聲場的畫面感從16:9的寬屏,變成了4:3的普屏。
還有一個讓我費解而當天無法驗證的現象是:009S對於該碟源模擬母帶的底噪,表現得比X9K更明顯、更重。但剛才也說了,X9K對弱音細節的呈現其實是比009S強的。那細節更好的X9K,為什麼表現模擬母帶的沙沙聲細節卻又含蓄一點呢?難道是009S的頻響曲線,在這種沙沙聲的地方,有輕微凸起?
最後聽BFO版《馬勒1》DSD128的第4軌“終章”。Channel唱片的這張專輯,也是用NADAC的錄音棚版Horus錄製的。這次兩支耳機對比聽,給我最明顯的感受是:X9K讓我聽到了,比之前聽過的絕大多數耳機,都要寬廣的聲場。這種寬度,乃至有幾分像多聲道HiFi系統,聽同專輯5聲道DSD128版時的寬度了。需要注意的是,X9K不是“在左右方向上把樂器拉遠距離”的那種寬,它是總距離夠遠的同時,把樂隊各聲部的一眾樂器在寬度上“安排”得很妥當,不會重疊,不會干涉的寬;而且是各聲部各有很高的結像密度後,再融於一個寬屏且高安定度的聲場畫面中的。這感受和多聲道HiFi系統有實中置的效果是很接近的。曲中樂團多個聲部用中小音量群奏的時候,讓我明顯聽到比之前的耳機系統(除大奧2系統以外),更多的聲部、更足的弱音細節。這是我這個“最大資訊量愛好者”很享受的一點。聽完這段換回009S,讓我似乎有種聲場畫面從70吋電視換回55吋的感覺。而且定音鼓一動,就知道009S的低頻力道會更疲軟一點。可以說在高分析力前端和優秀前級的共同幫助下,X9K和009S的勝負肯定是不難分的。要說這套X9K系統聽這曲的不足,那就希望低頻的陽氣能再足三分,這樣才能更好地營造這段交響給我的那種“長期暗暗發力、漸有進展後,最終突破人生一大困難”的聆聽感受。
與時俱進的STAX
綜合來說,X9K在結構和技術上,都有不小的改進;在這套40多萬的高階系統中對比聽,也實證了它相對於009S有著讓人愉快的進步。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我的回答是:被收購後的STAX,得益於更強大的背景(集團實力和內功),如今研發和量產能力更上一層樓,並透過X9K這款與時俱進的新品,證明自己沒睡著。但請諸君試推理:若大奧1沒出換代新品,若沒有其他比009S更高階的靜電新競品面市,STAX會否這麼快祭出X9K?若熱壓等技術沒能完善工藝,那麼X9K會否像Omega那樣半限量(總產量不到600支)?是的,我後面的想法是:只有競爭和技術進步,才能真正推動耳機的發展,才能讓我們能享用更優秀的靜電耳機。您怎麼看呢?
特約作者:劉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