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長田光線傳媒創始人
最近有篇文章說,所有商業模式都是靠不住的,都是暫時的,最後都將會被技術打敗。我特別同意這一觀點。技術已經改變了我們太多,未來它將重塑製造業,而娛樂產業也將會被技術改變。
前兩天,我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聊了一下。我們共同的看法是,現在的商業中心都將會發展成為體驗中心,其商業色彩將越來越淡。王健林預計,2014年萬達收入的50%,將來自於購物,其它50%來自於餐飲、娛樂等其他方面。他認為,餐飲、娛樂等體驗收入在萬達總收入中的比重將逐年提高,而購物收入佔比則會逐年下降,因為後者的確正在遭受網際網路的衝擊。
市場、使用者已經轉移,營銷渠道、宣傳渠道肯定也要隨之轉移。今年很多大的廣告公司,尤其是4A公司,已經把30%以上的廣告投入放在了新媒體上。我的預計是,這一廣告投入,在未來兩三年將保持10%以上的份額增速,換言之,今年在新媒體上投入30%,明年就是40%,後年則是50%—60%。
【編者按:當你把精力放在產品和技術的時候,人們會把你的成功稱為商業模式,但是一旦當你把精力放在商業模式上,你就註定要在未來栽一個跟頭。】
報紙的生存狀態,大家已經看到了,它的未來命運就是逐步消亡。電視廣告收入也已停止增長,部分電視臺已有較大幅度下滑。當然,這還涉及一個重新切分蛋糕的問題。也就是說,影響力最大的那些媒體,因聚合能力強,能夠吸引更多廣告,而那些一般媒體,比如地方電視臺,廣告收入其實已在下降,至少沒什麼增長,而經營成本卻在逐年增加。
雜誌也一樣。此前大家曾說,紙媒中可能也就雜誌還能活得不錯,但這一結論得出僅一年後,情況就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雜誌甚至雜誌集團,營收也已開始大幅下滑。
目前在中國市場,無論哪一領域,基本上都已以半年為一變化週期,根本不是一年,更不是兩年。千萬別做兩年以上的規劃,已經做不了了。如果創業者能夠看準未來一年,也就等於看準了接下來的兩個小週期,這已相當不容易了。
【編者按:做企業找準節奏才是王道。企業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痛苦進化的過程,太快的時候,太慢的時候,心焦的時候,要不斷思考經營的本質。做企業,要踩準時代的節奏、市場的節奏,保持成長的速度,才能讓企業走得更遠。】
中國市場發展速度,在我看來,已是全球之最。因為在中國,任何一個領域,都要用幾年十幾年的時間,走完西方國家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道路,所以很多事物的發展週期都已被大大壓縮。此外,中國人的特點是,聰明、勤奮、人多,因此一旦某一方向被認為具備潛力,馬上就會有一批高智商而且非常拼命的人一哄而上,很快就把這個行業做起來了。
在我所處的這個行業中,此前大家經常說這個不可能、那個不可能,後來很多設想都成為了現實,比如偶像劇。有人說,中國偶像劇不可能打敗韓國、港臺,還有人說,中國內地壓根就不可能做得出偶像劇。後者的理由是,內地人不時尚,空氣也不透亮,城市還不好看,沒有富二代,也沒有浪漫氣質,當然也就拍不了偶像劇。事實是,內地從業者從古裝偶像劇開始突破,沒多久就把這一塊發展了起來,也培養了一批優秀演員,而這批演員再去拍現代偶像劇,就順理成章了,內地偶像劇就這樣被迅速推了起來。
電影製作同理。以前有人說,中國偶像劇怎麼可能會有市場,青春片怎麼會有市場,市場一定屬於大片、古裝片。結果這句話說完沒兩三年,古裝片就淡出市場了。
藝人崛起速度也已不同以往。稍早些的周杰倫,崛起速度算是快的,尚且用了好幾年時間,後來有個男孩TFBOYS組合,半年內就已家喻戶曉。最近有個叫李易峰的演員,他的崛起只用了一週,就靠一個電視劇—《古劍奇譚》。當然,這個劇是我們做的。還有就是鹿晗,鹿晗已經創下了微博轉發紀錄,現在他隨便發個什麼東西,都是幾十萬次轉發。
作為行業內公司,我們之所以能夠敏銳捕捉到上述變化,原因就在於,我們一直站在風暴中心。只有這樣,才能觀察和體會到這種巨大變化,如果站在邊緣,事情就麻煩了。我接觸過很多人,包括導演、製片人、影視公司老總等,在跟他們談及對娛樂產業一些問題的認識時,很快就能發現,有些人的判斷與現實相差甚遠。當然,這些人所在的公司,基本都處於行業三四線甚至以下。
【編者按:我們很多中小企業的老闆們,只知道低頭拉車,不知道抬頭看天,看看遠方的方向,其實趨勢最重要,特別是在當今激烈變化的年代,各行各業都面臨著行業的跨界與顛覆的危機,誰把握了行業的發展趨勢,誰就會在市場上取得競爭的主導權!】
假設整個行業是一個圓,中間為圓心,能量自圓心一層一層向外擴散的話,你站得越邊緣,掌握資訊就越少,而你站在中心位置,各種資訊都將向你彙集。想想看,你在邊緣,人家在中心高速旋轉、巨量吸附資源,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把你越甩越遠。
創業者剛起步時,產品很難做到最吸引眼球,但你的產品思維很重要,必須以使用者為中心。我將近50歲了,但我要求自己每天都要保持生活狀態的年輕化。我要了解周圍的年輕人,要跟他們接觸,要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做什麼、什麼樣的東西是他們不喜歡的。而這些,單憑我個人判斷,肯定判斷不出來,但我天天跟他們混在一起,瞭解他們的想法,讓他們參與到公司決策、專案執行中來,這樣我就能發現很多新東西,能一直跟上發展潮流、立於潮流中心。
目前中國整個社會都是年輕化的,各行各業基本都在由年輕人推動。這一狀況與其他任何國家都有所不同。在歐美,街上的中老年人特別多,社會比較穩定,因此他們對發展變化並非那麼迫切。即便同一商業模式,在中國和在美國,發展情況也並不相同,比如網上訂票。以前大家說,中國人還不習慣網上訂電影票,肯定還是更願意到現場買票。但我們最近好幾部電影,網上銷售佔比都已達40%—50%,國內一二線城市的電影觀眾,基本上都是從網上購票。變化就是這麼快。
大家一定要特別關注當下年輕人的潮流文化、興趣變化等,他們渴望迅速顛覆,渴望領導潮流,三四線以下城市的年輕人渴望跟進潮流。年輕人都在哪呢?在網上、在手機上。所以,現在做營銷,你可以完全沒有傳統營銷經驗,只要你有網際網路新思維。小米手機橫空出世即為一例—雷軍哪有什麼傳統產業運營、銷售經驗,這些他都不懂的,他靠的是網際網路。再一例就是錘子手機羅永浩。
【編者按:對很多中國企業來說,最可怕的不是不懂企業經營管理,不是你的競爭對手如何厲害,而是自己不知道行業發展趨勢。打敗我們企業的,絕對不是我們的競爭對手,而是行業的發展趨勢。】
已有人在搞智慧汽車,還有人在搞智慧這個、智慧那個,智慧時代即將到來。原空中網創始人楊寧有個表述,我覺得非常有道理。楊寧說,未來一切產品都將走向智慧化。他的另一觀點是,手機五年之內將會消亡。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媒體將無處不在,未來無需再以手機作為傳播介質,但它五年內未必消失,不過趨勢一定如此。
對於電動汽車,我們總說電池是它的最大的障礙,可人家特斯拉怎麼就用得挺好呢?而且特斯拉的營銷,完全是網際網路化的,價格還那麼便宜。在我看來,特斯拉是世界性產品,就像蘋果產品一樣。
相較國外,中國很多產品在種類上要豐富得多,使用者可以有無數選擇,當然這也容易造成使用者選擇障礙。15年前,我還在報社工作時,曾去過日本,當時的日本與現在的中國,在這一問題上情形類似。因同一產品種類繁多,日本使用者選擇起來也很痛苦,後來他們做了減法。在歐美,同一產品的種類並不多,但每一款都能滿足顧客所需。
中國也應逐步朝這一方向努力。這樣做的結果是,雖然表面看來,產品的豐富性不夠了,但好處也顯而易見,比如企業研發成本將相應降低、單一產品功能將更為完善。
企業發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融資問題、股權處置問題等。我基本經歷了一個創業者能夠經歷的所有事情,只是沒有做過融資。但好在,我們那個時代和現在不同。
我是1998年註冊成立公司的。2003年—2006年那幾年,實際上我確有融資打算。當然,最開始我覺得沒必要融資,後來發現大家都在融資,如果不融資,好像自己在社會上就沒有地位似的。所以當時我也有此計劃,也跟投資者談得差不多了,意向書都簽了,而且不止簽了一份,但最後全都沒能落定。
但我也並不特別著急,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我沒有再融。然後想去國外上市,香港殼我看過,美國上市流程我也研究過,甚至那時候還簽了一個收購某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協議,但最終我們走向了創業板。
【編者按:產品=功能x情感。功能是1,情感是0。功能好是必須的,在此基礎上匯入情感,情感體驗超過功能體驗,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產品特徵。產品是一切的基礎,離開產品談情懷,好比太監談高潮。】
中國的投資環境已獲極大改善,目前錢已根本不是問題,企業融不融資,創業者大都有辦法解決資金問題,到最後,什麼變得更為重要了呢?產品。尤其是小一點的企業,產品就是一切,沒有產品什麼都別談,商業模式最終一定是要體現到某一產品或某一服務上的。如果產品不能被具體化,不能滿足使用者需求,那麼這個商業模式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概念再好都沒有用。
光線傳媒當初能夠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我們有一款產品,是一檔娛樂新聞節目,而這一節目後來在全國幾百家電視臺播出,為我創造了收入。透過這款產品,我開始向周邊拓展,比如娛樂節目、明星訪談節目等,這樣光線傳媒就形成了一個節目群,可以聚合更多的廣告,同時增強了對娛樂圈資源的吸引力。比如,明星到我這兒來,這個節目幫他做娛樂新聞,那個節目幫他做音樂推廣,還有一個節目幫他做明星訪談,這樣我們的優勢就出來了,然後就賺到錢了。
賺錢後沒多久,市場發生了變化。當時國家要求有線臺、無線臺合併,消滅了競爭,很多公司因此死掉了。在那個時候什麼最重要呢?生存,先得活下來,沒有死掉才最重要。
然後就走到了第三個階段—轉型。雖然沒有死,但活得不好,利潤在下降,當時我的考慮是,除了現在這些東西,我還能做些什麼,我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正是在這一時期,我轉向了電影,開始做電視劇,做活動,後來我們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電影公司。
第四個階段是發展擴張期。這時業務又開始重新穩定了,又恢復高速增長了,但公司規模還不夠大,要想把企業做得更大、聚集更多資源,就需更多資本槓桿和資本手段,比如上市。上市對我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我們藉此拿回了發展資金13億元。近期我們還將到市場上融資28億元左右,然後投出去。這樣一來,我可以講,光線傳媒將是國內內容投資最大的公司。屆時如果誰再吹牛說,老子有的是錢,那麼對不起,你也拿出28億元投資電影、電視劇試試?
初創期,產品就是一切。有了好產品,即便管理不完善、內部有矛盾,問題也不會太可怕。如果你的產品具備足夠競爭力,它會幫你掩蓋很多東西。營銷這件事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但我覺得,目前創業者們務必抓住一條——要用網際網路思維做營銷。你不懂網際網路思維,就找懂的人來,公司內部沒有這種人才,就跟外面的人合作,合作之路是可行的,而且成本比較低。
第二個階段是生存。初創公司大多會遇到各種威脅,比如你的產品可能會被其他競爭者取代。此時的對策是,一定要先生存下來。如你所知,任何行業都會發生變化,有些企業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如日中天,但一兩年後,可能整個這個行業都不存在了。
第三個階段是發展新業務,尤其是支撐性業務,當然,原來的業務還要進一步做實,這樣才能降低你的風險。之所以很多企業在第二個階段就已死掉,是因為他們的產品或服務過於單一,抵禦風險的能力比較弱。這時,企業需要的是其他相關支撐性業務。另有些公司在這一階段開始徹底轉型,的確有轉型成功的,在網際網路行業中這樣的公司也有很多,它們已在前期積累了大量使用者,因此以前業務做不下去了,只能轉成了別的,但後來也做起來了。
第四個階段是實現公司的規模化。
無論如何,做實主業都是最重要的,多元化只是企業做大之後的路徑選擇,小企業不存在多元化,只能單一化,不過,周邊業務可逐步豐富。以光線傳媒為例,以前做自我介紹時,我都說自己是做節目的,現在我說自己是做內容的,因為節目只是內容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單一業務可以在概念上有所延伸。
韋爾奇在GE(即通用電器)曾推出過一個發展戰略,叫數一數二,即GE進入任何一個領域,都必須佔據數一數二的位置,然後不斷擴大比較的範圍。就創業者而言,比如大家都是做手機的,你做哪塊呢,做屏、做晶片還是做設計?其實,如果你能把一個行業切得很細,數一數二也是相對容易實現的。但要真正做到數一數二,還應持續擴大你的可比較範圍,包括區域、產業鏈的上下游等。目前數一數二已是光線傳媒的一個基本理念。
韋爾奇還有一個觀點,也在光線傳媒灌輸得比較好。韋爾奇治下的GE,與當下中國很多企業不同。後者常說的是,我今年要銷售多少多少,市場佔有率要達到多少多少,GE往往不會去做這些。韋爾奇的理念是,你可以做此規劃,但這並非強制性要求。在中國,很多企業領導往往是拍腦袋下指標,韋爾奇不是。他說,你看了你報給我的數字,但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他永遠是不滿意、不滿足的。
光線傳媒採納了這一理念。有時我們並非完全不涉及數字指標,但以我的個性和管理風格,我根本不在意這些數字,我只是使足了勁好好去做,能做到多少是多少,不管做到了多少,我永不滿足,總覺得自己能做到更好。
就創業者而言,如果你打算改造某一行業,那你首先要能在行業內生存,要跟行業內其他競爭對手比一比,看看自己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如果你能改變一個行業,將來你就有可能去改變整個社會。但起點是,你必須潛心研究所在行業。事實上,如果能紮紮實實做好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創業者甚至無需研究競爭對手,因為你的最終目標是滿足使用者需求,從來沒有一個企業,是透過跟競爭對手比較而發展起來的。一家企業能夠獲得成功,只能是因為它提供了更好的產品或服務,而且已透過適當的方式讓更多使用者使用到了它們。
【編者按:過去的時代,連線客戶的成本巨大,找不到消費者,所以中間的連線成本巨大。今天產品連線使用者的成本等於零。今天這個時代對於廣告最本質的深刻理解就是:產品即廣告。】
大家已經看到,近年很多創業公司已被上市公司收購。在我們這個領域,總市值高達幾百億元的電影電視劇製作公司、遊戲公司等也都被收購了。很多人都在觀望,如此大規模併購後,該行業到底會怎樣發展。
我可以肯定地講,一半以上的併購是有問題的,此中有兩個原因:第一,上市公司過於急功近利。看得出,有些人是想轉型,想從電視行業轉向影視娛樂文化行業,而業績需求、資本市場的概念需求等,對他們來講是排在第一位的,風險因素常被忽略。第二,被收購公司為迎合上市公司的急躁心理,往往會丟擲一些不太符合商業常規的做法。這兩個方面加在一起,將使併購風險大增。
最近我看到一家遊戲公司,產品做得不錯,但開價高得嚇人,20倍市盈率。一個年利潤5000萬的企業,現在就要賣10個億,我就納悶了,這個創業者到底在想什麼呢?賣完之後,把錢拿走?拿走50%,5個億?20倍是個什麼概念?它意味著,如果公司業績不增長,投資者需要20年才能收回成本,也即年回報率僅為5%,銀行貸款利率都比這高。這顯然是有問題的。這種企業,我不認為它能夠有長足發展,而這樣的創始人,我也很不看好。M&D
收錄於《管理與決策》2014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