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文!
SK C/30式高射炮
主要技術引數
炮管長:3960mm,火炮倍徑:L45,戰鬥全重:6500kg,口徑:88mm,高低射界:-10°—70°,方向射界:360°,炮口初速:780m/s,射速:15發/分,最大有效射程:14175m,最大有效射高:9150m。
20世紀20年代,航空技術飛速發展,軍用飛機的飛行高度和速度大大提高。面對這種狀況,德國軍方決定設計一種新型中口徑高射炮。為了規避《凡爾賽條約》,德國克虜伯公司秘密和瑞典博福斯公司合作共同進行新式火炮的研製。雙方最初的設計成果是一種新型75mm口徑高射炮(抗戰時期國軍裝備的博福斯M1929式75mm高射炮就是這種火炮的衍生型),但是由於德國軍方對火炮的威力和射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在此基礎上又開發了一款88mm口徑高射炮。這種火炮在後來誕生了眾多衍生改型,這其中就包括二戰中最廣為人知的火炮——Flak系列88m高射炮。
1937年初,南京國民政府從德國訂購了20門SK C/30式88mm高射炮,連同原裝彈藥和全套的觀測、通訊器材(該型火炮屬於當時德國海軍較新式火炮,不過綜合性能要落後於Flak18式88mm高射炮)。這20門火炮到貨後江陰要塞裝8門,江寧要塞裝8門,武漢外圍的白滸山炮臺裝4門。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裝備的SK C/30式88mm高射炮陸續參加對日作戰,並在阻擊日軍沿長江入侵我國腹地的戰鬥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不過由於當時南京國民政府購買的SK C/30式88mm高射炮均是固定式火炮無法隨同軍隊一同撤退,故在上述要塞淪陷後,這些火炮悉數損失。
Le.FH16式榴彈炮
主要技術引數
炮管長:2310mm,火炮倍徑:L22,戰鬥全重:1525kg,口徑:105mm,高低射界:-10°—40°,方向射界:4°,炮口最大初速:427m/s(C型炮彈),最大射速:6發/分,最大射程:9700m。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軍方發現其現有的77mm和105mm榴彈炮在射程上均不足以壓制法軍裝備的施耐德M1897式75mm野戰炮。於是,德國軍方責令克虜伯兵工廠研發射程更遠的77mm和105mm火炮。克虜伯兵工廠的工程師在設計新型105mm榴彈炮時,充分結合實際。在保障火炮效能和質量的同時,儘可能的選擇了現有部件和技術。特別注意了零部件和單個元件的可維護性,統一性和互換性。這不僅簡化了後勤,還降低了新型火炮的生產成本,加快了生產速度。新型火炮在1916年開始定型生產,命名也Le.FH16。
Le.FH16式105mm榴彈炮服役後,其出色的彈道效能,良好的炮彈威力和令人滿意的機動性深受士兵好評。“一戰”結束後,Le.FH16式105mm榴彈炮繼續在德軍服役(該炮1937年方才停產)。在更新銳的Le.FH18式105mm榴彈炮服役之前, Le.FH16仍是德國標準的師級榴彈炮並在“二戰”戰場上得到了廣泛使用。
20世紀30年代,陳濟棠主政廣東時曾從德國購買過Le.FH16 105mm榴彈炮並斥巨資引進了該炮的全套生產線。1936年,琶江炮廠以生產出Le.FH16 105mm榴彈炮的樣炮,正準備量產時因陳濟棠下野而中斷。
Le.FH18式榴彈炮
主要技術引數
炮管長:2940mm,火炮倍徑:L28,戰鬥全重:1525kg,口徑:105mm,高低射界:-10°—40°,方向射界:左右各57°,炮口初速:469m/s,最大射速:7發/分,最大射程:10671m。
1929年,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定型生產了一款新型105mm榴彈炮。由於其最初設計源自1918年,故命名為le.FH18。Le.FH18式105mm榴彈炮和其後期衍生型號服役後代替LE.FH16式105mm榴彈炮成為德國陸軍制式師屬火炮並隨德軍經歷“二戰”全過程。該炮效能優秀,即可以進行遠距離曲射壓制射擊,還能在近距進行直瞄射擊,深受德軍官兵喜愛。
20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陸續從德國購買了40門Le.FH18式105mm榴彈炮並用其組建了炮兵第11團和第13團。作為當時中國軍隊裝備的最新銳105mm榴彈炮,Le.FH18式105mm榴彈炮在戰場上受到侵華日軍的重點照顧。在日軍航空兵和野戰重炮的聯合打擊小,Le.FH18式105mm榴彈炮損失慘重。再加上德國軍火購買渠道的斷絕,Le.FH18式105mm榴彈炮彈藥和配件無處補充。自抗戰中期後,Le.FH18式105mm榴彈炮在抗日戰場就很少出現了。
損失在緬甸戰場的Le.FH18式105mm榴彈炮
未完待續!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