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地確定軍隊的員額,並加以科學地編組,是軍隊建設中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這裡面很有學問,搞得不好,既加重國家負擔,又影響部隊的戰鬥力。
1959年林彪主持軍委工作後,軍隊員額逐年增加,尤其是“文革’’期間更加膨脹。到了70年代,軍隊總人數超過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最高數額。客觀上講,在這十多年中,我國面臨的威脅加重,安全環境比較惡劣,是一個重要原因。
早在1975年軍委擴大會議上,小平同志就一針見血地指出軍隊存在著“腫”的問題,提出整頓軍隊必須首先“消腫”。但是,由於“四人幫”的干擾,“消腫”剛剛開始,就被迫停頓下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才有瞭解決這個問題的條件。
這樣一來,精簡整編、改革體制,就成為總參謀部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在總參期間,幾乎年年都要忙這件事情。按照分工,這項工作主要由何正文副總長分管。我作為總參黨委副書記,也參與抓這項工作。
回想起來,80年代頭5年,軍隊的精簡整編和體制改革工作,大體是分3個階段進行的:第一階段是1980年,第二階段是1982年,第三階段是1985年的裁軍100萬。
1979年10月,我還在總後工作。一天到小平同志家裡開會,研究1980年的軍費預算,提出的初步方案為204億元,大家均無不同意見。只有國務院李先念副總理表示,國家財政難以負擔,因為當時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剛剛起步,到處都需要錢。於是,軍委又開會研究,認為軍隊要顧全大局,壓縮軍費預算,不能養這麼多人,最後確定保留450萬人。 ,
1980年3月,在北京召開了中央軍委常委擴大會議,集中討論軍隊精簡整編問題。這個會議我也參加了。會議討論通過了《中央軍委關於精簡整編的方案》,決定減少部隊數量,提高部隊質量,主要是大力精簡機構,改革不合理的編制體制,裁併重疊機構、壓縮非戰鬥人員和保障部隊。
小平同志在會議結束時講了話。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存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軍隊很臃腫。真正打起仗來,不要說指揮作戰,就是疏散也不容易”;“我們國家現在支付的軍費相當大,這不利於國家建設;軍隊人員過多,也妨礙軍隊裝備的現代化。減少軍隊人員,把省下來的錢用於更新裝備,這是我們的方針”。他特別點出三總部的問題,尖銳地說:“三大總部為什麼機構這樣大?過去,每提出一項新的任務都要增加機構,增加人員,從來沒有說要減少人員。大家對公文旅行、解決問題慢,意見很多,這些也都和體制問題有關。”
聆聽小平同志的講話,引起了我的思考。我理解,小平同志是把精簡整編和改革軍隊體制問題聯絡起來考慮,為軍隊“消腫”明確了方向。
在這次會議上,與會同志對軍隊體制編制的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也提出了一些大膽的設想,涉及到軍隊體制編制上的一些重大問題,但由於缺乏經驗,加上各方面的條件不夠成熟,認識上沒有完全統一起來。所以,這次精簡整編主要是減人,對體制編制未做大的變動。
這一步邁出之後,軍委仍在考慮軍隊的精簡整編和體制改革問題。1981年10月20日,在總參黨委會議上,得志、楊勇同志傳達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關於改革體制、精簡機關的指示精神,其中包括對軍隊體制編制調整的一些設想,特別是傳達了小平同志關於軍隊精簡整編一定要用革命的辦法,用改良的辦法根本行不通的重要思想。這樣,精簡整編、改革體制,就成為1982年全軍的一項重要工作。我感到,這次精簡整編不同以往,突出了體制改革,動作要大得多,改革的力度也大得多。
總參謀部作為全軍體制編制的主管部門,立即開展工作,調查研究,聽取意見,擬製方案。翻開當時的日記,那一段時間幾乎過幾天就要開會,研究這方面的工作。
為了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經軍委批准,成立了軍委體制改革、精簡整編領導小組,楊得志任組長,楊勇、梁必業、洪學智為副組長,組員有何正文、陳彬、傅繼澤、何廷一、劉震等同志。領導小組緊張地層開了工作。
1982年,在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中,改革高層領導體制的一大舉措,就是將軍委炮兵、裝甲兵、工程兵機關縮編、降格,合併到總參謀部,作為一個直屬業務部門,分別稱為總參炮兵部、總參裝甲兵部、總參工程兵部。
為了保證這一工作的順利進行,楊總長提議,三總部組織聯合工作組,由我牽頭,到3個兵種瞭解情況、幫助工作。同時他還明確,3個兵種改為總參業務部門後,由我分管3個兵種部的工作。
這項工作十分艱鉅。炮兵、裝甲兵和工程兵3個兵種成立30多年來,為我軍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攤子大,幹部多,特別是老同志多。現在要降格、合併,有大量的思想和組織工作要做。
我與參加三總部工作組的總政朱雲謙副主任、總後胥光義副部長一起,研究整編工作的具體部署。一致認為:這是一項重大的改革措施,牽涉面寬,又是全軍大單位改革的先行,對全軍體制改革影響甚大,必須堅決執行軍委指示,但具體工作要做細,步子要穩妥,使編外的愉快,編內的安心。我們同時建議:在軍委辦公會議領導下,由我和朱雲謙、何正文、胥光義、陳彬組成一個小組,負責研究3個兵種整編中的具體問題。這一意見,得到了軍委的批准。‘
為了把工作做細,我們多次同炮兵司令員宋承志、政治委員金如柏,裝甲兵司令員黃新廷、政治委員莫文驊,工程兵司令員譚善和、政治委員王六生等同志談心,有的還不止談一次,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同時,也專門聽取3個兵種一些副職領導的意見,召開機關幹部座談會,共商改為總參業務部後的任務、體制、編制和機構設定等問題。一起研究領導班子配備和超編幹部管理的意見。起初曾設想,3個兵種部定為兵團級,但後來又考慮,下一步將實行軍銜制,準備取消兵團這一級,為了與之相協調,最後確定3個兵種部都為正軍級。
經過幾個月的工作,各方面的意見取得了一致。1982年4月,我們向軍委呈報了具體方案。軍委批准後,於8月16日正式頒佈命令:從9月1日起,軍委炮兵、裝甲兵、工程兵機關分別改為總參炮兵部、總參裝甲兵部、總參工程兵部,同時撤銷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的兵種領導機構。8月24日,三總部領導同志召開了歡迎3個兵種機關改為總參業務部的座談會。同一天,總參還召開了駐京,師以上幹部大會,歡迎軍委炮兵、裝甲兵、工程兵機關改為總參的業務部。楊總長致歡迎詞。我在會上宣讀了軍委的命令和總參黨委關於成立3個兵種部臨時黨委的通知。
3個兵種部成立後,有大量的幹部需要安排,還有許多善後事宜要處理。為此,又組成了3個兵種機關精簡整編善後工作小組,由一位原任的副職領導同志當組長。他們做了大量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對編余幹部做了妥善安置。今天回過頭來看,這一整編工作進展得比較順利,除了軍委的正確領導之外,主要是3個兵種的同志都有很高的覺悟,處處以軍隊建設的大局為重,執行軍委的決定很堅決。這也是我們軍隊的好傳統。
在1982年的體制改革、精簡整編工作中,我還受軍委的委託,參與了一些有關撤銷基建工程兵和將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具體工作。主要是聽取了兩個兵種領導同志的意見,及時上報給軍委。根據國家體制和軍隊體制改革的要求,國務院、中央軍委1982年8月作出了撤銷基建工程兵的決定。1982年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又決定,從1984年1月起,鐵道兵併入國務院鐵道部。
軍委、總部機關的精簡,是1982年全軍體制改革、精簡整編工作的一個重點。小平同志明確指出:軍委和各總部,不簡化看來不行。領導太繁雜,不但下邊不好辦,就是我們處理問題、畫圈圈都難。當時,軍委交代了一個原則,三總部機關要精簡15—20%。為了搞好總參的精簡整編,成立了總參機關精簡整編領導小組,何正文同志任組長,遲浩田同志任副組長。
制定軍委、總部的精簡整編方案,難度最大。總參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經過反覆討論,擬定了一個精簡18.2%的初步方案。
方案上送後,我們幾個總參領導心裡都不踏實,感到與小平同志的要求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果然,3月22日,小平同志親筆批示:
“這個方案不是比較令人滿意的方案,但可作為第一步,立即進行。這一步完成後,再研究進一步方案。”
總參黨委又進行了反覆研究,最後確定軍委、總部機關精簡21.7%。這一調整意見上報後,小平同志即表示同意按這個意見辦。
在這次體制改革、精簡整編中,海軍、空軍、二炮和各大軍區的編制體制也相應作了調整,員額有所減少。1982年5月,我還奉命去瀋陽、濟南軍區,與軍區主要領導同志研究軍區機關、部隊的精簡整編問題。
經過上下將近一年的努力,完成了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的方案。1982年9月報請軍委批准,正式頒發實行。按照軍委的要求,這次體制改革、精簡整編的任務於1983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下半年掃尾。
邁出這一步之後,小平同志根據其對國際戰略形勢的深刻觀察,作出世界大戰可以在較長時間得以避免的科學判斷。中央軍委決定對我軍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把軍隊建設從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移到和平時期長遠建設的軌道上來,從而作出了減少軍隊員額100萬的重大決策。這是我軍在新的歷史時期作出的一次重大改革。從1984年下半年起,總參用了很大精力,來辦這件事情。
減少100萬軍隊,許多有戰功的部隊將要被撤銷,許多單位包括個別大軍區將要被撤併,許多幹部、戰士將要離開部隊,工作難度很大,意見分歧也很大。面對這個形勢,總參黨委反覆強調,要用小平同志的指示統一思想,堅定地走精兵之路,從軍隊建設的大局出發考慮問題。同時要求軍務部門,要廣泛聽取意見,深入調查論證,方案要切實可行,十分慎重,但也不要怕別人有意見。
在這個工作過程中,對於如何搞好軍隊的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我在一些會議上講了自己的想法,歸納起來主要是:
——研究體制編制一定要從大處著眼,依據軍事戰略方針,研究國際戰略形勢和周邊環境;要掌握敵、友、我三方面的情況,要研究可能的作戰物件,要著眼我國的國情,努力借鑑外軍的經驗,但又不能照搬。
——體制編制是一門科學,要按科學規律辦事,要把軍制學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要研究軍隊的編成結構,首先要確定三軍的比例、官兵的比例、機關與部隊的比例、戰鬥部隊與保障部隊的比例。這些原則明確了,才能擬製整編方案。在具體問題上既要用“減法”,也要用“加法”,不能只盯著減人這一個方面。要加強編制的管理,不能有隨意性。不能前面減人,後面加入。
——研究體制編制,一定要以如何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為基點,要注意保持和提高我軍的作戰能力。作戰能力的強弱,是多種因素決定的,要考慮我軍的防空能力、突擊能力、機動能力、反應能力、運輸能力。要考慮我軍裝備發展的可能,一般地說,裝備技術發展水平與軍隊員額成反比。裝備技術提高得快一些,人員就可以相應減得多一些。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作戰物件,確定不同的編制。要研究部隊小型化的問題,不能認為乙種師就不能打仗。
——要處理好需要與可能的關係。這二者之中,後者是主要的,否則就成了空話。以往整編中,有的目標和要求提得很高,但由於客觀條件不具備,最後的結果往往落空。這也是“左”的影響。
——體制編制的改革要與制度的建立、完善相結合。薪金制度、住房制度、用人制度等都需要改革,否則,體制編制的改革就不易落實。如住房問題,可以考慮今後由自己買房或蓋房,不要國家統一分配,但這需要增加薪金。司機問題,如果有的幹部自己開車,全軍就可以減少很多專職司機。就餐問題,如地方伙食部門能包下來,機關、院校就可以不編炊事人員等等。這是我1984年7月提出的一種設想,當時沒有用“社會化”這個詞,但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去考慮的。
——要正確看待調整精簡的方案。十全十美的方案是沒有的。一個方案,只能著眼於解決主要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解決了,還會出現新的主要矛盾,需要我們一個個地逐步加以解決。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如此。
——改革體制、精簡整編,涉及到部門、單位、人員的利益調整,一定要做好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組織工作。
經過將近一年的醞釀、研究和論證,形成了《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1985年5月,召開了在我軍歷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小平同志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向全世界宣佈,我軍將裁減員額100萬。這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現,是用實際行動對維護世界和平作出的貢獻。
按照軍委的決定,將原有的11個大軍區合併整編為7個;撤併軍以上機構30多個,師、團級單位減少了4000多個;裁減了大批機關人員;各級領導班子減少了副職;開始實行士官制度,機關、部隊的76種職務由軍官改為士官擔任,初步改變了官兵比例不合理的狀況;陸軍的軍整編為集團軍,加大了特種兵的比重,增強了獨立作戰的能力;海空軍淘汰了部分舊裝備,相應減少了人員,從而提高了我軍諸軍兵種合同作戰的能力。這是我軍在建設合成軍隊的道路上邁出的新的一步,也是朝著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宏偉目標前進的新起點。
經過全軍上下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黨度、住房制度、用人制度等都需要改革,否則,體制編制的改革就不易落實。如住房問題,可以考慮今後由自己買房或蓋房,不要國家統一分配,但這需要增加薪金。司機問題,如果有的幹部自己開車,全軍就可以減少很多專職司機。就餐問題,如地方伙食部門能包下來,機關、院校就可以不編炊事人員等等。這是我1984年7月提出的一種設想,當時沒有用“社會化”這個詞,但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去考慮的。
——要正確看待調整精簡的方案。十全十美的方案是沒有的。一個方案,只能著眼於解決主要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解決了,還會出現新的主要矛盾,需要我們一個個地逐步加以解決。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如此。
——改革體制、精簡整編,涉及到部門、單位、人員的利益調整,一定要做好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組織工作。
經過將近一年的醞釀、研究和論證,形成了《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1985年5月,召開了在我軍歷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小平同志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向全世界宣佈,我軍將裁減員額100萬。這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現,是用實際行動對維護世界和平作出的貢獻。
按照軍委的決定,將原有的11個大軍區合併整編為7個;撤併軍以上機構30多個,師、團級單位減少了4000多個;裁減了大批機關人員;各級領導班子減少了副職;開始實行士官制度,機關、部隊的76種職務由軍官改為士官擔任,初步改變了官兵比例不合理的狀況;陸軍的軍整編為集團軍,加大了特種兵的比重,增強了獨立作戰的能力;海空軍淘汰了部分舊裝備,相應減少了人員,從而提高了我軍諸軍兵種合同作戰的能力。這是我軍在建設合成軍隊的道路上邁出的新的一步,也是朝著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宏偉目標前進的新起點。
經過全軍上下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下,黨中央和小平同志裁軍百萬的決策,得到了順利的實現。
在1985年的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過程中,軍委還抓了高層領導班子年輕化的工作,調整了三總部和各大單位的領導班子。我也隨之離開了總參領導崗位。對於小平同志提出的實現幹部隊伍“四化”建設的思想,我由衷地擁護,並在總參黨委會上表過態,隨時準備讓位於年輕的同志,因為我們黨的事業要一代一代傳下去啊!
回想在總參5年多來的工作經歷,留給自己的是一段美好的記憶。看到我軍全面建設,特別是部隊訓練、院校建設有了較快的發展和長足的進步,作為一名參與者,心裡感到十分高興。遺憾的是,當年在總參共事的同志中,得志、楊勇、愛萍、尚榮、修權、正文、秋濤、孫毅、孔原、懷智、旌樵等同志,都因病離開了人世。我永遠懷念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