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無論多麼高尚的原則,只有付諸實踐才有價值
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 1890- 1970), 法國將軍、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自由法國運動並在戰後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擔任第一任總統。
戴高樂支援發展核武器,制定泛歐洲外交政策,努力減少美國和英國的影響,促使法國退出北約,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稱為“戴高樂主義”。
戴高樂,1890年11月出生於法國一個貴族家庭。1912年畢業於聖西爾軍事學校,1924年畢業於巴黎高等軍事學院。參加過第 -次世界大戰, 一戰後任軍隊指揮官和參謀職務,並擔任軍事教員。
1932年 至1936年, 戴高樂任國防常設委員會最高軍事會議秘書。此間,他出版了幾部軍事理論著作,闡述在法國建立能實施積極進攻行動的、職業的機械化軍隊的必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戴高樂在阿爾薩斯指揮第5集團軍的坦克部隊,建議組建強大的坦克預備隊,以便消滅可能在正面突破的德軍,可惜未被法國統帥部採納。
1940年5月,戴高樂在索姆河戰役中指揮坦克第4師。在法國軍隊已經明顯要遭到失敗的情況下,於6月5日就任國防部次長。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當時的法國總理享利.菲利浦.貝當向德國投降議和,貝當政府於6月16日上臺,戴高樂離法赴英。
6月18日,戴高樂在英國透過廣播,號召法國人民繼續進行反抗德國法西斯的鬥爭,並在倫敦發起“自由法國”運動。貝當政府指責戴高樂叛國,法國第17軍區軍事法庭缺席判決他死刑。
戴高樂著手組建“自由法國”武裝力量,並以司令的名義宣稱接受英國統帥部的統一命令。到1940年11月,“自由法國”的軍隊已頗具規模。戴高樂努力使法國各殖民地參加“自由法國”運動,以便提高運動的聲望,擴大補充兵員和物質保障的基地。
1940年至1942年,“自由法國” 部隊在近東和非洲對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部隊 作戰。英美國部隊在北非登陸後,駐阿爾及利亞、 摩洛哥、突尼西亞的法國部隊與盟國軍隊會合。這些部隊統- 由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領導,戴高樂於1943年7月出任該委員會第二主席,同年11月任主席。
1944年6月,法國坦克師和英美軍隊一起在諾曼底登陸,同月,戴高樂擔任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194年8月,法國第1集團軍在法國南部登陸,解放了法國。
1946年1月,戴高樂由於未能在法國建立總統制而離職。從1947年起,戴高樂 領導他所建立的“法蘭西人民聯盟”的活動。1953年5月 該組織宣佈解散後,他暫時停止了自己的一切政治活動,隱居於故鄉。
1958年5月,由於阿爾及利亞的軍事叛亂而引起法國強烈的政治危機,國民會 議要求戴高樂出來執政。1958年6月1日, 戴高樂擔任法國總理,1959年1月8日 任法國總統。
1965年12月19日,戴高樂再次當選為總統,任期7年。戴高樂在國內力求振興法國經濟,對外則力求恢復法國做為一個大國的威望,力圖在解決歐洲和世界政治的重大問題時,維護法國的獨立性。
1966年,戴高樂宣佈法國退出“北大西洋公約軍事組織”,並撤除美國在法國領土上的一切軍事基地。在對待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戴高樂都採取了現實主義的態度,主張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譴責美國對東南亞及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的侵略,贊成與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擴大接觸。
戴高樂將軍自始至終堅持絕不妥協的民族獨立的信念,不僅在戰時起到集聚民心的作用,而且在戰後堅決地捍衛了法蘭西的民族尊嚴。戰後,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對歐洲事物指手畫腳,說一不二,其餘歐洲國家唯命是從,只有戴高樂將軍不以為然。他把獨立精神融合到國家的外交政策中,力爭維護法國的大國地位,避免淪為美國的二流夥計。
他設定的法國外交戰略是:維護民族獨立,力爭大國地位;對美既聯盟又獨立,對蘇既堅定又對話,打破美蘇兩極格局,推動世界多極化;建立以法國為核心的“歐洲人的歐洲”;主動向中東、拉美等地出擊,樹立法國在世界事務中的大國形象。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戴高樂主義。戴高樂推行的法蘭西民族主義,它維護和追求民族利益的目的和手段是赤裸裸的,任何有損於法蘭西民族利益的事,戴高樂都敢於說“不”字,因此戴高樂主義有聲有色,有花有果。
1969年4月28日,戴高樂因在改組參議院改革法國行政體制問題的公民投票中失敗,辭去了法國總統職務。1970年11月9日逝世,享年80歲。去世後,許多人都以為戴高樂主義會在社會政治生活中銷聲匿跡。但幾十年過去了,事實並非如此,他的獨立自主的民族精神被很好地傳承了下來。
戴高樂之後,從1969年至今,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又經歷了四位總統: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剋。可以說,不管他們派別如何,風格如何,他們在法國政壇上都執行了一條沒有戴高樂的戴高樂主義。
作為戴高樂之後戴高樂主義的首位繼承人,蓬皮杜執政的時間相對短了一一些。在繼承戴高樂主義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他的某些風格,但並沒有體現出他的完整風格。他執行的實際是“緊縮的戴高樂主義”。
德斯坦,在蓬皮杜之後,繼續戴高樂主義的路線。儘管德斯坦也曾提出過“世界主義”,但其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爭取法國大國地位的主旨並沒有改變。
“二戰”結束後,密特朗就一直是戴高樂的政敵。1981年競選總統時他曾宣稱,將以法國式社會主義取代戴高樂主義。但在執政以後,密特朗又公開說自己“繼承了戴高樂將軍的政策”,事實也是如此。
擔任了14年總統的密特朗,雖然時時不忘法國式社會主義,但終究沒有脫離戴高樂主義的軌道。戴高樂主義的精神實質,是為法國制定的“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爭取恢復法國大國地位”的對外戰略。密特朗追求的仍然是法國的“世界作用”和“全球責任”,這與戴高樂沒有多大區別。
在東西方關係中,戴高樂主義堅持獨立自主,反對霸權,周旋於美蘇之間。密特朗與美蘇兩國也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他從法國式社會主義出發,提出了“兩個帝國主義”的看法,認為“蘇聯軍事帝國主義”和“美國經濟帝國主義"對法國都構成威脅。
在歐洲,密特朗像戴高樂那樣倚重“法德軸心”推進歐洲聯合,不同的是,密特明強調的是聯邦主義,戴高樂強調的是邦聯主義;在第三世紀,密特朗像戴高樂一樣要充當“代言人”。不過,戴高樂主義打的是“民族獨立”這面旗幟, 密特朗喊的是法國式社會主義的“正義”“平等” 與“人權”。併為的定的霞貝長外至於希拉剋,在青年時代他就是敞高樂主義的熱情崇拜者。
他是繼蓬皮杜之 後,作為戴高樂主,義的繼承人,法國新戴高樂派的領袖直活躍在 法回政壇上。195年希拉剋當選總統,20年連任。伊拉克在首任總統的前兩年,在波照、非洲和中東,在北約、核試驗、歐亞會議、 加利連任和美國“治外法權”等問題上,有著一連串的不俗表現, 使其像戴高樂時期樣,把法團推向了國際舞臺的前沿。
愛,給我身上增加了活力,增加了光輝而堅強的自信,這是無窮的活力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