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如今,在一二線城市,商場裡不少品牌服裝動輒上千元、多則幾千元。品質升級,走高階路線,本無可厚非,但如果當季時價格高高在上,一過季就在店內打“骨折”,甚至降到一折,實際結果可能就不好說了。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商家如此賣貨,買家可能就會貨比三家或者再三等待。買正價衣服的人,大多為的是質量和品牌檔次,如果看到品牌價格頻頻大幅度波動,自然會以為產品不再物有所值了,從而降低對品牌的購買慾望。
從企業方角度來看,雖然透過處理庫存可以獲得收入和業績,但也會一定程度拉低品牌的核心價值。一件服裝不光有製作的成本,還要支付物流、推廣、銷售環節的成本。如果折扣奇大、降到一折,對企業而言,大機率是虧錢的。近十倍的差距,價格如此“大鍋燴”,品牌如何準確定位,怎麼能持續發展?
很長時間以來,庫存積壓成為服裝品牌企業需要面對的主要難題之一。產品積壓不僅佔用了公司的運營資金,也增加了公司的管理成本和獲利成本,拉長了產品的週轉時間,降低了公司的整體利潤。要看到,庫存問題已不是單一環節的問題,要解決它,不僅要對過季商品的處理保持謹慎的銷售策略,還需要企業從生產、營銷、銷售環節進行變革。
一方面,品牌方在處理過季商品時要多花些心思。要從消費者角度出發,儘量避免在正價門店出現過低折扣的商品,可以嘗試在正價門店之外,開拓專門的處理庫存的渠道,如線下可以走奧特萊斯、工廠折扣店等渠道,線上可以嘗試上專業的品牌折扣平臺。實在處理不了,國際品牌常用的公益捐贈也是個辦法。
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為降低庫存帶來了新的可能。當前,消費市場對供應鏈快速反應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電商渠道更是有著單量小、反應快、翻單快的特點。服裝品牌企業可著力構建柔性供應鏈,以顧客需求驅動數字化供應鏈條,關注整個鏈條的價值要素。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庫存,還能夠藉此實現整體週轉利益的最大化。(劉 瑾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