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由感性和理性構成,而在科技時代,我們過分依賴於科學技術,卻忽視了宗教文化藝術的力量。
世界是圓融的,理性的縫隙需要感性去填補,科技的縫隙也需要宗教文化藝術去填補。
小李大學畢業,進入了一家科技公司。深秋,陰雨綿綿,早上起床,望著溼漉漉的地面,穿好雨衣,騎上單車。小李的心裡不痛快,昨天又和女朋友吵架了,只是為了一點小事。
那天,一位同事發了喜帖,都是剛入職,本來不熟,小李猶豫湊份子給100還是200元,最後還是給了200,隨了大流。
到了公司,遲到了,罰款50。還沒從濺了一身水的情緒中走出來,又捱了罰,註定一天都不會有好心情。還好,小李經過訓練,馬上想到了老子的那句話“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心裡稍稍有些寬慰。他在想,如果不是擦那身水,耽誤了點時間,可能前面的車禍就是自己的了,雖然車禍不大。
那天,一位同事發了喜帖,都是剛入職,本來不熟,小李猶豫湊份子給100還是200元,最後還是給了200,隨了大流。
混過職場的都知道,一天的工作,身體累休息一會就恢復了,關鍵是心累。各種爾虞我詐,不得不讓小李在與人為善的同時謹言慎行,避開各種坑,在自保的前提下,開展工作。一天下來,身心俱疲。
晚上聚餐,煙熏火燎中,推杯換盞,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喝著辛辣的酒,想著漫無邊際的事。
就這樣,結束了充實的一天,小李倒在空虛的床上。
在科技時代,讓我們分析一下小李一天的生活。看看他的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了科學,哪些沒有用到科學,生活靠什麼改變和支撐。
小李的工作涉及現代科技,學以致用,中學和大學的知識都用上了,這是小李的幸運。並且在工作過程中,經常會用到定量分析,以快速準確地定位故障,從而解決問題。科學技術解決了小李的工作問題,從而解決了小李的大部分生存問題。
確實,電視裡網路上,到處都是大資料、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的資訊,彷彿科技能夠解決人類生活的一切問題,未來人只需要躺平,就可以安然度過一生。
然而,我們看到小李的大部分生活內容並沒有用到科技,並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也不會用到科學技術。
比如小李的情緒在遭遇被汽車濺了一身水後的憤怒,在遲到被罰了50元后的懊悔,和而後想起了老子的那句話成功地自我寬慰,這一切都沒有科學的影子。雖然科技可以建立人類情緒反應模型,甚至還試圖將情緒定量,而實際上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科學技術解決不了人際關係,解決不了感情問題,也解決不了對未知的恐懼。而這些內容,卻充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時刻刻消耗著一個人生活的大部分精力。
我們從科學角度定量地認知世界,卻並不能覆蓋人類生存的全部。宗教文化藝術從另一個角度定性地認知世界,卻覆蓋了科學遺漏的部分。
人類只有將科學和宗教文化藝術等結合起來,才能夠得到全面的認知,只有將理性和感性結合,才能夠應付生存與發展的問題,而不是偏重於理性或者感性。
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遠遠地將人類的靈魂甩在身後,過分地依賴於科技,忽視了宗教文化藝術的力量,是所有現代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