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
“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裡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中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
“抬出祖宗來說法,那自然是極威嚴的,然而我用不信在舊馬褂未曾洗淨疊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馬褂。”
“作者和讀者互為因果,排斥異流,抬上國粹,那裡會有天才產生?即使產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
“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的一樣,絕不會就是一首好詩。”
“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原作發表於1924年,為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上演講
先生當年探討“天才為何越來越少”,和而今人們爭論“為何中國人不能獲得諾貝爾獎”是一樣的問題。
有責任感的人總是為整個民族的發展和未來考慮。
針對於這種問題,每一個時代似乎都有不同的答案。或歸罪於制度,或歸罪於市場,或歸罪於價值。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思辨。
但是思考之後,需要有先生這樣的人站出來,提出解決思路及辦法。
批判總是比建設容易。
先生認為,改良土壤或是解決方法。土壤是根本,是基礎,是汲取養分的積池,是向上生長的前提。
但是作為一種需長效投入且不易看見成效的基礎性行為,往往被大家忽視,
因為多數人更願意把水澆在花朵下面的土壤裡,而不願意滴灌到埋藏種子的土壤下。
畢竟,願意為盲盒買單的人,未必會願意去種一棵樹。
歡迎關注收藏,一起重讀魯迅雜文選[來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