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學和醫學領域,生物標誌物的發展極為迅速。生物標誌物在疾病的診斷,監測,預測和預後評估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生物標誌物的定義還不是十分確定,還有一些令人迷惑的地方。因為生物標誌物很複雜且發展極為迅速,所以要想充分了解生物標誌物就顯得十分困難。為了澄清生物標誌物定義中的一些疑點,目前已經成立了專門的團隊以便對生物標誌物的定義進行標準化。生物標誌物的定義不斷在更新且已經上傳到網上。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人們對呼吸系統疾病(例如肺結核,社群獲得性肺炎(CAP), 慢性梗阻性肺疾病(COPD)和哮喘等)的治療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因而極大促進了肺疾病患者的健康狀況,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但是肺部疾病不論是在臨床還是在基礎研究方面都存在許多挑戰。例如對嚴重哮喘和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還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人們對病毒引發肺部疾病(例如導致許多人死亡的2019 新型冠狀病毒病)的分子機制和發病機理知之甚少。總之呼吸系統疾病異質性很強,發病機制,臨床表現,病程和對藥物的反應性各異,因此生物標誌物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疾病的發病機制,找到疾病的易感因素,改善診斷和治療的反應性等。
2021年10月6日,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Discovery 雜誌線上發表了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Zhihong Chen 教授團隊的最新綜述 “ Biomarkers for respiratory diseases: Pres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discoveries”[6] ( 點選文末 “閱讀原文” 下載PDF全文 )。
生物標誌物被廣泛用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例如慢性氣道疾病,肺感染,肺癌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等)的臨床診斷和實驗室檢查過程中。目前可以透過多種非侵襲性和侵襲性方法收集患者的血液,尿液,痰液,支氣管灌洗液和肺活檢樣本,然後進行生物標誌物的檢測。建立在組學基礎上的發掘策略促進了新一代候選生物標誌物的發現。多組學(包括基因組學,表觀遺傳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和放射組學等)生物標誌物的識別和綜合分析有助於解決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未解難題。因為好的生物標誌物必須具備敏感性,技術可行性,非侵襲性,價格親民,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可靠性,所以最終把新的生物標誌物應用於臨床存在極大的挑戰性。
此外文章還討論了生物標誌物需要經歷的四個臨床試驗階段。系統生物學的概念不僅聚焦於新的生物標誌物,還需要把臨床,實驗室和組學等方面資訊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分析。總之發現多種生物標誌物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健康狀況和提高醫療水平。
REFERENCES
1. BEST (Biomarkers, EndpointS, and other Tools) Resource. FDA-NIH Biomarker Working Group.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US); 2016. www.ncbi.nlm.nih.gov/books/NBK326791/
2. Kc R, Shukla SD, Gautam SS, Hansbro PM, O’Toole RF.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exposure to non-cigarette smoke in lung disease. Clin Transl Med. 2018;7:39.
3. Bafadhel M, Pavord ID, Russell REK. Eosinophils in COPD: just another biomarker?. Lancet Respir Med. 2017; 5: 747-759.
4. Tong X, Wang D, Liu S, et al. The YKL-40 protein i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COPD: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Int J Chronic Obstruct Pulm Dis. 2018;13:409-418.
5. Eguiluz-Gracia I, Tay TR, Hew M,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highlights in biomarkers in allergic diseases and asthma. Allergy. 2018;73:2290-2305.
6. Liu X, Cui B,Wang Q, Ma Y, Li L, Chen Z. Biomarkers for respiratory diseases: Present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discoveries. Clin. Transl. Disc . 2021; 1: e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