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產量高,比較耐旱,僅靠降雨也可正常生長,但最好的做法是,播種前對土壤充分澆水,以確保播種後能順利出苗;開花前一般情況下是不澆水的,重點是要保證開花期的水分得以充足;但在收穫前7-10天則停止澆水,雨後要及時排水,以防止薯塊出現腐爛。科學澆水可以保證土豆的高產優質。為什麼呢?
一,水分可影響土豆的產量和質量
無論土豆的莖葉還是薯塊,含水量都較高,水是土豆植株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之一,也是其體內進行有機物質合成,分解和運轉不可缺少的物質成分。總之水是土豆生長髮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土豆與其他作物相比,是需水較多的作物,水分是土豆產量和質量形成的物質基礎,只有在各個生育階段提供充足的水分,才能更有效地發揮肥料的作用,促進植株健壯生長,以達到高產優質的目的。
薯塊產量的高低和質量優劣與水分供應狀況密切相關,尤其是在薯塊形成期進行合理澆水,可以顯著提高薯塊的產量。幼苗期和發棵期缺水,嚴重影響植株健壯生長,不能為薯塊的膨大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薯塊形成期和膨大期缺水或水分供應不均勻,植物生長遲緩,薯塊形成的數量少,畸形薯率增加,從而影響土豆的產量和質量。
我們在收穫土豆時,時常見到裂薯,爛薯,鏈條薯等畸形薯,這就是與土壤水分或過大,或乾旱,或忽幹忽溼等造成的。
當土壤水分過大時,土壤氧氣少,缺氧會影響土豆植株根系的發育,甚至會導致根部腐爛,嚴重時,地上部分葉片發黃,脫落,植株早衰或枯亡,影響地下薯塊的形成和膨大,產量降低。
土壤水分過大,薯塊因缺氧而導致皮孔大,容易感染病菌而腐爛,即使不爛的也因含水量大而難儲存。
土壤水分過大時,還會引起晚疫病等多種病害的發生,使植株和薯塊感染病菌,在降低產量的同時還會降低土豆的質量。
土壤乾旱影響其產量和質量不言而喻,如生長遲緩,薯塊少而小。有的薯塊內部出現褐斑,也是由於乾旱導致的。
常見的薯塊開裂,鏈條薯,次生薯等則是因為澆水不均,忽幹忽溼造成的,薯塊生長期,澆水足或雨水多,薯塊增長,而澆水晚或雨水少而發乾旱時,薯塊就不長了,再澆水或下雨後,薯塊再長,結果就出現了開裂,鏈條薯,次生薯等畸形薯,大大降低了質量。
因此,充足和均勻的水分供應是土豆高產和提高質量的重要保證。
那麼,在土豆生育期如何澆水適宜呢?這得了解土豆的幾個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才能做到合理澆水。
二,土豆各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
土豆在發芽期,幼苗期,發棵期,結薯期對水分的需求不同。
1,發芽期
土豆發芽主要是靠本身水分,一般情況下,不用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就可正常出芽。出芽後根系就可以從土壤中吸收水分保證正常出苗。
如果土壤過幹,種薯不能正常出苗,出現皺縮乾癟,此時該澆水,此後及時劃鋤破板結,提地溫,保溼,確保土豆正常出苗。
發芽期一般不提倡澆水,以免降低地溫和造成土壤板結,影響正常出苗。澆水不宜過大,以免土壤通氣不良,造成爛種。
2,幼苗期
幼苗期由於苗小葉少,蒸發量不大,因此耗水量不多。雖然如此,但幼苗期根系發育尚弱,吸水分不強,所以必須使土壤保持一定的含水量,這樣有利於根系發育,根系可以從土壤中吸收足夠的水分和養分,使幼苗正常生長髮育,薯塊提早發生。如果幹旱則莖葉生長不良。
3,發棵期
發棵期是土豆莖葉,根系生長最旺盛的時期,蒸發量也加大,因此,該期植株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養分供應。
生長前期,如果土壤含水量不足,則莖葉生長緩慢,薯塊數量少,影響產量的正常形成。生長後期則稍降低土壤含水量,其目的是適當控制莖葉生長,以利於適時進入結薯期。
4,結薯期
結薯期耗水量達到高峰,也是需水量最大的時期。這個時期,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極為敏感,除要求土壤有足夠的水分和疏鬆透氣外,保持土壤水分均勻也是非常重要的。
土壤缺水和忽幹忽溼都會影響薯塊的正常膨大,造成薯塊的二次生長和畸形薯。結薯期,如果土壤乾旱,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經常溼潤,後期可適當減少澆水,促使薯塊表皮木栓化,以便於收穫和儲存。收穫時也要保證土壤溼潤,便於收穫和不損傷薯塊,提高薯塊收穫後的質量。
三,土豆如何科學澆水
土豆在其一生中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否則產量和質量不行。但實際上來說,土豆產量還與品種,土壤條件,氣候條件,植株生長期的長短以及栽培制度等密切相關。因此,在土豆的栽培過程中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時適量地澆水,這樣才能確保高產優質。
土豆苗期一般情況下不用澆水,過於乾旱要澆,但澆後需及時中耕。苗期澆水不宜過早,否則會降低地溫,不利於出苗。
土豆現蕾後,應根據墒情小水勤澆,保證土壤溼潤,地皮不幹,一般10天左右澆一次水,收穫前7-10天停止澆水,以利薯塊收穫後進行安全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