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從來都是一個不喜歡吃虧的國家,而且一點也不浪漫。
放棄一塊地下全是石油的土地主權,獲得油田25年10%的收益,你願意嗎?土耳其說:我不得不願意。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碎了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大片國土,根據《色佛爾條約》,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大片地區將由英國“委任統治”,但凱末爾領導的安卡拉政府異軍突起,領導了土耳其人實現了民族解放與獨立,徹底推翻了奧斯曼帝國簽署的《色佛爾條約》,並向英國索要摩蘇爾地區。
經過7年的拉鋸,土耳其凱末爾政府不得不向英國妥協,放棄了摩蘇爾的主權,換取伊拉克摩蘇爾油田25年10%石油收益。
為何爭奪摩蘇爾?
摩蘇爾,位於伊拉克西北部,是一塊地下埋藏了豐富石油的寶地。
1871年,沙俄的巴庫油田打下了第一口油井,20世紀初,巴庫已經成為俄國的“石油城”,賺取了大量財富。
當奧斯曼蘇丹得知摩蘇爾省和巴格達省可能蘊藏大量石油的時候,心動不已,認為可以憑藉摩蘇爾的石油挽救奧斯曼瀕臨破產的財政。
俗語云: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作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同滿清一樣腐朽不堪,所以奧斯曼的石油成為了歐洲各國覬覦的物件。
德國:
19世紀末,德國透過“無償”援助的方式收穫了奧斯曼帝國的芳心,為了獲得奧斯曼的石油等資源以及從側翼威脅英國在亞非殖民地,尤其是英屬印度,德國提出了著名的巴格達鐵路專案,即從德國漢堡、柏林,經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林,直抵波斯灣的大鐵路。奧斯曼不僅答應了,還將包括摩蘇爾在內的沿線20公里內的礦產開採權給了德國。
英國:
自1911年,丘吉爾擔任英國海軍大臣之後,力推軍艦燃料“煤變油計劃”,但英國本土並不產石油(北海油田至20世紀60年代才發現),英國不得不從遙遠的緬甸運輸石油,為了獲得一個穩定且豐富的石油供應基地,波斯灣地區進入了英國視野。
美國:
儘管美國距離波斯灣很遙遠,又奉行“孤立主義”,但是美國的眼睛對世界的關注從來沒有放鬆過。對摩蘇爾的石油,美國時刻關注著。為了抵制美國的資本,1912年,英德聯手搞出來了一個土耳其石油公司,並規定:“除非與土耳其石油公司股東的共同合作,任何國家、組織與個人不得在奧斯曼帝國的土地上單獨從事石油生產。”
英法的瓜分與摩蘇爾問題的產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結束,用英國外交大臣寇松的話說:“協約國是被石油的洪流帶進勝利的。”
1915年,英法發動的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為了確保俄國巴庫所產石油順利抵達英法兩國。
1916年,德國出征羅馬尼亞,為了將羅馬尼亞的石油資源收入囊中。
米索不達米亞平原的石油自然也被兩大陣營爭奪,為了阻止德國人得到摩蘇爾省的油田,戰爭爆發後英國出兵米索不達米亞,並在1916年的春天,同盟友法國搞出來一個瓜分中東的秘密交易《賽克斯-皮科協定》。
根據這份協定:
黎巴嫩和敘利亞西部沿海地區,法國直接佔有;
伊拉克中部和南部以及巴勒斯坦的海法和阿克兩港,英國直接佔有;
敘利亞東部及摩蘇爾西北部(A區),伊拉克北部和外約旦(B區),組成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其中A區為法國勢力範圍,B區為英國勢力範圍;
土耳其安納托利亞東北部則歸沙俄所有;
巴勒斯坦,國際共管。
就這樣,戰爭還沒有結束摩蘇爾就已經被一分為二,東南為英國勢力範圍,西北為法國勢力範圍。
儘管這項協定,由於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以及協約國內部矛盾並沒有完全實施,但是在1920年的《色佛爾條約》中仍可以看到該協定的痕跡。
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1918年10月30日,奧斯曼同協約國簽署了停戰協議,既然是停戰,就應該雙方都停止進軍,可英國依然強硬地佔領了摩蘇爾。
1920年4月,協約國在義大利小鎮聖莫雷召開了巴黎和會第二階段會議,英法為了摩蘇爾的石油利益做了“深入交談”,法國以不再提出額外的石油及領土要求,換取了土耳其石油公司的25%的股份,這樣透過《聖莫雷協議》,英國實際上壟斷了摩蘇爾的石油。
1920年的《色佛爾條約》規定了庫爾德人可以成立一個自治或者獨立的國家,並且規定摩蘇爾的庫爾德人也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加入“庫爾德斯坦國”。
但是就算母豬能上樹,也不能相信英國人的保證,畢竟前腳剛答應阿拉伯人獨立建國,後腳就同法國人搞了個瓜分中東的《賽克斯-皮科協定》。
這一次,英國人同樣不靠譜。
一戰後,協約國派遣了一個委員會前往中東地區進行“調查”,認為原奧斯曼帝國的摩蘇爾省、巴格達省、巴士拉省,應該合併成一個伊拉克,並由英國委任統治。當然這是英國人早就寫好的劇本,為了讓摩蘇爾加入得更合法,英國人特意在《色佛爾條約》標註了,摩蘇爾的庫爾德人可以以“民族自決”的方式選擇留在土耳其或者即將成立的伊拉克。
庫爾德人有第二種選擇嗎?當然沒有,只好向伊拉克首任國王費薩爾跪拜了。
可阿拉伯人還在唸念不忘當初英國人答應的統一的“大阿拉伯國”,並不願看到中東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國家。所以在1920年4月,爆發了一場反英大起義。
而摩蘇爾人也不願自己的民族四分五裂,作為中東地區的四大民族之一(土耳其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庫爾德人),竟然無法建立自己的國家,對於阿拉伯人這種痛打殖民者的行為,摩蘇爾的庫爾德人積極響應。
而對於庫爾德人的積極反英,凱末爾領導的安卡拉政府還是十分開心的,所以儘管跟協約國戰鬥,還是儘可能地籌集物資支援暴動地區的人民。因為他對地下全是石油的摩蘇爾也十分不捨。
土耳其,拒絕主權換石油:
土耳其為什麼有理由索取摩蘇爾呢?主要原因是新生的凱末爾政府拒絕承認喪權辱國的《色佛爾條約》,並用武力打破了協約國對土耳其的束縛。
看看《色佛爾條約》把土耳其割成什麼樣了。
土耳其海峽交給國際共管,伊茲密爾、東色雷斯割給希臘,多德卡尼斯群島割給義大利,允許庫爾德人自治,承認亞美尼亞獨立,承認漢志王國獨立,放棄中東屬地……
那麼土耳其還剩哪些土地?只剩安納托利亞高原上中北部這一小塊。
這嚴重傷害了奧斯曼帝國人民的心,所以原本被帝國蘇丹派到安納托利亞平息地方反抗行為的凱末爾毅然決定與奧斯曼決裂,領導了土耳其進行了一場反抗協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
為了同凱末爾政府爭奪民心,1920年1月28日,奧斯曼帝國新選舉出來的議會,通過了一份被稱作為“新土耳其獨立宣言”的《國民公約》,大致內容是奧斯曼在停戰協議簽署之前被協約國佔領的領土和阿拉伯人佔多數的領土,其命運應該由其人民公投決定,而停戰協議簽署後被佔領的敵人仍是奧斯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個停戰協議指的是1918年10月27日,奧斯曼同協約國簽署的協議。摩蘇爾是英國在停戰協議簽署後武力佔領的,因此仍視為奧斯曼的領土。
這也是凱末爾政府堅持摩蘇爾地區是土耳其領土的一個重要因素。
協約國武裝干涉土耳其最終失敗了,協約國不得不同新生的土耳其政府同協約國重新簽署條約。
在洛桑會議前,凱末爾給代表團設立了一個目標:完全廢止《色佛爾條約》,西色雷斯公投決定歸屬,黑海海峽自由化,新約沒有軍事政治等限制,以及奪回摩蘇爾省。
英國人也設立了一個目標:確保自己在中東的主導權,黑海航行自由,離間土耳其和蘇聯的關係,摩蘇爾省合併伊拉克。
可以看出來,雙方唯一的衝突就是摩蘇爾的歸屬,土耳其決心“收復摩蘇爾”,英國立志合併到伊拉克,畢竟伊拉克歸自己委任統治嘛。
摩蘇爾,不僅是石油資源的問題,還關係英國人的臉面,維護英國在中東的威信,這樣才能更好地執行自己的中東政策。除此之外,摩蘇爾還關係到自己本土同印度之間的路線安全至關重要,絕對不能放棄。為了拿到摩蘇爾,英國已經放棄了土耳其石油公司25%的股份給法國了,剩下絕對不會像土耳其讓步的。
為了讓土耳其放棄對摩蘇爾的聲索,英國壓迫伊拉克政府,迫使伊拉克同意讓出一部分經濟利益作為土耳其承認摩蘇爾歸屬伊拉克的補償。英國代表向土耳其表示,只要承認摩蘇爾現狀,就可以參與英法主導的土耳其石油公司的運營,從中分得一部分利潤。
可這些利潤同整個摩蘇爾的石油利潤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土耳其同英國代表寇松表示,只要把摩蘇爾還給土耳其,土耳其願意同蘇聯斷絕關係。
就這樣,雙方在摩蘇爾問題上都不願退讓,畢竟土耳其在民族獨立戰爭中取得了勝利,有一定同英國強硬的資本。
英國和土耳其,關於這塊主要是庫爾德人的土地肆意爭奪,毫不顧忌庫爾德人的想法,那進行全民公投?這不是西方人喜歡的套路嗎?
事實上英國人不敢這麼做,因為摩蘇爾、基爾庫克地區的人民對伊拉克的費薩爾國王很牴觸,英國人甚至擔心公投的結果對英國很不利。
儘管英國百般勸說土耳其接受英國人開出的條件,甚至下達了最後通牒:要麼在2月4日之前簽署由協約國所擬定的條約草案,要麼英國代表離開洛桑。
可即便如此,土耳其還是拒絕。無奈之下,在最後通牒的最後,雙方都進行了妥協,英國同意暫時休會將和約草案擇日再商議,土耳其也同意了,將摩蘇爾問題暫且擱置,待和平條約簽署後一年內英國和土耳其雙邊自行談判解決。
洛桑會議暫時休會。
國家邊界,由我們軍隊的刺刀決定:
對於代表團未能解決摩蘇爾問題,土耳其議員們很生氣,甚至批評代表團,但是凱末爾說:“批評代表違背國民公約的做法是有失公允的,因為《國民公約》沒有為土耳其劃定具體的邊界,且真正決定一個國家邊界的是我們軍隊的刺刀。”
但顯然土耳其的刺刀沒有英國的又長又快。
為了增加土耳其在洛桑會議第二階段的談判籌碼,土耳其在會議重開的前2周,土耳其議會以185票贊成、21票反對的絕對優勢,批准了1908年,奧斯曼蘇丹許諾給美國各項讓與權,即“塞斯特讓與權”,將摩蘇爾地區的鐵路權、採礦權讓與美國,而且此次的讓權是1908年的三倍之多,還批准了一條4000公里的鐵路合同。
土耳其以鉅額的利潤引誘美國上套,企圖借美國的力量來加重自己在摩蘇爾問題上的砝碼。這遭到了英法兩國的聯合反對。
法國說,奧斯曼帝國早在1914年就把摩蘇爾地區的鐵路權讓與了法國,現在又讓給美國,反對。
英國人則使出了絕招,直接讓給了美國土耳其石油公司四分之一的股份,美國眼見摩蘇爾已經被英國控制了4年之久,絕對不可能輕易還給土耳其,因此接受了這份美意,畢竟中東石油一直是美國夢寐以求的東西。
見到美國在摩蘇爾問題上沒有任何的幫助,土耳其於1923年12月,也就是《洛桑條約》簽署5個月後,廢止了“塞斯特讓與權”。
一計不成,土耳其想用“軍隊的刺刀”來解決邊界,當然直接同英國人拼刺刀,土耳其是不會幹的,於是支援摩蘇爾的反英起義,甚至派了一個將軍帶了幾百士兵以游擊隊的名義前往摩蘇爾騷擾英軍,並宣傳抗英。不過在英國人的強力反擊之下,這位土耳其將軍不得不逃往伊朗,然後再折回土耳其。
無計可施之下,土耳其不得不同意了《洛桑條約》,而摩蘇爾的歸屬問題作了特別規定:土耳其與伊拉克雙邊的邊界問題,應由英國與土耳其雙方在九個月內透過和平友善的談判進行協商。如果沒有在規定時間內達成一致,則將這一問題提交國際聯盟解決。
最終的放手:
儘管凱末爾說用軍隊的刺刀來維護邊界,可是經歷了4年世界大戰,又經歷了4年的獨立戰爭,土耳其早已筋疲力盡,無力再戰。
凱末爾不得不接受英國人的提議,放到國聯解決。國聯是誰的?不是國際的,而是英國和法國的。
所以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失去摩蘇爾。
9個月的時間過去了,雙方自然沒有達成一致,摩蘇爾問題被順理成章提交到了國聯。
1924年9月,國聯召開會議討論摩蘇爾問題,併成立一個特別調查團,去調查摩蘇爾當地民眾是傾向歸屬土耳其還是伊拉克。
調查團成員:
團長:瑞典外交家威爾森
成員:匈牙利前總理泰萊基伯爵,比利時退伍軍官波利斯上校
國聯還信誓旦旦地說,必須保證調查團的三名調查團成員是中立和客觀的,這三個國家的人去能客觀?
最終,在英國的操作下,調查團進行了廣泛地調查,得出結論,雖然從法理上來說摩蘇爾屬於前奧斯曼帝國,但從“伊拉克正常發展需要”來說,建議將摩蘇爾劃歸伊拉克。
1925年12月16日,國聯理事會按照調查團的建議,作出決定:將摩蘇爾地區劃歸伊拉克。
儘管土耳其對此非常不滿意,又爭吵了半年,土耳其終於在1926年5月妥協了。
5月27日,英國給了土耳其兩種補償方式選擇:一是一次性接受50萬英鎊;二是摩蘇爾地區油田25年10%的收益。
1926年6月5日,土耳其、英國、伊拉克在安卡拉簽署了《摩蘇爾協定》:土耳其放棄摩蘇爾主權,土耳其獲得摩蘇爾地區25年10%的石油收益。
為什麼在經歷了7年之久,土耳其還是妥協了?
究其原因有國內、國際兩個方面:
國內:土耳其正在進行一場國內世俗化變革:建立共和國、廢除哈里發制度。這對於土耳其來說是一場“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所以需要一個穩定的國內局勢,絕對不能在國際上產生嚴重的衝突。儘管土耳其國內叫囂收復失地,但是凱末爾從未準備戰爭解決問題。英國駐土耳其大使說:“土耳其對英國發動進攻的可能性極小,不會為了得到這些利益,而將其國家的前途毀於一旦……土耳其最終會向現實妥協的。”
儘管土耳其大言不慚地說,庫爾德人和土耳其人是兄弟民族,但土耳其對庫爾德人一直是採取壓制措施的,想把庫爾德人土耳其化,這引發了庫爾德人的不滿,因為根據《色佛爾條約》庫爾德人是有權自治的。1925年,土耳其爆發了一場庫爾德亞拉拉特山起義,歷時數年之久,不得不拿出230平方公里的領土同伊朗換取了小阿勒山,堵住庫爾德人的後路,才消滅起義。不過這暴露了土耳其對庫爾德人的壓迫,也失去了索取摩蘇爾的正義性。
在國際上:土耳其是處於一個孤立無援的國際形勢的,希土戰爭剛剛結束,但不甘失敗的希臘仍虎視眈眈;原本支援自己的蘇聯,由於國內政權基本穩定,正與西方改善關係,一旦土耳其同西方衝突,蘇聯不可能給予支援;義大利兼併了多德卡尼斯群島,從側翼對土耳其形成了戰略壓制,可以說土耳其的形勢不容樂觀。一旦為了摩蘇爾同英國開戰,說不定這些國家會撲上來咬一口,因此必須儘快解決爭端。
放棄摩蘇爾成了土耳其的必然選擇。
而摩蘇爾的問題,也為土耳其今後干預伊拉克提供了藉口。土耳其以“反恐”為藉口,多次出兵包括摩蘇爾在內的伊拉克北部地區,暴露了土耳其的野心。
而這些地區未來如何,仍不可知。
伊拉克得到了石油豐富的摩蘇爾,但從得到的那一刻起,摩蘇爾就從未安定過,正如老子所說:“福兮禍之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