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收入幾十億是種什麼體驗#的話題。
上萬網友加入討論,評論區看著也是好笑又心酸。
收入幾十億是種什麼體驗?
其實18年前,就有一群人在一部紀錄片裡,討論了他們的真實感受。
圖源微博@長見識bot
這部名為《Born Rich》紀錄片,一上映就曾轟動美國,在紐約各大電影院一票難求。
紀錄片裡出場的每個人都大有來頭。當年家族資產40億美元的伊萬卡·特朗普,在這群頂級豪門子弟中,都排不到前五。
Georgina Bloomberg,出生於彭博家族,目前家族淨資產約為590億美元。
S.I.Newhousw IV,康泰納仕媒體集團主席的兒子,家族資產保守估計200億美元。(2003年)
Josiah Hornblower,其高祖母的家族曾壟斷全美鐵路、航執行業,在紐約擁有家族博物館,紐約地鐵屬家族私營,未透露資產。
紀錄片的導演,是美國強生家族的第五代子弟Jamie Johnson,他的家族資產在2003年就已經高達180億美元,真·頂級富豪拍頂級富豪。
片子由於太過真實,上映後還遭到了起訴。
生在擁有幾十億、上百億家產的家族裡,是一種什麼體驗?
這些頂級豪門子弟的回答令人意外...
天生有錢
條條大道通羅馬,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羅馬。
如果人生贏家有範本可言,含著金湯匙出生的Jamie Johson,必然是其中一位。
他身材頎長,帥氣多金,21歲成年禮後,就能從家族信託基金獲得一筆6億美元(約38億元)的財產。
看了紀錄片才知道,不少頂豪子弟都是意外得知家裡有錢的。
小時候,Jamie Johson在鄉下長大,對有錢一直沒什麼概念。
就算出行以馬車為主,他也以為每家每戶都有馬跟馬車。
直到10歲那年,Jamie父親的“秘密”被同學無意間發現。
“我讀小學四年級時,班上一個同學在《福布斯》美國400人富豪榜上發現了我父親的名字。他大聲讀出後,每個同學還有老師都跑過來看是不是真的。
父親從未跟我談起過這件事,那一瞬間我感覺很荒謬,彷彿正在揭曉一個不該知道的秘密...”
在發現自己就是強生集團的少爺後,普通小學Jamie是讀不了了,只能接受精英教育。
他去最好的學校,學習各種藝術修身養性,並被介紹給同一圈子的人認識。
Jamie無需考慮生存問題,在某些方面,這是非常有錢的終極好處。
作為現任康泰納仕集團主席的兒子,S.I. Newhouse IV 也是在一次中學家長會上偶然得知自家有錢的。
“我的曾祖父買下了康泰納仕雜誌,保守估計,我的家族資產大約有200億美元。”
嘴上表示“我只能透露這麼多”,但臉上的神情出賣了他內心的洋洋得意。
“在家長會上,我記得有一個女孩的父親告訴她‘這些報刊和雜誌都是他家的,他們太有錢了。’
那個女孩接著告訴了每一個人我家的事。我本以為他們是自作聰明,結果沒想到,這竟然是真的。”
比起發現自家有錢,Newhouse更在意的是,那天搞得一團糟的自己回家後,父親一點也沒注意到。
這讓他非常失落,也許,父親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愛他。
B·Luke Weil是博彩業巨頭的兒子,他的父親經營體育和賽馬運動的所有博彩業。
“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說,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一切,可以選擇一切職業,哪怕是音樂會的小提琴手。
我只用在意,我想去做什麼,一切都會準備好,不必擔心任何阻礙。”
家裡人給的底氣,讓他目空一切。
在布朗大學時,他經常曠課、門門功課學分不達標,考試期間還站起來肆意做別的事,教務處長都不敢開除他。
在學校,如果誰招惹了Luke,他往往會破口大罵:“老子是紐約人,能買下你全家,滾開!”
作為金融大鱷的女兒,Stephanie·Ercklentz和Jamie是同一圈子的朋友。
她一出生過著奢華的生活,就讀於昂貴的私立學校,擁有想要的一切。
她酷愛買包,自稱是“手提包女孩”。
逛街時,如果實在沒什麼東西要買,她就會去試試那些價格令人咋舌的包。
把它們挎在手上,就忍不住一個接一個地買,從不在乎價錢。
我們常常說有錢可以為所欲為,看完這些頂豪子弟的日常,小IN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詞:自由。
他們從小養成從容不迫的氣質,沒有賺錢的煩惱,做自己喜歡的事,不看價錢買喜歡的東西。
這些人擁有掌控自我生活的自由,對束縛隨意說不的自由。
但自由,同樣需要代價。
迷茫
習慣了萬事依靠家族,Luke最不願去想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哪天失去了所有的錢該怎麼辦。”
假若有一天它消失了,Luke說自己一定會喪失理智。
美國人或許也怕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明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
和Luke這個紈絝子弟相比,Josiah Hornblower 是頂豪家族裡窮養的典型。
Josiah的高祖父是紐約著名大金融家的兒子,高祖母是Gertrude Vanderbilt Whitney。
在19世紀末,壟斷航運、鐵路的Vanderbilt(範德比爾特)家族財產佔美國GDP的1/87,是能夠媲美洛克菲勒家族的首富家族之一。
2007年,有人專門計算過Vanderbilt家族鼎盛時期的資產,折算後約為1430億美元。
今時雖不同往日,但Josiah的家族仍壟斷著紐約的地鐵營運。
在紐約,他們還有一棟家族博物館——惠特尼美術館。
也許每個人都幻想過,“父母是隱形富豪,現在只是想考驗自己”吧?
這種事其實在Josiah 身上真實發生過。
小時候,Josiah 的父親總說家裡很窮,他很少收到禮物,對家族一無所知。
18歲生日那天,Josiah 的父親和母親拿著一大堆檔案來學校,讓他簽署。
這裡面甚至包括他的遺囑,簽完之後,他搖身一變就成了百萬富翁。
高中畢業的Josiah ,正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和未來滿懷期待,父母的這一行為讓他不知所措:
“當你還是個孩子,還什麼都沒做,你就擁有了一切。”
他的幸運經歷令人無比豔羨。
可沒有了人生目標,Josiah 漸漸對所有的事物都失去了興趣,他患上了抑鬱症。
21歲成人禮後,擁有了6億美元的Jamie,也對自己的人生擔憂過。
家族的成員自祖父那輩起,就不被允許在強生公司工作。
知道永遠不用自己賺錢謀生後,Jamie感到更迷茫了,這輩子該做點什麼?
“我不會畫畫,對收藏也不感興趣,我的底線是要去做點什麼,但我實在不知道該去從事什麼職業。”
比起在家,Newhouse更喜歡在哈弗福德學院裡的公寓待著。
學校的公寓是個雙人間,他和室友一起居住。
這裡放著他的私人用品,日常衣物,喜歡吃的東西、足夠喝的酒水,等等。
它遠遠比不上父親在城裡的房產,但這兒完全屬於Newhouse,讓他很自在。
“當我去了紐約,那就再也不像是我自己的生活了。”
大多數美國人眼裡,實現“美國夢”意味著要過上比父母更好的生活。
然而對頂豪子弟來說,終其一生,他們不管做什麼都不太能超越自己的父輩們。
Ivanka Trump說:“其實我有些驕傲,人人都會因為我是特朗普家族的一員對我感興趣。但有一陣子我也很擔心,我整個人在我父母的庇護下。”
即便是不曾經歷風雨的溫室花朵,也希望綻放在眾人眼前,更何況是他們?
自我價值
Georgina Bloomberg 是彭博社創始人的第二個女兒,如今的個人身家高達115億美元(約732.9億元)。
同時,Georgina 也是一名職業馬術運動員,活得一點也不像個富二代。
她患有先天性脊椎滑脫症,本不適合馬術運動,卻從4歲開始練習騎馬,6歲起參加了大大小小的馬術比賽。
大多數時候,她都和母親生活在紐約北部小鎮的馬場裡,在那裡苦練馬術。
18歲時,Georgina贏得了美國馬術隊的天才德比。
無論她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哪怕數次摔斷背部骨頭,大家還是把她馬術獲勝的原因全歸功於她父親。
受到採訪時,Georgina第一次感受到來自家族姓氏的壓力。
“人們看到是我這個名字背後代表的家族,(讓眾人越過姓氏關注我)那就是我奮鬥的意義。”
在家時,Newhouse壓力頗大,因為他必須靠自己的表現“賺錢”。
若是他不好好上學,不為家族工作、投入時間,就不會得到任何資產份額。
“如果哪天我突然收到我祖父的傳真或者電話,對我說‘我對你太失望了,你那天居然會把鞋子穿錯,我不會再管你了,你愛幹嘛幹嘛吧。’我會嚇個半死。”
有的人出生就在羅馬。但長大以後,頂豪子弟們就會漸漸發現,自己所擁有的自由一直在某種限制之下。
“將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只屬於他們內心的期許,而非事實。
畢業於韋爾斯利女子學院的“手提包女孩”Stephanie發現,在紐約,不是每個人都幸運地擁有她生活中的那些特權與名牌大衣。
為了嘗試獨立生活,還鉅額的信用卡賬單,她進入投資銀行工作。
Stephanie與父親
去投行第一天,Stephanie就從早上7點工作到晚上10點。
曾經她不知道如何跟同事相處,後來在投行她學會了如何與客戶交流,更多金融方面的知識。
如今她每天過著朝九晚七的平凡生活,但感到非常踏實。
“我知道,如果你失去了一切,你就只剩大腦了。”
大學去三一學院待了沒幾周,Josiah 患上了抑鬱症。
Josiah 父母很快聞訊趕來,一致決定讓他休學一段時間。
再回憶起休學的那兩年,Josiah眼神頓時有了光,他說:
“那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好的兩年,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年。”
Josiah隱姓埋名,在得克薩斯州的油田服務公司找了份工作,整天干得很累。
身邊的同事魚龍混雜,他們其中很多人高中都沒上過,和Josiah彷彿兩個世界的人,
他在這段與人相處的時間裡,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剛開始的確很艱難,我與他們格格不入,但努力工作能讓我感覺特別好。”
被別人認可自己的價值,讓他很有滿足感。
生來就擁有優渥生活,這些投胎好手們無疑很幸運。
但某種程度上,每個人不同階段的迷茫和人生目標都是相似的,不會因為誰有錢就更幸福。
我們都渴望成長中獲得情緒上的滿足,也想要自我價值被眾人肯定。
有錢固然能填滿很多欲望,解決很多煩惱,但如果默認了它就是我們所有的人生追求,被會被侷限在一條賽道上。
就像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曾在一場公開演講中所說的:
“人生的目的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人間枝頭,各自乘流。
但願我們都能在各自的領域,體會到人生真正的快樂。
影片來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Q4y1T7rv
圖片 /B站up主@白洺洺
撰文、編輯 / 七七
責任編輯 / 蜜糖
關注我,分享全球獨特的生活方式與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