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種觀點:當平均溫度低於7攝氏度時,應該使用冬季胎。因為,這種輪胎在低溫中的表現,比普通胎好些。不過,除了東北和內蒙古使用冬季胎較多之外,其它地區的人們,對冬季胎比較陌生,甚至還有些誤解,比如售價貴、油耗高、噪音大、本地下雪少基本用不上,等等。究竟是不是這樣?我在2014年曾做過一次測試,現在翻出來供您參考。
汽車出廠時的輪胎,多數是夏季胎,少部分是四季胎,後者的胎側,有“M+S”的標識。雖號稱四季,但氣溫較低時,膠質還是會變硬,與地面的摩擦力自然隨之降低。也就是俗稱的“抓地力”下降。而輪胎“抓地力”下降,就會導致制動距離加長,容易出現側滑等。為解決這個問題,輪胎製造商設計了冬季胎,這種輪胎的配方與普通胎不同,低溫下的硬化程度低於普通胎,輪胎表面還增加了許多細小的波紋(下圖左側),兩者結合,能保持更好的“抓地力”。
有人將冬季胎稱為雪地胎,這種說法雖然很形象、但並不準確。因為,冬季胎的優點之一是低溫下膠質不易變硬,與是否有雪,並無直接關聯。
也就是說,把冬季胎叫做雪地胎,容易引起誤解:只有下雪才需要。實際上,這麼理解肯定是不對的。至於那種帶“釘”的輪胎,僅僅適合更為嚴酷的路況。
人們對於發動機和變速器的關注,遠遠勝過對輪胎的關注。事實上,給汽車裝上合適的輪胎,有時比發動機的馬力大小、變速器的效率高低更重要。
這個道理很簡單。輪胎對於汽車來說,相當於咱們腳上穿的鞋。
穿什麼樣的鞋,得取決於您要幹什麼——爬山有登山鞋、攀巖有攀巖鞋、跑步有田徑鞋。同樣是打球,還得根據不同球類的運動特點,分成足球鞋、排球鞋、籃球鞋、羽毛球鞋、高爾夫球鞋。
雖然都叫鞋,但每種鞋的功能不同,相互之間無法取代。您會穿著皮鞋爬山嗎?您會穿著登山鞋打羽毛球嗎?顯然不會。
同樣道理,即使發動機、變速器和四驅系統都是最棒的,可輪胎的摩擦力不夠,一切也都白費。
選擇輪胎,如果只認牌子、不識花紋,也是錯誤的。
這與汽車品牌是一個道理,每個汽車品牌都會有不同主題的車,比如寶馬,1系強調經濟,3系強調操控,7系強調享受,X系強調透過性。它們都叫寶馬,可主題相差較大。每個輪胎品牌也有多種花紋,不同花紋的輪胎,主題各不相同,有著不同的用途。以下圖為例,從左往右分別是:追求速度,追求均衡,追求透過性。
說到追求透過性,北京北面有條山溝,是越野愛好者非常喜歡的地方,我曾見到一位駕駛著牧馬人的朋友,費勁移山填海之力,也沒能成功穿越,而旁邊幾輛不足10萬元的廉價越野車,卻非常輕鬆地開了過去。原因就是輪胎,前者用的是原車所配的普通胎,而後者換上了粗花紋的越野胎。
2014年,我曾對普通胎(韓泰K415)和冬季胎(韓泰w605)進行了測試,測試方式為同一輛車,先裝普通胎,隨後再換上冬季胎,由此得到2組資料。具體資料如下:
第一項:制動距離。
測試環境:零下4攝氏度,無風,柏油路面,路面積雪20毫米左右,雪下無冰。
測試過程:在時速40公里時緊急制動。
普通胎測試3次:36.35米,37.15米,36.85米,平均36.78米。
冬季胎測試4次:9.9米,9.35米,9.55米,10.0米,平均9.7米。
測試過後2天,積雪消融,地面乾燥,我再次來到該場地,進行無雪狀態下的制動測試,普通胎平均成績9.17米,冬季胎平均成績7.84米。
第二項:變線測試。
測試環境:同上。
測試過程:用樁桶模擬出2條車道,在時速30公里狀態下變更車道。
普通胎測試3次,1次撞到1個樁桶,2次撞到2個樁桶。
冬季胎測試3次,均安全完成變更車道。隨後,時速增加到40公里,仍安全。
第三:爬坡測試。
測試環境:26.8%的坡度(15度),坡道上區域性有2毫米積雪,該坡道為測試車輛爬坡的國標建築,零下14.5攝氏度。
測試過程:駕駛車輛在坡底處起步、爬坡,無助跑。
普通胎,順利起步,開始爬坡,行駛大約5米時,驅動輪打滑,無法繼續行駛。
冬季胎,順利完成爬坡。不過,當我把水灑在坡道上,爬坡失敗。看來,即使是冬季胎,在15度的冰面坡道上,恐怕也無能為力。
第四:噪音測試。
測試環境:遠郊處一條僻靜的公路,路旁百米之內無樹木和建築,無過往車輛。
測試過程:時速80公里。
普通胎車內噪音69.1-71.2分貝。
冬季胎車內噪音63.5-65.2分貝。
第五:油耗測試。
測試環境:零下6攝氏度,微風,柏油路面。
測試過程:保持時速80公里,行駛30公里,透過加油記錄燃油消耗。
普通胎:8.4公升/百公里。
冬季胎:6.5公升/百公里。
按理說,冬季胎滾動阻力有所加大,油耗應該上升才對。這個測試的結果,出乎意料。唯一能做出解釋的,是加油機的誤差。不過,冬季胎的滾動阻力增加幅度僅為1-2%,幾乎可以忽略。
透過一系列的測試,可見冬季胎的效能挺不錯。
如果您的所在地四季分明,且有地方存放的話,不妨考慮準備一套冬季胎,能得到很好的安全性和操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