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所要求的身體的放鬆最核心的內容是筋骨放鬆。一個人太極拳的功夫好不好主要就是看他的筋骨松的好不好。
人體的主體結構是由筋骨構成的。而人體的各種運動主要是筋骨的開合運動。開合就是骨關節的鬆緊。緊很容易,因為緊是本能。松是功夫,松就需要透過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散開更難,因為散開是在鬆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松。屬於更高的境界。筋骨放鬆的最高境界是“節節分家”,更形象的表述是“散開”。“散開”就是讓人不但能將肌肉和韌帶鬆下來,而且能將關節腔拔開一定的縫隙。
人身上所有的關節,都受到筋腱的約束並被包圍在相對封閉的關節囊裡。正常情況下關節間只有一條很小的僅僅能夠滿足關節的活動的縫隙,甚至於有些關節由於常年不活動而出現鏽死的情況。散開後關節囊腔內會因空間增加而形成一定的負壓。這種負壓可以提高關節液的分泌。關節液對人體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這種體液是人體經絡的載體,人體的經絡就是體液的河流。人身上幾乎所有的穴位都在骨縫、腠理之間。其次關節液對骨關節起著潤滑和滋養的作用。
散開關節的首要條件是約束肌腱的韌帶腰放鬆。其次是透過改變身體姿態給相關關節適當的方向的槓桿力以撐開關節。俗稱的“金鼓齊鳴”或“獅子抖毛”都是太極拳界用來形容太極拳頂級的功夫高人的帶有神秘色彩的描述。但其本質的內容並不神秘。“金鼓齊鳴”(其實是“筋骨齊鳴”)就是散開的關節在開合運動時在關節囊腔出現的共振。所謂的“獅子抖毛”、“松活彈抖”也一樣,是骨關節散開了才能實現的動作。“節節分家”屬於理想境界,人體關節很多,大約有一百多個,很難一一描述。這裡僅就“開胯”、“開肩”和“開脊”的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
先說說“開胯”
“胯”是骨盆的俗稱。骨盆是由骶椎,髂骨,恥骨和坐骨構成的一個沒有底的盆狀骨結構。左右兩側盆骨的底部有兩個臼窩扣在股骨頭上,接受股骨(大腿骨)的支撐。兩側髂骨的後上沿內側以不規則的V形託舉起骶椎。骶椎以上是包括腰椎、胸椎、頸椎的整個脊椎,脊椎承載著胸腹以上的全部身體。所以,胯關節實際上共有四個關節,即兩個髖關節和兩個骶髂關節。髖關節就是骨盆底部的臼窩和股骨頭構成的關節。骶髂關節就是骨盆的左右側髂骨後沿與骶椎構成的關節。
所謂的開胯就是讓胯骨這四個關節散開。開胯的具體方法就是三條:1、收腹並後頂命門,2、尾閭前收。3、胯根外翻。
前面兩條的目的就是儘量縮小腰以下脊柱的S形曲線。這個生理曲線是數十萬年人類演化形成的結果。在這個形態下各關節骨縫之間吻合的很嚴密,縫隙很小。當你把這個曲線拉直的時候,脊柱原來凹進去的那一面的骨縫就被拉開了。(原來被壓的失去彈性的椎間盤得到舒緩。所以這個動作對椎間盤突出有治療作用。)第三條最重要。胯根,也就是醫學上說的腹股溝。腹股溝的皮下就是髖關節。髖關節往前頂的時候,關節腔裡的股骨頭受到一個外旋的扭力,右股骨順時針,左股骨逆時針,帶動大腿外翻。這個外翻的力在膝關節遇到阻力而改變為向外撐的力,形成羅圈腿。這就是開胯。胯根外翻,也就是兩髖骨的下部橫開,把中間本向後翹的骶椎骨讓到中間來了。這一條做不到,胯就開不了,就是夾襠。胯骨散開後要放鬆:鬆鬆的保持“骶椎中正”。為什麼強調鬆鬆的?因為不松就是僵硬的,鬆了氣血才通暢。鬆了才靈活。
南北朝的傅大士有偈語云“空手把鋤頭,行路如騎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那時候還沒有太極拳這個名字。那個創拳“小九式”的韓拱月就是傅大士的朋友。走起路來像騎著牛,那不就是羅圈腿嗎?
下面說說開肩
人的肩關節由鎖骨、肱骨和肩胛骨三塊骨頭構成。肩關節是上肢在人身體的支點。有了這個支點,人的手臂才能做出各種動作。人的肩胛骨是扇形的,肩胛骨的扇面和胸骨之間其實也是一個關節,這就是胸肩關節。由於這個關節是肩胛骨和背部筋膜之間構成的關節,醫學上稱其為假關節。胸肩關節之間有含水量豐富的筋膜,肩胛骨藉助於這些筋膜在軀幹周圍上下或左右滑動。太極拳所說的沉肩,就是肩胛骨順著後背向下沉。這樣說來,廣義的肩關節就包含了兩個關節。不僅指的是傳統的連線上肢的肩關節,還包括著胸肩關節。
脊椎動物在遇到危險時就會緊張,身體本能的動作是聳肩縮頭,最典型的聳肩縮頭就是烏龜,直接把頭縮排龜殼裡。人也是一樣,人也有一個近似於龜殼的東西,就是肩胛骨。由於進化的原因,人距離爬行動物越來越遠。肩胛骨也越來越小。對於現代人來說,肩胛骨至少還是人的後背的安全屏障。在缺乏安全感的時候,出於本能,人還會把柔軟的頸部縮回來,儘量把肩胛骨覆蓋上去。這就是聳肩。人在寒冷的時候也會做這樣的動作,所以又被稱寒肩。久而久之,這個動作就固化成了彎腰駝背的體態。肩關節的功能也會出現退化。50歲以後老年人群比較容易得肩周炎,就是這個原因。
聳肩或寒肩是一種很慫的防禦動作。肩胛骨聳上去卻把後背的軟肋露出來了。真正有效的防禦是積極防禦,要把肩沉下來護住後背。正面和對手硬剛。太極拳所說的開肩就是的讓肩周圍肌肉韌帶鬆下來,讓肩關節的三塊骨頭,鎖骨,肱骨,肩胛骨散開。進而散開胸肩關節,使肩胛骨能夠在胸骨後側松活滑動。重新煥發生命活力,恢復到出廠設計的狀態。
松活的肩關節對提高人的格鬥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既可以增加臂膀的活動幅度,讓打出去的拳頭有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衝擊力。也可以在接收對方來力時有足夠的緩衝。松活的肩胛骨會讓人的身體像一個大彈簧一樣伸縮自如,遊刃有餘。
肩關節是上肢通往軀幹的交通樞紐。上肢的主動、靜脈和人體十二經絡中的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以及手太陽小腸經均從肩關節附近透過。所以,鬆散的肩關節是上肢氣血通暢的保證。
就太極拳而言,“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三大要領都有賴於肩的鬆散靈活。太極拳所說的“沉肩”就是讓肩胛骨順著後脊背溜下來。所以,肩關節散不開,沉肩就是一句空話。“沉肩墜肘”和“虛領頂勁”實際上是一個動作的兩個組成部分。肩和頸是對拉的,肩向下沉的同時頸向上提。虛領頂勁就是下頜微收同時頸向上提。肩沉不下去,虛領頂勁也做不到位。
“含胸拔背”是一個有歧義的概念,很多人把“含胸拔背”解釋成胸部向內裹,後背往開拔。這就成了彎腰駝背的樣子了。個人認為,拔背是把彎曲的脊背拔直,含胸是讓沉下來的肩胛骨把胸骨含住。
怎麼才能把肩散開呢?我的體會是把自己想象成一隻站立著的烏龜,讓肩胛骨——那個退化的龜殼,順著後背往下沉。同時儘量向上的探出脖子。要注意下頜微收,不能揚起下巴。
這個動作的核心就是把脊柱的“S”形曲線拉直,使脊椎和頸椎關節散開。分開講是四個要點:1、下頜微收,2、後頸部向後衣領上靠。3、頭顱上引。4、肩窩向前頂兩肩尖向後,兩肩胛骨互相靠攏並向下沉。這個動作能做到位,“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三大要領就都有了。
最後說說“開脊”
太極拳拳諺說,練拳的人要身備五張弓,脊柱就是那張最大的弓。因為肩和胯都是附著在脊柱上的,所以開脊需要開肩和開胯的配合。肩開好了,脊柱上半部分的“S”形曲線的曲度就縮小了很多。同樣,胯如果開好了,脊柱下半段的“S”形曲線的曲度也會縮小。整個脊柱基本上就拉直了,椎間盤都會得到舒展。
脊柱的開合就是龍骨蠕動。“開脊”就是使29節脊椎散開。當脊柱散開時脊柱上的“S”曲線會伸展到接近於直線。這時28個椎間盤的一側就會拉開大小不同的縫隙。脊柱合上時就恢復了原有的“S”形曲線。猛地合上就是發力。脊柱的開合也就是古拳譜上說的“龍形搜骨”。我們大概都伸過懶腰吧?或者見過貓伸懶腰?這既是身體的本能,也反映了脊椎的生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