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Angkor)出自梵語“Nagara”,意為“首都之城” (City of Capital), 是9—15世紀高棉王國(Khmer Empire)吳哥王朝的都城。吳哥以其古老、宏大、神聖和深邃而著稱於世。它是高棉人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也是世人嚮往的旅遊聖地。1992年,吳哥(Angkor)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8年6月1日,我乘VN849次航班從越南胡志明市來到了心儀已久的聖地——柬埔寨的吳哥。一下飛機眼前看到的暹粒機場是我所見到過的最富有情調的機場,當我從機場大廳走出那一刻,便開始了我夢幻般的吳哥古蹟之旅……
吳哥(Angkor)位於柬埔寨暹粒省境內洞裡薩湖(Tonle Sap)北面,作為吳哥王朝的都城。從公元9世紀初高棉王國開國皇帝嘉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開始到15世紀,吳哥王朝陸續在當地建造宮殿和寺廟。吳哥主要包括吳哥城(Angkor Thom)、吳哥窟(Angkor Wat)等600多處印度教和佛教建築風格的古遺址,現在儲存下來的古建築遺址還有40餘處。1431年,泰族(暹羅)軍隊攻佔並洗劫了吳哥,曾經繁榮一時的吳哥王朝隨著泰人的入侵而崩潰。棄城而逃的高棉人遠赴金邊建立了新的首都。該城被廢棄,繁華的吳哥湮沒於熱帶叢林之中,到16世紀已成為一片雜木叢生的廢墟,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中國元朝人周達觀早在1296年8月就曾來到柬埔寨,造訪了吳哥。他回國後撰寫了《真臘風土記》。1858年,法國博物學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考察吳哥。漢學家阿貝爾·雷米扎翻譯了周達觀的著作《真臘風土記》,於1819年發表了自己的譯本。從9世紀開始,吳哥宏偉而莊嚴的宮殿和寺廟默默地屹立在高棉的大地,經過歲月洗禮的吳哥古蹟再度呈現世人眼前,並在為世人所矚目。
吳哥城(Angkor Thom)又稱大吳哥,是嘉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於1181—1219年間在位所建,是高棉帝國的最後一座都城。大吳哥是指吳哥城和城內的遺址,包括吳哥城的城牆、城門、護城河和入城橋樑,城內的主要古建築有巴戎寺(Bayon)、巴芳寺(Bapuon)、空中宮殿(Phimeanakas)、象臺(Elephant Terrace)等。
吳哥城是一處被長達12公里的護城河所環繞的古城,呈四方形,佔地面積9平方公里,城牆全部用巨石砌成,共有5座城門,除了東南西北4座城門以外,在東城門偏北的不遠處還有一座勝利之門。據說勝利之門是用來迎接勝利歸來的將士所走的凱旋門。南門是6座城門儲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遊人進城的主要路線。高達20公尺的城門上雕刻著巨大的微笑四面佛。城門外的護城河上架有石橋,橋的兩側各有一排石雕像,一邊代表天神,另一邊代表惡魔。天神和惡魔懷抱“那伽”(Naga)七頭蛇神的身體,形成頭尾兩翹的“那伽”蛇神欄杆。據說寬約百米的護城河,在當時養有很多鱷魚,是用來抵禦敵人進攻的。
進入南門門洞,放眼望去是一片茂密參天古樹,宮殿、寺廟和古塔散落在其中。在林蔭道上前行大約1.5公里就來到在吳哥城的中心——巴戎寺,穿行其中,如同進入了一個神奇的迷宮中。寺院中49座四面都雕有巨大佛臉的佛面塔,還有城門上的5座佛面塔,共計54座。據說,這些代表了吳哥王朝當時統治的54個省份。這些佛臉表情各異,帶有神秘的微笑,被稱之為“高棉的微笑”。四面佛的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舍。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壘砌而成,有些石塊重達8噸以上。佛塔上刻有各種形態的雕像,有的高達數米,生動逼真。巴戎寺迴廊的浮雕描繪了吳哥王朝從王宮征戰到市民生活的場景應有盡有。寺院的許多樑柱和門楣上還雕刻著各種容貌各異和體態優雅的仙女像。這些雕像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細細品味,讓人流連忘返。但是給人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四面佛那神秘的“高棉的微笑”,給人一種震懾和詭秘的感覺,讓人敬畏不已。
出了巴戎寺繼續向北走,不遠處就是象臺(Elephant Terrace),始建於12世紀晚期,由嘉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在位期間興建。這是一寬闊的平臺,四周用巨石砌造,周邊的臺基上雕有許多大象、神像等的石雕,在過去這裡是舉行慶典儀式的地方。平臺前是無比寬闊的廣場,此時此刻,我站在平臺上似乎可以感覺到昔日君王檢閱軍隊的壯觀場景。象臺見證了當年王權的象徵。
空中宮殿(Phimeanakas)又稱之為天宮,是一座全石結構建築,始建於10世紀晚期。宮殿建在一座高12米的高臺上,成金字塔形,分三層,高臺四周有石砌迴廊環繞,四面有石階,東西長35米,南北為28米。由於臺高,給人一種懸在空中的感覺,因而得名。空中宮殿位於象臺附近。周達觀在他的《真臘風土記》一書中曾記述了神秘的天宮傳說。
巴芳寺(Bapuon)位於吳哥城西北約400米處,毗鄰空中宮殿。巴芳寺始建於11世紀中期(1060年),由烏達亞迪亞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所建。通往巴芳寺塔門入口有一長達172米用圓形石柱架起的石板甬道。巴芳寺正殿是五層金字塔形的建築,最高的尖塔為24米,是一處的宏大寺廟。
吳哥窟(Angkor Wat)即吳哥寺,又稱“小吳哥”是柬埔寨的三大聖廟之一,世界上最大的寺廟建築群之一。吳哥窟位於暹粒市以北約5.5公里處。吳哥窟整座建築包括護城河、城牆、入城大道、中央神殿和5座聖塔。吳哥窟是由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於1113—1150年統治時期開始建造,歷時長達37年。吳哥窟是整個吳哥儲存最完整的建築,其聖塔的圖案被置於國旗的中心,作為國家的象徵。吳哥窟坐東朝西。一道由西向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橋兩邊有巨大的巨獅石雕和七頭蛇神“那伽”石雕。柬埔寨傳說中,七頭蛇會帶來風調雨順。過西大門,有一條較長的道路,放眼望去,五座聖塔聳立雲端。五座蓮花蓓蕾似的聖塔倒影映入河中,遠遠望去,美輪美奐,宛如仙境,讓人心曠神怡。
吳哥窟幾乎全部用砂岩砌成,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300米,周圍長約5000米,總面積約200公頃,四周由寬190米的壕溝環繞。臺基、迴廊、蹬道、寶塔構成吳哥寺錯綜複雜的建築群。吳哥窟中最主要的建築是建在寺廟中心三層臺基上的聖塔。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矗立著五座聖塔,寶塔與寶塔之間連線有遊廊。中央聖塔拔地而起數十米,通往聖塔的石階有著令人望而生畏的陡峭,每位造訪者必須手腳並用,五體投地向上攀登。據說,吳哥窟最初是為敬奉印度教神靈所建,但是今天已演變為佛教寺廟。吳哥窟建在三層臺階的地基上,每層臺基四周都有石雕迴廊,長達800米的浮雕迴廊上生動地描繪出印度史詩中的場面,浮雕大多取材於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的神話故事。吳哥窟中有一尊飛天女神浮雕,是寺廟內獨一無二露齒而笑的女神。女神雕像大都裸露上身,頭戴華麗的頭冠,顯得雍容華貴。浮雕女神造型各異,有的拈花微笑,婀娜多姿,有的翩翩起舞,姿態之優美,雕工之精巧,令人歎為觀止。
塔普倫寺(Ta Prohm)始建於1186年,是嘉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為紀念他母親而建造的寺廟。塔普倫寺還是安吉麗娜·茱莉主演的《古墓麗影》的拍攝基地。塔普倫寺位於吳哥城東城牆以東約1.7公里,塔高寺以南約1公里。那些被古樹層層包住的寺廟入口,巨蟒一般地匍匐伸展的樹根,迷宮一樣複雜的寺廟,這種樹抱石的奇觀則讓塔普倫寺充滿了神秘。
本文作者在塔普倫寺
塔普倫寺整座寺廟被巨大的樹木層層圍住,古樹龐大的根系如巨爪一樣盤根錯節在寺廟的牆壁上,一些牆壁已經不堪負荷而坍塌,更多的是樹根直接伸進寺廟的石縫中,盤繞在樑柱、屋簷和門窗上,緊緊地束縛住神廟,構成了古樹與神廟的交織在一起的蔚為奇觀。那些經歷了幾個世紀歲月和自然磨礪的偉大建築,卻在這些古樹的纏繞下,變得搖搖欲墜。
塔普倫寺還有一處內室稱為“迴音塔”,站在塔裡面的人,用力拍打胸膛時會產生宏亮的迴音,許多遊人來到塔普倫寺時都會站在塔裡拍打自己的胸膛體驗這神奇而又美妙的迴音。
聖劍寺(Preah Khan)始建於1191年,是嘉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為了祭祀他的父親和彰顯戰功而建立的。聖劍寺規模較大,長800米,寬700米。在建築格局上除了寺院、寺塔、廳堂、迴廊和石雕外,主殿中還儲存有當時供奉的佛陀石雕。寺院內還有一座所有吳哥古蹟中唯一採用圓柱結構的建築,有人稱其為“藏經閣”。據說聖劍寺曾經是佛學院。
涅磐宮(Neak Pean)又稱蟠蛇水池,是嘉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在位時所建,建於12世紀末期。Neak Pean的意思是“纏繞的巨蛇”。 蟠蛇水池位於聖劍寺以東約2.5公里,是一處由正方形大水池四邊各連線一座小水池構成的建築格局。大水池中央有一個人工島,島上圓形臺基本矗立一座石塔,石塔上雕有兩條纏繞的巨蛇王(Naga),為一處獨特的島嶼寺廟。據說,蟠蛇水池的聖水可以洗去人們身上的一切病痛。今非昔比,現在水池中的水早已乾涸。蟠蛇水池在熱帶叢林的環繞中和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神秘,空氣中瀰漫著古樸的幽香,斑駁的建築見證了歷史的印記,盡顯滄桑之美。
塔高寺(Ta Keo)又名“茶膠寺,始建於嘉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在位期間(968—1000年),寺中供奉三大天神之溼婆神。塔高寺位於吳哥城勝利之門以東約1公里處。這座寺廟建造並沒有完成,因為所有堆砌好的石塊還保留在粗坯的原貌,還沒有雕刻。沒有在砌好的建築上雕刻的原因,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在建造中遭到雷擊,王朝認為是不詳之兆便放棄了興建。另一種說法歸因於當時選擇的石材過於堅硬,無法在上面雕刻,因此保留了石塊建築的原始狀態。或許,人們可以從塔高寺瞭解到所有吳哥的古建築都是先將石頭堆積砌好再進行雕刻的,證明當時建築技術為“先砌後雕”。
巴肯山(Phnom Bakheng)位於吳哥城南大門外附近,是一座高67米的小山,山丘上建有一座巴肯寺。巴肯寺(Bakheng)作為國家寺廟是由耶蘇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始建於907年。這座廟宇群由分佈在5層臺基上的108座小塔環繞著一座大殿組成。在這裡遊人如同朝聖般地攀上山頂就是為了一睹神秘的“吳哥夕照”。
女王宮(Banteay Srei)又稱為斑特絲蕾寺,是公元967年由國王羅仁德拉跋摩(Rajendravarman)所建。女王宮位於吳哥城東北約25公里處,是用紅色砂岩建成的。相比吳哥窟的宏大威武,女王宮則是以建築小巧玲瓏,雕刻精美絕倫而著稱於世。女王宮中心為3座並列的塔形神殿和左右對稱的配殿。女王宮供奉的主神是溼婆神。女王宮的牆體、門楣、樑柱、廊簷等都雕琢如刺繡般精緻的浮雕,美輪美奐,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是吳哥古蹟中的傑作,被譽為“吳哥古蹟明珠”。 女王宮精美的雕刻藝術宛如出自女人之手。鐫刻在石頭上的女神阿帕莎拉(Apasara)美豔浮雕,為莊嚴的神殿注入了活力。女王宮體現了吳哥雕刻藝術美的極致,素有“女人的城堡”之美譽。據說,女王宮是戰爭時臨時藏匿后妃的宮殿。放眼望去,女王宮如同熱帶森林的睡美人,嫵媚而嫻靜。
通往女王宮道路兩旁石雕的圓柱林伽(Linga)象徵男性的生殖器
在吳哥古蹟遺址中到處都可以看到象徵男性生殖器的圓柱林伽(Linga)石雕和象徵女性生殖器的方形槽優尼(Youni)石雕,在女王宮前面路的兩旁矗立著兩列林伽石雕。這些石雕是象徵生命的符號。林伽和優尼合二為一,代表人間的生生不息……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
參考文獻
孫克勤,2005,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概論。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孫克勤,2008,世界遺產學。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
孫克勤,孫博,2018,走進世界遺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克勤,孫博,2020,世界遺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