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老祖宗有兩個,黃帝和炎帝。
黃帝一支的傳承,為高陽氏,炎帝一支的傳承,為高辛氏。黃帝族與炎帝族打了一場打仗,然後又聯合起來打敗了蚩尤,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戰。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蚩尤也曾是“炎帝”。蚩尤部族並非很多人印象中的“外族”。
蚩尤曾稱臣於炎帝,與炎帝一起打敗了黃帝,但是後來他叛變自立,也稱炎帝。
《尚書·呂刑》記載:分正上卿,名蚩尤。若古有訓,蚩尤唯始作亂。
《帝王世紀·群書治要》記載 :神農氏衰,蚩尤叛不用帝命……黃帝……討蚩尤氏,禽於涿鹿之野。
《歸藏》記載:古稱黃帝與炎帝爭頭涿鹿之野。這裡說的炎帝,就是指蚩尤自立的炎帝,而不是我們的老祖宗,不是那位正統的炎帝。
《帝王世紀》記載,炎帝最初是在河南的“陳”建都,也就是傳說中的“太昊之虛”,後來。蚩尤勢力不斷擴大,最終發動叛亂,把炎帝打跑了。炎帝東遷至山東曲阜,也就是《周本紀》裡說的“炎帝自陳遷都於曲阜”。
這個時期,由於黃帝不敵炎帝與蚩尤的聯軍,戰敗了,被迫遷避。《漢書》記漢田千秋曾言“蚩尤叛父,黃帝涉江”,以及馬王堆帛書《十六經·五政》記載,“黃帝上於博望之山,談臥三年”,說的就是這段歷史。
蚩尤叛逐炎帝,自己佔據了曲阜,襲用了炎帝的名號,自立為新炎帝。
真正的炎帝只好聯合自己曾經的手下敗將黃帝,結成聯盟,共同對抗蚩尤,三戰於阪泉,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並將戰勝蚩尤的地方,命名為“絕亂之野”。
很多人都說蚩尤是九黎首領。沒錯。只不過,其實九黎不完全是外族。
為什麼後稱“九黎”?
《群書治要》雲,“諸侯鹹叛神農氏”——其實九黎之名是後取的,帶有貶低意味。九黎集團,既有自己人,也有外族人。只因為這些曾經的自己人叛變了炎帝,後世把他們與外族人劃成同一個團體,稱九黎。
所謂蚩尤是南方三苗九黎之君,這個說不完全準確,才誤導了很多人。蚩尤本身不是外族人,只不過他叛變自立的時候,領導過那些“鹹叛神農氏”的外族人。
所以,很多人考慮蚩尤的後人姓什麼的時候,總是往外族方向考慮,這個思路是不正確的。蚩尤是個土著。
蚩尤的後代到底姓什麼?跟炎帝的後代一樣,姓姜、羌。此外,還有辛姓、堯姓、馬姓等。
注:炎帝姓姜,因為炎帝部落起源於“姜水”地區。高辛氏,又稱高薪氏。
1942年,《說文週刊》3卷7期,史學超級大佬董作賓著《殷代的姜和蜀》,說【甲文中,羌字最多。羌與姜本是一字。男曰羌,女為姜,即姜為女子之姓。其實,姜姓即羌人之姓。】
炎帝時用女性,是因為當時還保留著母系氏族社會的習慣,女性更尊貴。
蚩尤本姓姜,但由於其叛變史,後人姓氏降格一等,姓羌。
當然,炎帝部落不止一姓,姜姓為首,又衍生出其他姓氏。不過,其他姓氏在炎帝部落裡,就屬於次一等地位的姓氏了。
另一位史學超級大佬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裡說,【辛即薪之初文。辛字古音讀堯。《說文》說,“薪,蕘聲。從艹,堯聲。”堯,高也。古人以字釋名,辛訓草木,可證其本義。】【《史記·仲尼弟子傳》:“顏辛,字子柳”。辛今本化作倖,據《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校《天官書》:柳為馬。】
又,另一位史學及文字學大家丁山先生著《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說【有辛以羊為姓。高辛初義為火神之別號,故稱“析木之津”,《呂氏春秋·音初篇》以東方歌名“破斧之歌”,山東大汶口新石器遺物組陶祭器飾有斧斤族徽符號。】
其餘,同樣考證過蚩尤後人姓氏的,還可見於聞一多《古典新義》;楊寬《古史新探》;郭沫若《卜辭通纂》;袁訶《中國古代神話》;呂思勉《先秦史》;何幼琦、李宗侗、陳寅恪等史學前輩。
所以最終的結論就是,蚩尤的後人,今天姓羌、辛、堯、馬,以及這四姓又衍變出的姓氏。由於蚩尤本身並非真正的外族人,因此他的姓,是中土漢姓。
你若要矯情、抬槓,也別跟我抬槓,去找董作賓、朱芳圃、聞一多、楊寬、郭沫若、袁訶、呂思勉、何幼琦、李宗侗、陳寅恪這些大文豪們,別找我。我不是文史理論的製造者,我只是文史理論的搬運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