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對 | 子七
你有沒有經歷過情緒突然跌入低谷?
比如辛苦一天,下班路上擠不進地鐵那一刻;比如精心準備旅行,卻發現堵在路上數小時;
臨時被安排工作、自己的計劃被打亂;工作很累,對孩子沒有耐心,發了一頓火之後,又自責、愧疚……
可能很多人都有過壞情緒突然襲來的時刻。
畢竟情緒就是那麼善變,生活看似風平浪靜,其實暗湧不斷。沮喪、崩潰可能就發生在一瞬間。
誰都不喜歡壞情緒,但是悲傷、生氣、恐懼、焦慮,這些負面情緒幾乎沒有一天會在我們生活中缺席。
你可能會想,如果這些壞情緒都能夠消失,每天都順利開心的生活,那該有多好呀!
但是, 恐怕要先說聲抱歉,壞情緒,是永遠不會消失殆盡的。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兩件事:
第一:
壞情緒不一定是來傷害你的,反而可能是來保護你的。
第二:
如何在壞情緒中自愈?
NO.1
壞情緒也在保護你
心理學認為,情緒其實沒有好壞之分,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就像一把保護傘,讓你在面對意外、失去的時候,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01
奧斯卡獲獎影片《頭腦特工隊》裡,小女孩萊莉原本生活無憂無慮,7歲時,因為父親工作調整,她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城市和冰球隊,到舊金山生活。
陌生的環境,讓萊莉無所適從。原本活潑搞怪的她,變得內向而敏感。
什麼在主導小女孩的快樂或悲傷呢?編劇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在萊莉的大腦裡構築了一個完整的情緒世界。
她的頭腦裡有五個掌管情緒的小人,分別是快樂、悲傷、恐懼、厭惡和憤怒。
他們各司其職,誰在大腦中樞裡起主導作用,小女孩就有什麼情緒。
五個小人中,最受歡迎的是“快樂”,其他四個發作時,都會讓人陷入負面情緒,就連這些小人自己,都希望自己不存在,只要“快樂”還留在萊莉大腦裡就好。
可是,在任何一個情緒消失的時候,萊莉都會陷入意想不到的困境。
原來,每種情緒都有自己重要的作用,不同情緒的共同作用,才組合成一個完整的人格:
因為有厭惡的情緒,讓你可以遠離讓自己不舒服的人和事;
因為會生氣,讓你對正義、規則保持高度敏感;
因為有害怕、恐懼,你可以躲避危險;
因為有悲傷,你會獲得他人的支援和關愛……
故事最後,萊莉經過一番在大腦世界的冒險,第一次懂得五味雜陳的感覺,明白生活裡有快樂、也會有悲傷,學會讓五個情緒小人和平共處,合作無間。
當你明白在你的頭腦裡,有一整個情緒世界在保護你、照顧你,你就能接納自己的每一種情緒,讓情緒得到合理的釋放與表達。
02
每一種情緒都是一位送信人,帶著內心的資訊來和我們溝通。
有時候,一種情緒襲來,你沒有聽懂它帶來的資訊,或者乾脆把它拒之門外,這種情緒就會一次次地反覆來敲門。
而懂得管理情緒的人,能聽懂每一種情緒背後的聲音。
恐懼和害怕,是為了保護你、制止傷害的發生。
比如漆黑的夜晚讓人害怕,是因為黑暗中可能隨時出現傷害你的東西,而害怕則是在提醒你儘快離開陷阱。
焦慮是因為你想要追求完美。一方面,你想要最好的結果,另一方面,你擔心能力不夠,於是就會焦慮。
但是它也在提醒你:生活是可控的,每一次焦慮,都因為你發現了自己可以做到更好的地方。
憤怒包含著自尊自重的力量。當你的切身利益和行為準則被破壞時,你就會生氣。
而生氣則是在提醒你:你的界限被侵犯了,你有力量守護自己的界限。
同時,憤怒會讓人自然而然地積蓄力量,比如人在平和的時候打人,和生氣的時候打人,力度是相差巨大的。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不要有嫉妒心,但誰也克服不了不去嫉妒。
正向的嫉妒,是在提醒你自己想要什麼,以及有多想要。
只有那些我們還沒得到的東西,才會愛讓我們產生嫉妒,它是一種精神上的飢餓感,提醒我們沒能看見的內在需要。
馬東曾講述自己面對父親馬季離世的心境。
父親是突然離世的,他沒來得及見父親最後一面,內心一直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經歷了大概三年時間,他有一天夢到父親,父親說:“我今天才真正地走了,很高興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緣再聚。”
直到這時,馬東才意識到,自己潛意識裡,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這個事實。
其實悲傷的力量,和快樂一樣強大。它包含療愈和安慰的力量,經歷過悲傷,人才會真正接納失去。
情緒是一種身體的感受,當你壓抑自己的情緒,就等於忽略了身體的感受,這些情緒就會慢慢傷害你的身體。
中醫的古老智慧就曾提出:腎主恐懼、肝儲憤怒、肺藏哀傷……
你在家庭裡、工作中承受的壓抑、憤怒、焦慮,都會在身體上留下痕跡。
人體內有50億天生殺傷細胞,是戰鬥力特別強的抗癌細胞,但是情緒會影響它的戰鬥力。
如果人的情緒處於低潮,每天鬱鬱寡歡﹑愁腸百結,天生殺傷細胞的活性就會下降。
而樂觀、自信等良好情緒,則能激發它們的活力。
情緒的好壞決定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做事成敗,甚至命運。那麼,如何在壞情緒中自愈,在壞情緒中也得到正向的力量呢?
NO.2
在壞情緒中自愈
成年人的生活不怕崩潰,怕的是不會自愈。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如何自愈?
01
自愈的關鍵是學會自我同情
同情,是指在感情上對別人的遭遇產生共鳴,並激發出幫助他人的慾望。
它不是單純的可憐,也不是單純的同理心,它還要求一種關愛的動機與勇氣。
所以自我同情(Self Compassion,也稱為自我關懷)是關注自己內心的痛苦,並有意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心理學家克里斯汀·內夫認為自我同情包含三個部分:
a. 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的身心,關心和愛護自己。
b. 承認人性
承認和尊重基本的人性,比如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誰都有缺點;比如生活充滿無常,挫折也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c. 正念
覺察和關注當下的一切,不加以價值判斷,能夠幫助我們不過分認同自己的痛苦。
自我同情是自愈最強大的源泉。能夠減少孤立感、改善健康、提高生活滿意度、降低焦慮、抑鬱和壓力……
因為每個人心裡都藏著一個內在批評者,它總是虎視眈眈,情緒低落時,就會跑出來,“我就是這麼差勁,我不配,我不值得”……讓我們焦慮和抑鬱,並自毀。
而自我同情恰恰是自我攻擊的解毒劑。
它透過啟用大腦的“安全/舒緩系統”來消除威脅,“我同情我的遭遇,不是隻有我會犯這樣的錯誤,下次我想做得更好”……增強我們的情緒彈性,更有效地應對挑戰。
不管挫折還是順境,喜怒還是哀樂,只要有自我同情,情緒就無法劫持你。
定期練習自我同情之後,你會發現:
- 不再害怕情緒,也不再總是自我批評;
- 有更多精力關心那些對你真正重要的事情;
- 能夠承擔更多的個人責任,更有動力去彌補過去的錯誤;
- 仍然對自己有高要求,但沒有成功的時候不會打擊自己;
- 不再害怕失敗,因為你能支援自己再次嘗試;
最重要的一點,自我同情,讓我們學會做自己內心的盟友,而不是敵人。
02
如何培養自我同情
我們都有同情的能力,只是大部分是同情別人。而自我同情就是把這些關懷與理解也投注到自己身上。
動物受傷後會舔舐傷口,我們也需要花時間安撫內心。
a. 像對待小孩一樣對待受傷的自己
遭遇挫折時,先把難過的自己想象成一個小孩,然後充滿關懷地去安撫Ta,在心中建立自我對話的過程。
傾聽Ta:“你怎麼了呢?你需要什麼嗎?”
擁抱Ta:“不要害怕,我知道你經歷的一切,我不會離開你,也不會怪你。”
鼓勵Ta:“不要擔心,我會讓你好起來的。”
要知道,我們都會受傷,再堅強的人也有傷痕。
幸運的人,能夠把自己脆弱一面暴露給父母或伴侶,得到他們的關懷;更幸運的人,就是學會關懷自己的脆弱。
任何時候,只要內心的那個脆弱小孩出來了,不要再逃避和忽視Ta,去同情和關懷Ta,你會發現不可思議的變化。
b. 想像自己與一個最會同情的人呆在一起
受傷的時候,試著在記憶中,搜尋一個擅長同情別人的人,或是一個總能接得住你壞情緒的人。
如果生活中沒有,也可以選取電影或者書籍裡的人物。
然後,找一個不受打擾的地方坐下,閉上眼睛,想象他們的表情和姿勢,他們會對你說什麼,會如何引導你,再觀察自己情緒與身體的變化。
這個練習能讓你快速獲得平靜,更容易用智慧和關愛來替代情緒。
c. 記住,你並不孤單
我們所遭遇的困境,也有無數的人和我們一起體驗。
很多人認為自己“搞砸了”,而實際上我們都在一起摸索著這沒有劇本的生活。
所以,請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崩潰,並且要知道還有無數的人會和你犯一樣的錯誤,和你有一樣的感受。
d. 向心理諮詢師傾訴
情緒崩潰時,如果自己無法平復,千萬不要硬扛,最好選擇向專業的諮詢師傾訴來紓解情緒。
假以時日,你會開始內化這些技能,並將它們融入自己的生活視角。
創造幸福是一門藝術,
平衡情緒更是一種能力。
沒有一種情緒是可怕的,
可怕的是不被尊重和理解的情緒。
理解了自己的情緒,
也就掌握了快樂人生的秘密。
生命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