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父老鄉親們,大家好,一是一、二是二,我是說一不二、只說實話的“九農DX”。
近些年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大量的農村土地擱置荒廢,推廣實施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提高土地生產效率的呼聲是越來越高。不管怎麼的農業生產模式,都需要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就是土地,當然,無土栽培不需要土地,但栽培的蔬菜口感真的跟地裡種的不能比。
而與此同時,我國現行的土地政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則讓土地零碎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的規模化發展,特別是在山區,耕地坡度大、零碎化程度更高,這樣的土地往往就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種吧,投入大產出少,划不來;不種吧,荒著可惜了。所以,為了破解這樣的一個難題,讓農村零碎的土地能夠“化零為整”,提高耕地的生產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經過推行試點之後,我國開始推行高標準農田建設。
按照《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到2025年累計建成10.75億畝並改造提升1.05億畝、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並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
那麼,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是否意味著傳統每家每戶小農生產模式的終結呢?農民是否希望終結現在的這種種植模式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否是小農生產模式的終結?——其實不是,是為了提高耕地的生產力和糧食的產量。
現在農村耕地的現狀。相信有過農村生產生活經歷的人們都記得,以前的農村,每年農作物收穫之後的秋、冬兩季,就到了侍弄土地的時候,而往耕地中拉運農家肥,是必需的一項工作,動物的糞便、草木灰等,都是極好的農家肥。而現在,耕地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人去施用農家肥,更多的是用各種化學肥料,這就導致現在的農村耕地,土壤板結等問題越來越嚴重,肥力急劇下降,因此帶來的問題也顯而易見,耕地的生產力逐年下降,糧食的產量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質量更是與施用農家肥種植的糧食無法相比。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要內容。高標準農田建設,並不是說一味地去追求土地的平整度、規模化,其主要追求的還是高產出、高質量。在基本農田的建設過程中,除了平整土地之外,還會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土質改良、修建灌溉排水設施,也會進行村間道路、電力覆蓋等基礎設施建設,還會對農民進行適當的農技培訓,從通行條件改建、灌溉排水設施完善、電力升級改造等方面,來提高農村耕地的抗災能力,同時,透過舉行農技培訓,提高農民種植農作物的技能,從而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為規模化農業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再加上國家對於“三農”問題的重視,勢必會有更多的資本投入到農村農業,那麼,肯定會對原來每家每戶、單打獨鬥的小農生產模式帶來衝擊,農民對此怎麼看呢?
越早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越好,越早終結小農生產模式越好
農村已經很少有人種地了。現在的農村,土地沒有流轉出去,還在種植農作物的人已經很少很少了。大多數都是55歲以上的農民,一邊在家帶孫子,一邊侍弄著家裡的幾畝地,而且,也不像以前一樣全身心地投入到農作物的種植中,更像是一種副業,產出多少無所謂,別讓地荒著就行。三四十歲的青壯年,一年到頭,除了中秋、春節等節假日,村子裡基本見不到,都忙著在城鎮務工,能種地、會種地的已經沒有幾個了。
農民種地確實不掙錢。現在的農民種地,所面臨的局面是投入多、風險大、產出少、不掙錢。耕地、種子、地膜、肥料、人工等需要投入,而與之相反的是,購買種子有不出苗的風險,農作物生長也需要面對乾旱、暴雨等風險,更糟的是,農民種植的農作物,出售價格比較低,往往是一畝地下來,掙的錢很少,甚至會出現賠本的情況,確實是不掙錢。但是,到了市場、超市,農產品的價格又是“高不可攀”。
土地流轉讓進城務工的人們少了一份牽掛。農業生產活動,是重勞力活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現在農村種地的,又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年輕人大多數都是外出去務工。但是,到了農作物收穫的季節,雖然家裡的老人都說讓孩子去忙,但是,身為兒女的,還是不放心只讓年邁的父母去收穫農作物,是一份牽掛,就不得不放下工作來農村幫忙。
規模化種植為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出去務工的農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雖然說規模化農業生產活動,大多數農事活動能夠透過大型機械來操作,但是還是有一部分是需要人工來完成的。而農村留守的老人,恰恰又具備長期的農作物種植經驗,只是因為年齡較大,沒辦法從事重體力勞動,但從事一些體力要求比較低的農事活動還是綽綽有餘的。所以,規模化種植,也為這部分農村留守的農民帶來了就業的機會,能夠在照顧家裡的同時賺取一定的收入。
本文由“九農DX”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