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
別名:抗壞血酸
英文名:Vitamin C, Ascorbic acid
天然食物來源:柑橘類水果、番茄、獼猴桃、辣椒、苦瓜、 菜花、草莓、荔枝、綠色葉菜(如:西蘭花和菠菜)等。[1]
簡介
維生素C屬於水溶性維生素,以還原型抗壞血酸的形式存在於血液和細胞內,主要在小腸被吸收,具有分子結構最為簡單,理化性質最不穩定,人體每日需要量最大,膳食分佈最為集中等特殊性質。
臨床上廣泛用於輔助治療多種腫瘤和癌症、眼部疾病、抗衰老、治療免疫系統疾病、抗動脈粥樣硬化,此外還能防治壞血病、高鐵血紅蛋白症,加快傷口癒合,增強機體的抗氧化能力。[1][2]
維生素 C 是一種極強的還原劑,遇水、熱、光、氧、 煙極易被氧化而失去生理活性, 應避光、防潮、隔絕空氣儲存。[5]口服攝入食物或補充劑是維生素C的主要途徑。[16]
體內代謝
腸、血、腎之間的運輸機制
攝入的維生素C主要穿過腸上皮, 透過主動轉運(抗壞血酸 ASC--SVCT1轉運體)和 協助擴散(脫氫抗壞血酸 DHA--GLUT1或GLUT3轉運體)而被吸收。隨血液輸送到各個外周器官。最後在腎小球排出,並透過腎小管細胞重吸收。組織濃度取決於所有這些過程。[6][7]
吸收機制的效率隨著攝入量的增加而降低。每日攝入量在30~200mg時,約有70~90%的維生素C被吸收,而超過這一劑量時,吸收率則大幅下降。隨著膳食攝入量的增加,腎臟的排洩量也會增加。[6]
維生素C的儲存量因組織不同而有很大差異。腦下垂體和腎上腺、白血球、眼睛中的濃度較高。血漿和唾液中的濃度最低。[6]
作用機理、功效及對應人群
眼部抗氧化
氧化應激(oxidative stress,OS)是機體內氧自由基(如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的產生超過其清除能力的一種代謝失衡的病理狀態。[12] 年齡老化、超重、紫外線照射、輻射、吸菸、藥物及環境汙染等內源性、外源性自由基的侵襲都可造成機體的氧化應激。太陽紫外線輻射(UVR)是眼睛形成ROS的主要環境誘因。[13]
眼球的晶狀體細胞膜被自由基逐漸氧化,晶體內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和氧化劑含量的增加是老年性白內障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抗壞血酸在眼睛中的積累主要是透過主動運輸透過虹膜-睫狀體進入房水,隨後運輸到角膜和晶狀體中。淚膜 (665 μM)和房水(530 μM)中的VC含量最高, 在晶狀體裡的濃度是血漿中的50倍。抗壞血酸可以吸收280-310奈米之間的UVB,從而保護眼睛內部結構免受紫外線引起的損傷。[15][17]
維生素 C可透過減少體內過氧化物質的產生,抑制晶體細胞凋亡等途徑防止晶體的損傷。晶體皮質中的維生素C可防止巰基蛋白的氧化;房水中高濃度的維生素C可保護無血管的晶體上皮被氧化損害。維生素C亦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等有害物質,在維持晶體透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4]
其他抗氧化作用
美白: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這意味著它可以保護面板細胞免受紫外線照射造成的自由基破壞。它還能抑制面板中黑色素的產生,有助於減輕色素沉著和褐斑,均勻膚色,增強面板光澤。
維生素C具有較強的還原性,與脂溶性抗氧化劑協同作用,在體內還原超氧化物、羥自由基、次氯酸及其他活性氧化物,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質過氧化反應。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將不易吸收的Fe3+ 還原為易吸收的 Fe2+ ,促進鐵的吸收,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重要輔助用藥。
2)將無活性的葉酸還原為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氫葉酸,防止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3)抵禦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防止氧化性LDL和泡沫細胞的形成,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4)防止和延緩維生素A、維生素E的氧化,使生育酚自由基重新還原為生育酚。反應中生成的維生素C自由基,在一定條件下經NADH酶系還原為維生素C。
5)能與維生素E及beta-胡蘿蔔素聯合作用,提高機體紅細胞的抗氧化能力,保護紅細胞,減少溶血的發生。[8]
提高機體免疫力
機體的免疫反應可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和特異性免疫反應。吞噬細胞 、T淋巴細胞 、B淋巴細胞的作用依次是對抗原的處理、呈遞和識別,其中T淋巴細胞介導細胞免疫,B淋巴細胞介導體液免疫。
維生素C提高機體免疫力主要透過兩方面的作用:
1)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依賴於血漿維生素C水平。體內維生素 C 的含量高時,白細胞更加活躍,清除病原菌的能力更強。[5][8]
2)透過抗氧化作用促進抗體形成,在抗體分子中含有相當數量的二硫鍵(-S-S-),這些二硫鍵由2個半胱氨酸構成,較高濃度的維生素C能透過使二硫鍵還原為巰基 (-SH)。促進食物中的胱氨酸還原為半胱氨酸,從而形成抗體。[8]
維生素 C 能誘導體內產生干擾素,干擾病毒 mRNA 轉錄和 DNA 複製,增強對病毒的抵抗力。維生素 C 可增強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性和變形能力,提高殺菌效果。[5]
維生素 C 可透過增加產生干擾素IFN-α/β, 在病毒感染,特別是對流感病毒的感染有良好的抗病毒免疫反應,可透過促進淋巴母細胞的生成,提高機體對外來和惡變細胞的識別和殺滅,參與免疫球蛋白合成,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力 。[5]
維生素C在吞噬細胞功能中的作用:
增強中性粒細胞趨化作用: 趨化性利用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將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吸引到感染部位,確保該地方的病原體被消滅, 每天400mg VC可以大幅度提高中性粒細胞趨化性);
增強對微生物的吞噬(吞噬作用);
刺啟用性氧物種(ROS)的生成, 破壞病原體,殺死微生物;
維生素C支援酪氨酸酶依賴性凋亡,增強巨噬細胞的攝取和清除,並抑制壞死,從而支援炎症反應的解決和減輕組織損傷。[10]
HPV
HPV是大多數宮頸癌病例的原因之一。感染HPV的女性更容易發生宮頸上皮內瘤病變(CIN)。但HPV感染者並不全都進展為宮頸癌,宿主因素如致癌基因啟用、抑癌基因失活等。幾乎所有的女性一生中都會感染HPV;感染了HPV可由自身的免疫力進行清除;若要進展成癌症,需要感染高危型HPV且持續反覆感染數十年。高危型HPV(如16、18型)的E6基因癌性蛋白可使腫瘤抑制基因p53失活,引起細胞生長失控,發生癌變。[18][19]
維生素C抑制腫瘤生長的機制尚不明確, 目前認為主要的途徑可能是維生素C可經過一系列電子交換後生成H202,大量的H202進入細胞後透過DNA雙鏈斷裂、損傷線粒體內膜、干擾戊糖支路等途徑導致ATP耗竭,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21]
維生素C在免疫系統中可以下調某種轉錄因子的敏感性。在體外試驗中,已證明抗氧化劑可以抑制轉錄因子AP-1(致癌型HPVs的癌蛋白E6和E7表達的核心轉錄因子)的啟用和表達。[20]
在體外抑制宮頸癌Hela細胞株生長實驗中,維生素C對Hela細胞的抑制可能透過三條途徑實現:細胞出現G0/G1期阻滯,凋亡率增加,及端粒酶活性的下降。VC能下調E6和(抑制促凋亡)bcl-2蛋白的表達,上調p53和(促凋亡)bax蛋白的表達。p53能使分裂細胞阻滯於G1期,E6下調能恢復p53正常表達和功能,從而使腫瘤細胞發生週期阻滯;並透過影響下游基因Bax和Bcl-2的表達下調Bcl-2/Bax的比率,從而使腫瘤細胞端粒酶活性下降,誘導細胞發生凋亡。[19]
其他效果相等或相似的成分
眼部
蝦青素:
蝦青素是一種橙紅色的類胡蘿蔔素,存在於三文魚、蝦、蟹等中,是一種強抗氧化劑,其功效分別是維生素E的1000倍和β-胡蘿蔔素的40倍左右。與大多數抗氧化劑在膜的內側(如VE和β-胡蘿蔔素)或外側(如VC)起作用不同的是,蝦青素可穿過雙層膜,透過清除細胞膜內層和外層的活性氧(ROS)來保護氧化應激,是唯一可以穿越血腦屏障的抗氧化劑。蝦青素透過睫狀動脈和睫狀後短動脈輸送到睫狀體,能增加視網膜毛細血管中的血流量,透過NF-κB訊號通路抑制睫狀體TNF-α的增加,防止睫狀肌功能的喪失,從而放鬆眼部睫狀肌,達到提高眼睛調節能力、緩解眼疲勞的作用。[25][26][27]
多項臨床試驗強調了蝦青素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年齡有關的黃斑變性、青光眼和白內障在內的各種眼部疾病的治療效果有顯著改善。[26]
葉黃素:
是一種含氧的類胡蘿蔔素,脂溶性,抗氧化,廣泛存在於蔬菜、花卉、水果與某些藻類生物中的天然色素,有8種異構體,至今只能從天然植物中提取。多項研究表明,透過飲食或營養補充劑攝入大量的葉黃素,對眼疾有好處,可以預防甚至改善老年性黃斑變性(AMD)和白內障。但目前沒有發現關於補充葉黃素的適當劑量的明確資料。[28][29]
攝入量範圍大概為0.67 mg/d至20 mg/d以上。[28]
是人體黃斑中的主要類胡蘿蔔素, 但類胡蘿蔔素的含量在遠離黃斑區時顯著減少,減少了100倍。葉黃素抗氧化劑補充試驗納入90名萎縮性AMD患者,證明單獨或與其他抗氧化劑聯合補充L(10 mg/d),近1年內有明顯的有益效果; 特別是觀察到L能增強黃斑色素密度值(MPOD)--MP透過吸收有害的藍光來保護你的眼睛,還能改善視力(VA)和敏感度(CS)。在126名AMD參與者中,補充組(20 mg/d,3個月,然後10 mg/d,再3個月)與安慰劑組相比,可顯著增加MPOD約28%。
葉黃素的另一個保護作用是過濾藍光的能力,從而減少對光感受器細胞的光毒性損傷。推測葉黃素的特性可能透過其在視網膜最脆弱區域的定位以及在膜中的特殊取向而被放大。[28] 黃斑色素 (MPs)吸收的峰值約為460nm,位於藍光的波長範圍(450-495nm)。根據濃度的不同,MPs可以吸收40-90%的高能可見藍光。吸收藍光可以保護視網膜免受光引起的損傷,減少光散射。[30]
體外研究表明,葉黃素能夠透過抑制晶狀體細胞的增殖和遷移來預防牛細胞的白內障,並能防止人類晶狀體細胞的紫外線損傷。補充葉黃素2年(15 mg/d)可有效改善年齡相關性的核性白內障受試者的視覺功能,但仍尚存爭議。[30]
免疫
維生素D3:
1,25二羥膽鈣化醇的生物效應是透過核受體(nVDR)和細胞受體(mVDR)介導的,其中nVDR是主要受體。1,25二羥膽鈣化醇與nVDR結合,作為配體依賴性轉錄因子發揮作用。nVDR在人體中的30個靶細胞包括經典的小腸上皮細胞、甲狀腺細胞、骨細胞、腎細胞以外還包括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抗原呈遞細胞等,表明1,25二羥膽鈣化醇除調節鈣磷代謝外還有調節免疫的功能。[21][22]
1,25二羥膽鈣化醇可直接作用於T細胞,抑制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增殖和相應細胞因子的產生。其中CD4+ T細胞是其作用的直接靶點。CD4+T細胞在功能上可分為兩個子集Th1和Th2。Th1細胞介導細胞免疫,誘導免疫排斥,Th2細胞介導體液免疫,誘導免疫耐受。Th1和Th2互為抑制性T細胞。當VD缺乏或VDR傳遞訊號減弱時,Th1活動增強,Th2和調節型T細胞活動減弱,由此可以誘匯出Th1優勢免疫應答。1,25二羥膽鈣化醇能直接抑制Th1分泌的細胞因子,即1,25二羥膽鈣化醇能調節Th1/Th2免疫偏移。[21][23][24]
1,25二羥膽鈣化醇還可抑制T細胞的凋亡。1,25二羥膽鈣化醇啟用VDR後抑制FasL的啟動子活性,減少FasL的mRNA表達,抑制啟用誘導的細胞死亡。[21][22]
產品形態優勢
VC形態
抗壞血酸: 抗壞血酸又叫L-抗壞血酸,是維生素C的最純,生物利用率最高的形式,易透過血液被人體吸收。
抗壞血酸鈉: 純抗壞血酸對一些人的胃來說會很酸(引起胃灼熱)。注意鹽的攝入量,抗壞血酸鈉形式的維生素C會提高體內鈉的含量。
抗壞血酸鈣:抗壞血酸與鈣結合,和抗壞血酸鈉一樣,可以中和酸性。抗壞血酸鈣非常適合對胃很敏感、生病或不能忍受其他形式的維生素C的人。
其他礦物質抗壞血酸鹽:可能會在多種維生素中看到抗壞血酸與其他礦物質結合,如鎂、鉻、鋅、錳和鉬。當服用任何礦物質抗壞血酸鹽形式(包括鈉和鈣)時,要注意礦物質攝入量,不超過該礦物質的每日推薦攝入量。[31]
安全性及推薦劑量
安全性
UL: 幼兒-400mg,9-13歲孩子-1,200mg,青少年-1,800mg,成人-2,000mg。本品500mg/d安全合理。[33]
維生素C缺乏症:100-250mg,每天一次或兩次。[3]
推薦劑量
美國的每日推薦攝入量為65-90mg/d, 最高攝入量為2000mg/d。
我國每日推薦膳食攝入量(RDA):男性90mg/d,女性75mg/d;孕期和哺乳期:<18歲為115mg/d;19-50歲為120mg/d。[3]
英國和印度:40mg/d;一些歐洲國家:110mg/d;荷蘭:75mg/d。[33]
副作用 & 禁忌人群
副作用
大劑量的維生素C補充劑可能會導致: 腹瀉、噁心、嘔吐、胃灼熱、腹部痙攣、頭痛、失眠症等。[4]
特別注意事項和警告
血管成形術(Angioplasty):無專業醫護人員的監督下,避免服用含有維生素C或其他抗氧化維生素(β-胡蘿蔔素、維生素E)補充劑,可能會干擾正常的癒合。[3]
減肥手術:減肥手術可增加尿液中草酸的含量,過多會導致腎結石,手術後服用大量維生素C可能會增加尿液中草酸含量過高的風險,導致腎結石等問題。[3]
癌症:癌細胞會聚集高濃度的維生素C,只能在腫瘤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高劑量的維生素C。[3]
腎臟疾病:維生素C可增加尿液中草酸含量,過多會增加腎病患者發生腎衰竭的風險。[3]
糖尿病:維生素C可能會提高血糖。在患有糖尿病的老年女性中,每天維生素C的含量超過300mg會增加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服用維生素C的劑量不要超過基本複合維生素的劑量。[3]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G6PD):大量的維生素C會導致紅血球破裂 有這種情況的人, 避免攝入過多的維生素C。[3]
地中海貧血和血色沉著症:維生素C可以增加鐵的吸收,可能使情況惡化,避免攝入大量維生素C。[3]
腎結石,或有腎結石病史:大劑量的維生素C會增加患腎結石的機率,服用維生素C的量不要超過基本的多種維生素中的含量。[3]
腎移植排斥:腎移植前長期高劑量使用維生素C,可能會增加移植排斥的風險,或推遲移植腎工作的時間。[3]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服用維生素C和維生素E可能使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時精神症狀惡化。[3]
建議人群
吸菸和菸草:吸菸會降低維生素C水平。此類人應增加飲食中維生素C的攝入量。[3]
References
[1] 曾翔雲.維生素C的生理功能與膳食保障[J].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05(4):52-54
[2] 蘇桂棋 , 黃和林 , 蔣娜 , 等 . 維生素 C 的作用及常見不良反應 [J]. 世界最新醫學資訊文摘 ,2019,19(08):120-121,125.
[3] “VITAMIN C (ASCORBIC ACID): Overview, Uses, Side Effects, Precautions, Interactions, Dosing and Reviews.” WebMD.
[4] “Too Much Vitamin C: Is It Harmful?” Mayo Clinic, 18 Mar. 2020.
[5] 聶懷鑫,王佃亮.維生素 C 的免疫功能及其緩釋技術[J].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 2013, 8(5): 380-383.
[6] Bredbenner, C. B., Moe, G., Berning, J., & Kelley,D. (2019). Wardlaw's Perspectives in Nutrition. McGraw Hill Education, 11th Edition, page 479. ISBN 978-1-259-70998-2, MHID 1-259-70998-1.
[7] Lindblad, Maiken et al. “Regulation of vitamin C homeostasis during deficiency.” Nutrients vol. 5,8 2860-79. 25 Jul. 2013, doi:10.3390/nu5082860
[8]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中國營養學會。
[9] 楊建輝.維生素C生物學活性研究進展[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2(5):434-437.
[10] Carr, Anitra C, and Silvia Maggini. “Vitamin C and Immune Function.” Nutrients vol. 9,11 1211. 3 Nov. 2017, doi:10.3390/nu9111211
[11] 司 南, 吳志鴻, 馬 豔.維生素 C 在眼部的抗氧化作用研究進展[J].眼科學,2013(2): 27-31
[12] Adiel, B., Lawrence, S.M. and Tzipora, G. (2001) Ceramide a potential mediator of apoptosis in 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 lial cells.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42, 247-252.
[13] Cai, J., Nelson, K.C., Wu, M., et al. (2000) Oxidative damage and protection of the RPE. 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 19, 205-219.
[14] 馮江虹. 抗氧化營養素與老年性白內障發病的關係[J]中國醫療前沿, 2011, 6(18): 22-23
[15] Chen, Ying et al. “Antioxidant defenses in the ocular surface.” The ocular surface vol. 7,4 (2009): 176-85. doi:10.1016/s1542-0124(12)70185-4
[16] Lykkesfeldt, Jens, and Pernille Tveden-Nyborg.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Vitamin C.” Nutrients, vol. 11, no. 10, 2019, p. 2412. Crossref, doi:10.3390/nu11102412.
[17] Lim, Julie C., et al. “Vitamin C and the Lens: New Insights into Delaying the Onset of Cataract.” Nutrients, vol. 12, no. 10, 2020, p. 3142. Crossref, doi:10.3390/nu12103142.
[18] 王豔華, 黃利鳴. 維生素C對宮頸癌HeLa細胞增生和細胞凋亡的影響[J]醫學研究雜誌, 2007, 36(4): 44-46.
[19] 李能,陳忠東,周波. 維生素C體外抑制宮頸癌HeLa細胞株生長及其機制的研究[J]2005, 21(9):1096-1099.
[20] Giuliano, Anna R., et al. “Dietary Intake and Risk of Persistent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Infection: The Ludwig‐McGill HPV Natural History Study.”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vol. 188, no. 10, 2003, pp. 1508–16. Crossref, doi:10.1086/379197.
[21] 葉琨,龔智峰.1,25-二羥維生素D3的免疫調節機理及其應用進展[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1,4(03):285-288.
[22] 賴蘭敏,彭桉平,陳曲波.1,25二羥維生素D3的免疫調節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免疫學雜誌,2019,35(17):2169-2173.
[23] 孔菲菲,厲小梅.1,25-二羥維生素D3的免疫調節作用新進展[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誌,2013,29(05):553-555.
[24] 刁飛,陳玉霞,劉宇健.1,25-二羥維生素D3的生物學效應[J].生命的化學,2005,25(4):275-278.
[25] Kono, Keiko et al. “Effect of Multiple Dietary Supplement Containing Lutein, Astaxanthin, Cyanidin-3-Glucoside, and DHA on Accommodative Ability.”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vol. 14,2 (2014): 114–125. doi:10.2174/187152221402150408111137
[26] Giannaccare, Giuseppe 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staxanthin in the Treatment of Ocular Diseases: Emerging Insights.” Marine drugs vol. 18,5 239. 1 May. 2020, doi:10.3390/md18050239
[27] Hashimoto, Hirotaka et al. “Effects of astaxanthin on antioxidation in human aqueous humor.” 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 vol. 53,1 (2013): 1-7. doi:10.3164/jcbn.13-6
[28] Buscemi, Silvio, et al. “The Effect of Lutein on Eye and Extra-Eye Health.” Nutrients, vol. 10, no. 9, 2018, p. 1321. Crossref, doi:10.3390/nu10091321.
[29] 尤新. 葉黃素和葉黃素酯的護眼功能[J]. 中國食物與營養,2015, 21(7):79-80.
[30] Nian, Shen, and Amy C. Y. Lo. “Lutein and the Aging Eye.” Progress in Carotenoid Research, 2018. Crossref, doi:10.5772/intechopen.79604.
[31] Sanchez, Ana. “What’s the Best Vitamin C Supplement?” Chicagotribune.Com, 3 June 2021.
[32] Snyder, Cecilia M. “How Much Vitamin C Should You Take?” Healthline, 2 Dec. 2019.
[33] Carr, Anitra C., and Jens Lykkesfeldt. “Discrepancies in Global Vitamin C Recommendations: A Review of RDA Criteria and Underlying Health Perspectives.”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vol. 61, no. 5, 2020, pp. 742–55. Crossref, doi:10.1080/10408398.2020.174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