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個十分獨特的國家,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在他們那裡是觸不可及的,而很多他們樂此不疲的東西在全世界眼裡都不可思議。近來印度的話題在國內很熱門,關於他們奇葩的種種有很多文章和影片了,就不多敘,本文主要看看印度的軍工產品。
現在又聊印度,算是蹭個熱度但又不是完全蹭吧,因為早在印度話題在國內引起熱議之前本號就有文章介紹過印度的一些方面。從印度的飛機到閱兵,從孟買襲擊到阿朗的拆船業已有多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
回到正題,先從印度的飛機制造聊起。
1947年獨立的印度從英國殖民者手裡繼承了一定的工業基礎,而且與西方國家關係良好,開局不錯。
HAL(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50年代初在組裝了吸血鬼戰鬥機後開始制定自行開發噴氣式戰鬥機的計劃。此時印度人那種迷之自信和好高騖遠發作,給飛機訂了音速2倍,升限6萬英尺,作戰半徑500英里,既能完成高空截擊,又能完成低空對地攻擊,還要全天候,海空軍通用等當時美蘇都難做到的指標。由於自身設計能力不足,HAL請來了二戰時設計過Fw190的德國著名設計師庫爾特·譚克(Kurt Tank)。譚克和他帶來的工程師團隊主導設計的風神(Marut)戰鬥機於1961年6月首飛。
雖然主導設計的是外國人,大多數部件是國外的,但畢竟是從印度的工廠拉出來,所以風神還是獲得了亞洲第一種“自研”戰鬥機的頭銜。這算是HAL的高光時刻,是印度的驕傲。風神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表現尚可。風神只能在高空勉強超過音速的效能始終未令空軍滿意,最後只生產了140多架,1985年就開始被替換。
HAL最為外界熟知的是LCA(Light Combat Aircraft輕型戰鬥機),也就是光輝(Tejas)戰鬥機。該專案從80年代初折騰到如今還沒最終落實,依舊存在變數。1983年印度政府為LCA立項,1986年引入法國達索公司提供技術支援。除了多功能和很高的效能指標,印度人還賦予LCA數字電傳飛控,多模式雷達,複合材料等當時頂尖的技術。
經過多年磕磕碰碰,2001年1月LCA終於首飛,然後又是漫長的測試,改進。空軍不滿意LCA的效能不想要,HAL和印度政府強壓著空軍要,在反覆扯皮和拖延中,第一架LCA終於在2015年1月入役。至去年底,LCA訂購數量為120多架,已完成交付40多架,距HAL計劃的320架相距甚遠。
機腹貼滿高速膠帶(speed-tape)的LCA,這是一種臨時的結構修補和加強手段
2020年1月,LCA海軍型原型機在超日王號航母上首次降落,次日又實現首次在航母上起飛。這本是LCA在海空軍通用路上的重要一步,但當年7月,海軍宣佈放棄海軍型,又折騰起雙發的型號來代替米格-29K。這讓LCA的發展又遇上一道坎。
作為印度航空工業的獨苗,HAL除自行研發,修理和引進組裝戰鬥機,還包辦了教練機,直升機等研發和引進組裝。關於HAL本號也有另外的文章專門介紹,也不再多敘了。值得一提的是HAL的北極星直升機。
這種1992年首飛的通用型直升機一直在開拓國際市場。2009年厄瓜多以5千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7架北極星,比競爭對手的報價低了3成,這使得厄瓜多空軍成為北極星的最大海外使用者。但到2015年1月,7架北極星就墜毀了4架,剩下的3架不敢用了,於同年10月對外轉賣,也沒人敢接手。
陸軍方面,印度人那種盲目自信又不切實際的追求先進效能風格也不輸空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阿瓊坦克了(Arjun Main battle tank)。
阿瓊坦克立項於1974年,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局下屬的戰車研究發展局(CVRDE)主持研製,後得到德國生產豹2坦克的克勞斯·瑪菲公司(KMW)技術協助。一番搗騰後,第一批生產型阿瓊坦克於2004年服役。阿瓊也存在效能不達標,超重,可靠性差等諸多問題,最終阿瓊MK1型只交付了124輛。目前印度又在搞改進阿瓊MK1A型,MK1A開始叫MK2,2018年被重新命名為阿瓊MK1A。去年9月,印度陸軍訂購了118輛MK1A,按照印度的效率和速度,預期兩年內開始交付的目標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
陸軍另一重要裝備或者說最基礎的裝備就是步槍了。印度在80年代中期也搞起了自己的5.56毫米小口徑步槍INSAS。INSAS於1998年開始裝備,在1999年和巴基斯坦的邊境衝突中就投入戰鬥,表現差勁,存在嚴重的可靠性問題。INSAS的差勁也被印度軍方嫌棄,以印度精銳的黑貓特種部隊為例,他們裝備了瑞士的SG551,義大利的AR70/90,以色列的塔沃爾X95三種步槍甚至還有AK-47,也不要INSAS。目前INSAS正被AK-203和SIG-716取代,部隊換下的INSAS也下發到準軍事部隊和警察部門。
去年8月,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INS Vikrant)終於試航,又火了一把。該航母最初的設計開始於1999年,得益於印度朋友多,這回也請來了義大利幫忙。2009年2月維克蘭特號在位於喀拉拉邦的科欽造船廠鋪放龍骨。然後經歷失火,失竊,反覆下水等九九八十一難後終於出海試航了。
從原計劃到最後落實,維克蘭特號延期了多少次編者也懶得去統計了。但它費用的漲幅卻是容易找到的。當初計劃花費是5億美元,到試航時花了31億。按時交付那是不可能的,超時超支卻是鐵板釘釘的,飛機如此,坦克如此,航母自然不甘落後。按計劃,不說計劃了,維克蘭特號何時能服役,大家拭目以待或者大膽猜測一下吧。
相比航母,驅逐艦是海軍另一主力。去年11月21日,印度的國產大驅維沙卡帕特南號入役,這是維沙卡帕特南級首艦(Visakhapatnam-class destroyer)。該艦於2013年10月鋪設龍骨,2015年4月下水,2021年11月海試並立刻入役,只比原計劃延遲3年,可謂進展神速了。這種滿載排水量超過7千噸的大驅共4艘,第二艘也在海試中,如無意外今年能服役。其餘兩艘也預期在2025年內服役。維沙卡帕特南級造型很現代化,各種武器也齊全,效能貌似不差,專案總體來說沒光輝戰鬥機,阿瓊坦克和航母那麼拉跨,但依然是來料加工的產品。烏克蘭的燃氣輪機,義大利的主炮,以色列的相控陣雷達和防空導彈,俄羅斯的近防炮等等堆在一起能有什麼表現,就留待它在服役中給出答案了。
疫情依然嚴峻,印度數以億計的基層百姓還吃不飽,卻還一邊出口糧食一邊進口軍火。軍工業需要國家雄厚的經濟作為根基,科研,院校,完整的產業鏈等缺一不可。印度的軍工要實現完全的國產化,自主化,遙遙無期,不先把經濟搞上來就只會繼續拉垮下去。
全文完,謝謝觀看。
本文由武裝志原創,歡迎關注,我們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