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的火箭軍,除了各型洲際導彈外,不得不提一個既能打擊關島、又能反航母的型號,那就是“東風-26”型中遠端彈道導彈。“東風-26”是我國導彈科技成果的結晶之一,也是我國區域拒止戰略的重要一環。
這種全世界最先進的中遠端彈道導彈,如果在美軍無端挑釁發動戰爭的時候,用來打擊關島等美軍目標,效果會怎麼樣?多少枚“東風-26”能夠徹底摧毀關島機場?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來簡單認識一下“東風-26”型彈道導彈,消除一些關於這型導彈的誤區。
“東風-26”是一種使用兩極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中遠端彈道導彈,具有末端制導精確打擊和機動變軌的能力。
什麼是兩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呢?
首先“固體燃料”就是其字面意思,之所以要單獨註明,是因為其與一般火箭發動機常用的液體燃料有巨大的不同。
軍用火箭液體燃料一般採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組合,其中作為氧化劑的四氧化二氮具有強腐蝕性,而偏二甲肼也具有劇毒。
這兩種物質組成的燃料,平時必須儲存在專用的鉻-鎳合金製成的防腐蝕罐體中,不能提前加註進火箭燃料箱,也要避免燃料罐的震動,否則極其容易發生事故。
因此,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導彈,沒有辦法安裝在車輛、潛艇上進行機動,也無法在接到命令後立刻進行發射,不僅容易遭受敵軍先發制人的打擊,還容易貽誤戰機,因此就逐漸被固體燃料給替代了。
(澆築完成的固體燃料藥筒)
而像“東風-26”這種大型導彈如果要使用固體燃料,就必須要掌握固體燃料柱一體澆築成型技術,還要有對澆築完的燃料柱進行切割校準的能力,在切割的過程不僅要求精確,還不能有一點火花。
掌握這種工藝,是我國在導彈領域最重大的技術成就之一!
這項技術幾乎使用在了我國21世紀服役的所有彈道導彈中,使我軍的彈道導彈“停車就能打,打完就能跑”,極大地增強了生存能力。
而“兩級”則指的是“東風-26”導彈由兩個相互獨立的推進器組成。
在導彈發射開始時,彈體最下面的一級火箭首先開始工作,當一級的燃料消耗完後,會自動與導彈分離,由二級火箭接替推進,而當二級燃料消耗完後,已經被加速到大概十幾倍音速的彈頭,就會依靠慣性與二級火箭分離並飛向目標。
這樣的設計,可以在兩次分離中,不斷減小導彈發動機需要推動的質量,提高導彈的飛行速度和射程。
而對“東風-26”的真實射程,網路上也一直有很多說法,這也是對這款導彈最大的誤區。其中有說法稱“東風-26”的射程是3000公里的,有說5000公里的,甚至有說7000公里的,那麼到底哪一種是對的呢?
實際上,幾種答案都是正確的,原因就是一種導彈的射程,雖然其自身燃料量是確定的,但是在彈頭重量不同的情況下也會變化。
比如“東風-26”最常見的兩種彈頭就分別是大約2噸重的常規高爆彈頭和大約1噸重的核彈頭。
在使用重量較大的常規彈頭時,“東風-26”的射程約為3000多公里,可以覆蓋關島,在使用重量較小的單枚核彈頭時,射程約為接近7000公里,這樣就可以在我國西北部地區發射,打擊英國和法國。
所以說,“東風-26”除了可以打擊亞太的美軍外,還能對英法進行核威懾!
這也是我國在歷次閱兵上都介紹“東風-26”是“核常兼備導彈”的原因。不過在必要的情況,我國也可以使用核彈頭的“東風-26”導彈打擊關島。
“東風-26”最重要的也是最先進的特點,就是其在使用常規彈頭時,可以進行末端主動制導和機動變軌,甚至可以攻擊敵軍航空母艦!
常規的彈道導彈,在攻擊大約3000公里距離上的目標時,圓機率誤差為大概200米左右,既導彈會隨機落在以目標為中心半徑為200米的圓中。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不使用核武器,在誤差的影響下以常規彈頭的威力很可能無法對目標造成有效殺傷。
而“東風-26”的圓機率誤差在30米以內,甚至有情報指出,最新的“東風-26A”改進型已經將誤差進一步減小到了10米。
“東風-26”之所以能擁有這麼高的精度,是因為其彈頭採用了獨特的制導技術和氣動設計。
普通的彈道導彈,一般組合使用慣性制導、GPS制導、星光制導三種制導方式。
慣性制導指的是在彈頭內安裝能測量當前加速度的慣性測量裝置和水平陀螺儀,透過導彈的速度和發射角度計算彈道偏差並做出修正,這種古老的制導方式在第二次世紀大戰期間就被德國的“V-2”導彈採用了,也是誤差最大的一種。
(德國V-2彈道導彈)
GPS制導,就是透過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讓在大氣層外飛行的導彈,可以獲取其當前位置並做出修正。
而星光制導,則是在導彈的彈頭上設計一個攝像頭,這個攝像頭會在導彈向上發射時拍攝星空影象計算各個星座的相對位置,與先前的天文觀測資料進行比對,這樣來計算導彈當前的位置。
GPS制導與星光制導都是近幾十年內出現的新型制導方式,它們成功將彈道導彈對固定目標的誤差縮小了約30%,但還遠遠達不到精確打擊的要求,更無法瞄準航母等不停機動目標。
如果需要做到精確打擊甚至打擊機動目標,就必須在導彈的再入段維持衛星通訊,以及為導彈彈頭安裝主動雷達制導裝置,但若要實現是極其困難的。
(航天器再入大氣層時與空氣摩擦產生的“熱障”)
原因就是在彈道導彈經過位於大氣層外的數千公里高的彈道最高點的後,會需要再次穿越大氣層邊緣進入地球大氣。
在這個階段中,導彈彈頭高速飛行與大氣層摩擦產生的高溫,會創造出一個覆蓋彈頭表面的等離子體薄膜,遮蔽一切電磁通訊,讓雷達和衛星通訊裝置都無法正常工作,也就是俗稱的“熱障”。
我軍的“東風-26”則透過一系列領先全世界的技術克服了這個技術難點。我國的彈道導彈設計團隊,在“東風-26”的衛星天線附近,設計了液體噴口和外磁場發生器。
其中液體噴口會在“熱障”產生時,向包裹彈頭的等離子體噴射六氟化硫和四氯化氮等能夠抑制等離子體活躍度的化學物質,而外磁場發生器則會產生一個與等離子“熱障”磁性相反的磁場與其對沖,使“熱障”效應減弱,維持“東風-26”與衛星間的通訊。
在“東風-26”剛進入大氣層時,就可以依靠仍然有效維持的衛星通訊,先粗略地對準敵軍軍事基地和航母所在的區域。
在衛星制導的幫助下降低到一定高度等熱障消失後,“東風-26”彈頭中安裝的雷達就會開啟。
在攻擊地面目標時,“東風-26”上搭載的雷達,會對地面上的美軍基地進行3D地形建模,並與我國的間諜衛星提前偵察好的模型做比對,進行地形匹配製導,從而以極其小的誤差命中設定的目標,甚至可以精確瞄準戰鬥機的停機坪,做到“指哪打哪”。
在進行反艦作戰時,平坦而寬闊的海面上,像航母這種凸出在海面上的大型目標,就更無法逃脫“東風-26”雷達的法眼了。
此時,“東風-26”的彈頭就會依靠氣動控制翼面像飛機一樣變軌,不斷跟蹤、修正與目標的誤差,最終一擊斃命!
“東風-26”導彈的精確制導和機動變軌技術,也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獨門絕技!
正是這樣的能力,讓美軍十分害怕我國的“東風-26”彈道導彈。
早在數年以前,美軍就為了躲避我國“東風-15”和“東風-21”系列導彈的打擊,將主要兵力撤出了第一島鏈,轉而進駐距離我國3000多公里的關島。
美軍寄希望於在戰時讓日韓等小弟替他承受來自我國火箭軍的第一波打擊,自己再從關島派出遠端轟炸機對我國進行報復。
但“東風-26”導彈的出現,讓關島也變得不再安全!但這一次的不同是,美軍在亞太地區已經沒有其他基地可以讓他們再次撤退了。
如果美軍向後撤離到夏威夷的珍珠港,那就意味著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影響力徹底消失了,這顯然是美國短時間內無法接受的。
所有美軍現在也只能在關島所擁有的安德森空軍基地和阿普拉海軍基地中,等待著被我國火箭軍施以毀滅性打擊。
這兩座位於關島的大型軍事基地,其中安德森空軍基地擁有兩條3.5公里的機場跑道,兩個總計能容納2.16億升燃油的地下油庫,以及3個用於檢修維護飛機的機庫,4個堆停戰鬥機的集體停機坪,和50個供轟炸機、預警機等大型飛機使用的獨立停機坪。
而阿普拉海軍基地則有近40個碼頭,但一般情況下只常駐有攻擊核潛艇和數艘兩棲攻擊艦,以及部分海上反潛巡邏機,並不是美國海軍太平洋戰區主力艦隊所在地。
因此,如果我軍想要徹底摧毀關島基地的戰鬥力,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安德森空軍基地上。
在“東風-26”接近2噸重的彈頭中,裝有1噸多烈性炸藥,這樣龐大的裝藥量,只需要一枚就可以將15米範圍內的一切化為灰燼,並重創40米範圍內的目標。
依據“東風-26”的威力和安德森空軍基地的規模來計算,為了徹底摧毀這座空軍基地,我軍至少要有100枚左右“東風-26”砸到關島頭頂。
這100枚“東風-26”大致如下分配:首先至少2枚導彈分別摧毀兩個地下油庫,防止美軍的後續支援兵力從本土趕來後仍然可以繼續使用機場;使用10-15枚導彈,以500米左右為間隔將兩條機場跑道截斷,防止倖存飛機繼續從機場跑道起飛威脅我國安全;再以1枚導彈對應1架大型飛機的原則,使用50枚左右“東風-26”消滅駐紮在關島安德森基地的轟炸機和預警機;最後使用30枚左右“東風-26”消滅集體停機坪上的戰鬥機。
而我軍也早已擁有這樣的實力,在2016年美軍依據衛星偵察進行的估算中,我國火箭軍就至少擁有4個“東風-26”導彈旅,每個旅裝備有36輛機動導彈發射車和72枚備彈。
這也就意味著我國一個波次最多可以向關島發射144枚“東風-26”型彈道導彈,並且可以視打擊效果再次發起第二輪144枚的打擊。
不僅能夠一次性讓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喪失作戰能力,還可以有多餘的導彈對阿普拉海軍基地和在“東風-21D”射程範圍外的大型水面艦艇進行打擊。
美國為了對抗“東風-26”強大的戰鬥力,也“針尖對麥芒”的開發了新型的“標準-3-BLOCK2A”反導攔截彈,並在2020年11月進行了第一次成功的攔截實驗。這次實驗也首次使用了射程為6000公里的靶彈,其大概的技術性能極其類似我國的“東風-26”中遠端彈道導彈。
(美軍進行的“標準-3”攔截實驗示意圖)
這很顯然是美軍對我國使用“東風-26”導彈打擊關島時進行防禦作戰的一次預演,儘管實驗獲得了成功,但由於美國尚不具有彈道導彈機動變軌技術,因此也就無法模擬“東風-26”對反導攔截的機動規避對抗效果,也就讓“標準-3”在實戰條件下的真實攔截能力是尚不可知的。
即使我軍料敵從寬,在考慮到美國海軍攔截造成的損失後,也只需將導彈部隊規模稍稍擴大,就能繼續以飽和式打擊,讓關島成為美軍無法守住的必敗之地!
(我國僅在閱兵式就展出了12枚“東風-26”)
近期有外國分析指出,我軍再次增加了1-2個“東風-26”導彈旅的兵力,作為對美軍反導攔截測試的回應,但與此同時,美軍卻沒有能力擴大其艦隊規模來反制我國火箭軍戰鬥力的提升。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以“東風-26”等先進武器支撐下不斷增長的我國軍事勢力,會讓美軍在亞太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在不遠的未來,美國終究會失去對東亞事務指手畫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