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佳節春節即將來臨之際,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開箱穴位刺激裝置,在軌享受中華傳統智慧的結晶。
早在2021年6月神舟十二號上天,空間站裡的中醫四診儀就開始啟用。
這是中醫四診儀首次列裝在空間站中,它透過望、聞、問、切的手段收集航天員健康資訊,再由地面醫監醫保人員進行分析判斷,建立基於中醫資訊的航天員健康狀態評價方法,為航天員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中藥茶、“太空養心丸”、導引術、中醫四診儀……越來越多的中醫元素開始出現在中國航天醫學實踐中。
“在科學實驗基礎上,把中醫藥和航天醫學進行有機融合,對航天員的健康維護髮揮了很好的作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李勇枝在接受中國中醫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太空中也能四診合參
7月29日,空間站裡的中醫四診儀第三次將航天員的四診資料從太空傳回地面,航天員支援中心的醫監醫保人員正忙著分析資料,從中醫學角度評價航天員的身體健康狀況。
失重、輻射、晝夜節律改變、振動噪聲、密閉環境……在航天飛行過程中,航天特殊環境可能引起航天生理性改變或醫學問題,比如可能出現航天運動病、心血管功能失調、骨質疏鬆、肌肉萎縮等。因此,在飛行過程中對航天員進行持續的醫學監督和醫學保障顯得尤為重要。
李勇枝表示,中醫診斷方法源於全息髒象論,是基於人體表徵信息和自我感受的綜合評價方法,可對航天員整體功能狀態進行評估和預警。把中醫四診儀送上太空,是對在軌健康監測評估技術體系的豐富和完善。
談及這臺中醫四診儀的研發,還要追溯到11年前的一項國際大型試驗上。
太空中醫四診儀研究起源於2010年由俄羅斯國家科學院航天生物醫學研究所組織、多個國家參加的“火星-500”(MARS500)國際大型試驗。當時,中醫四診儀專案作為中方中標的3個專案之一,參與了長達520天的往返火星與地球模擬試驗,收集“火星-500”志願者的四診資料。
“520天裡我們採集了37次四診資料,得出的基於中醫資訊的健康狀態評價結果和其他健康監測資料所反映的健康情況基本吻合,表明中醫四診儀能夠客觀反映志願者的整體健康狀態。”李勇枝回憶說,這次試驗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為後續推進中醫四診儀列裝空間站奠定了基礎。
然而將中醫四診儀送上太空,並不是簡單的搬運工作,必須攻克一系列的技術難題。
如何在太空失重、輻射等複雜因素影響下保持資料採集傳輸的準確性、穩定性,是研發團隊面臨的第一道難關。
“我們的工程人員透過技術攻關和反覆除錯,解決了這一問題。空間站中的中醫四診儀能夠精確識別舌、面影象,捕捉細微的脈象變化,實現資料的精準有效採集和穩定傳輸。”李勇枝說。
但對李勇枝來說,最棘手的還是資料標準缺失的問題。
“天地差異大,太空環境複雜,我們不能照搬平時在地面的診斷資料標準。”為此,李勇枝團隊進行了大量的模擬實驗,對舌診、面診、脈診引數的測量值進行科學化設計,最終形成了航天中醫診斷的客觀標準並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
這是一項從零開始的工作。李勇枝團隊從海底實驗室、潛水艇、極地科考隊以及模擬航天實驗的相關文獻入手,分析大量資料,建立起問卷條目池。設計出涵蓋50多個條目、指向8種中醫辨證分型的問卷,能夠客觀反映航天員在太空中的身體狀態。
突破重重關隘,中醫診斷技術終於能夠覆蓋航天員在軌飛行全程,幫助醫監醫保人員整體全面掌握航天員健康情況。
“這個方法整體、宏觀、無創、易採集,非常適合航天環境下應用。中醫四診儀將長期列裝空間站,我們非常期待它的表現。”李勇枝說。
解鎖航天醫學的中醫“絕招”
作為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中醫藥常常被西方國家視為“神秘的東方力量”,在航天醫學領域也不例外。
“以前中心領導在參加國際交流的時候,經常會被國外同行問起,中國在航天醫學領域有沒有什麼中醫‘絕招’?這也讓領導下定決心建立一箇中醫團隊,來探索中醫‘絕招’。”李勇枝說。
應用中醫藥手段保障航天員健康,帶著這一任務,1996年,剛畢業進入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李勇枝就開始了探索。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她和同事們透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歸納分析航天員在太空中出現的症狀和各項生理指標,總結出載人航天不同時相的中醫證候特點、發病機理和演變規律,形成了“中醫病機假說”。根據病機開出相應方藥,再經過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來驗證方藥的有效性,最終形成一整套的保障載人航天的中醫藥防護理論。
“在太空環境下,人體適應反應是個綜合生理學問題,單靶點治療面臨挑戰,而中醫學的整體觀、動態觀,中藥的多成分、多靶點整合效用,對解決航天醫學問題具有獨特優勢。”李勇枝說。
從神舟五號的中藥茶,到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的中藥湯藥干預,再到神舟九號任務之後的“太空養心丸”列裝航天藥箱和神舟十二號的中醫四診儀,在李勇枝團隊的不懈努力下,中醫藥已經彰顯出在保障航天員心肺功能,改善太空運動病、立位耐力不良,在軌評估預警整體功能狀態方面的獨有優勢和作用。
目前,李勇枝團隊已經建立了基於天人合一的航天整體調節理論、基於陰陽自合的航天穩態調控理論、基於防重於治的航天疾病的預防理論、基於心腎為本的提高航天適應力的中醫理論。此外,他們還在探索太極拳、氣息調理等中醫導引在太空中的應用,從身心同治的角度出發,保障航天員的全面身心健康。
“希望形成一套自成體系的‘在軌診、防、治、康’特色醫學健康保障體系,為中國的航天事業貢獻更多中醫力量。”為航天中醫學的學科建設奠定基礎,是李勇枝的夙願,也是她奮鬥的方向。
中醫藥持續為航天員健康護航
李勇枝清晰地記得2005年10月17日的那個清晨。當看到神舟六號返回艙的艙門被開啟,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先後以自主出艙的方式離開了返回艙,神采奕奕地站立在世人面前,她內心激動不已。
“太好了!中醫藥是有效的!”
“神舟六號任務涉及多人多天飛行,改善航天員返回地球后立位耐力不良問題是團隊亟待解決的醫學問題之一。要求執行太空飛行的航天員返回後一定要自主出艙,健康出艙。”李勇枝回憶說。
時間緊、任務重。考慮到神舟六號航天員太空飛行時間,提前服用中藥療效可以覆蓋飛行全程。李勇枝團隊決定採用提前干預的策略,從飛行前90天開始對航天員進行辨證調理,重在強身固本,提高航天員對特殊環境的適應性和耐受力。李勇枝還特意把她的博士生導師——著名中醫學家王綿之請到航天城,一起結合航天特異環境調理航天員身體,確保他們以最佳的狀態出征太空。
隨著太空飛行時間的延長,提前服用中藥將不再能夠實現全程保障,研製出能夠帶上太空的中藥迫在眉睫。
“研製適宜太空應用的中藥新藥,帶上太空!”當時中心的領導下達了任務。
2006年9月,中心正式啟動了中成藥的藥物研發工作。成立了專項團隊,特邀王綿之參加,以益氣滋陰、養心補腎、活血寧神為主要治療思路進行處方,科研團隊經過製備工藝、質量控制標準、藥物穩定性等藥學研究,模擬失重動物的藥效實驗,以及急性毒、長期毒性實驗等,模擬失重人體實驗臨床驗證,全面展開新藥研發。2012年,“太空養心丸”研製成功,被列裝至太空航天藥箱中,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實踐證明,“太空養心丸”能夠幫助航天員調節心血管功能,在太空中有效穩定血壓和心率。最大的特點是能使航天員飛行前後心血管指標變化不大。“在一次國際合作專案中,國外專家發現中國航天員的心率在上天前後沒有明顯變化,一度懷疑是他們的應激能力出了問題。”李勇枝笑著說。
更讓李勇枝驚喜的是,“太空養心丸”不僅能在太空中發揮作用,在地面一樣可以“養心”。很多患者在服用“太空養心丸”後,心臟疾病有了顯著緩解。因此,李勇枝也致力於推動“太空養心丸”技術的進一步轉化,她希望“太空養心丸”能走出航天城,走向大眾服務社會。
“我們發現,中醫藥手段的介入,不僅僅能對抗立位耐力下降、心血管功能失調等問題,對改善航天運動病也有良好的效果。”李勇枝說。
中醫藥在航天醫學領域的獨特優勢已經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
“‘火星-500’試驗的主辦方對我們的中醫診斷技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特邀我們前去做專題講座。歐洲航天員中心的醫學人員專程來華交流體驗,對我們的特色航天醫學保障技術高度認同,並且開始學習中文、學習中醫。”李勇枝說。
綜合中國中醫藥報、@人民日報、影片號“空天逐夢”
來源: 未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