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世間廟宇千千萬,無一例外供奉的都是菩薩神佛,但有一個廟宇,它是和特例,而且被稱為世間第一奇廟,只因裡面供的是人,而且這些人的身份很特殊。
那麼廟裡供著的究竟是什麼人?
答案就是27名解放軍戰士,所以這座廟宇也被稱為“二十七君廟”。
走進這座廟,就會發現處處透露著新時代氣息:人們供奉的供品,不同於以往的普通花果點心,而是一些酒類、飲料。
在供桌上紅酒很常見,那些乳製品也時有出現。
總之,老百姓覺得什麼美食比較好吃,什麼飲料比較好喝,就跑來供給這些解放軍烈士。
最為奇特的是,每天早上都會放響一首首令人熱血澎湃的嘹亮軍歌。
說起來,這些解放軍烈士還與一名小女孩有莫大淵源,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感人的事情。
1949年,解放金門的戰鬥爆發,當時葉飛帶著28軍來到福建平潭準備抗擊敵人,可是當地人口密集,到處都是無辜的百姓。
解放軍是為人民而戰,他們不想在戰鬥時傷及無辜百姓,於是在幾經周旋下來到崇武鎮附近的西沙灣一帶。
沙灘附近地廣人稀,這下大家可以痛痛快快打一場好仗了。
可就在與敵人激烈交戰時,有人發現不遠處跑來一名小姑娘,這位小姑娘被猛烈的炮火給嚇傻了,她呆立在原地一動也不動。
為了保護小姑娘,幾名戰士在掩護下跑來抱起她,準備往安全地帶撤離。沒想到這一下子暴露了大家的位置,於是敵人集中火力往小姑娘站立的方向進攻...
戰役結束後,小姑娘被戰士們抱在懷裡活了下來,但周圍卻有整整24位倒下的戰士。
為了救她,戰士們不顧個人安危,組成密不透風的人牆,萬幸的是小姑娘如願活了下來,可戰士們卻犧牲了。
小姑娘的母親趕來時,看到安然無恙的女兒和那群倒下的戰士時,她悲痛地哭了起來。
這對苦命的母女之前一直在新加坡居住,是東南亞的華人,可當新加坡被日軍侵佔後,為了躲避戰爭,母親帶著小姑娘來到老家福建。
但人算不如天算,千躲萬躲,始終沒能躲過戰亂,要不是這群英勇的解放軍戰士,恐怕女兒早就香消玉殞。
那一天,母親將小姑娘從曾阿興改名為曾恨,發誓要她狠狠記住這群為她而死的英雄,也狠狠記住傷害自己同胞的敵人。
當附近老百姓聽到解放軍犧牲的訊息後,紛紛痛哭流涕趕來為戰士們整理遺容,將他們挖了一個大坑掩埋起來。
人們在烈士們的墓上面建造了一座寺廟,併為他們塑了彩身,上面寫著“廿四君之廟”
曾恨和母親從此每天風雨無阻來廟裡祭拜這些烈士,善良的母親知道,是這些烈士們護了女兒的周全。
後來,當地曾恨和當地百姓將在那場戰役中犧牲的另外三名戰士也“請”了進來,從此“廿四君廟”搖身一變升級為“廿七君廟”。
當地老百姓也在每逢重大節日時,拖兒帶女一起來紀念烈士們的英靈。
與其說它是一座廟,不如說是一個烈士紀念場所。
一晃多年過去,曾恨也早在福建開枝散葉,如今的她已然是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但是她依舊和以前一樣,頻繁來廟裡緬懷,有時候會讓兒子陪同,有時候也會領著小孫兒過來。
“盛世本是英雄定,誰見英雄享太平?”那些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為祖國和平和解放而戰的烈士們,很多都已經犧牲在了戰場,活下來的老兵們,也都垂垂老矣。
讓我們致敬這二十七位烈士,也為那些年裡犧牲過的烈士和光榮的老兵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