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有過一次這樣的野河垂釣經歷——我和釣友侯哥同釣一條河,釣點距離也不太遠,收竿時魚獲的尾數、重量的差別卻很大,他釣獲的大板鯽有12斤之多,且個頭大,我釣獲的卻不足十尾,且個體皆偏小。快收竿時,我將我們的竿子、魚線、配鉛、浮標,釣點、餌料等進行仔細對比分析,發現造成我倆魚獲差異的原因用兩個字即可概括,那就是“細節”。
去年國慶節,我與我們當地比較有知名度的釣友侯大師(當地釣友對他的愛稱)商定在國慶節長假到惠濟河上游柘城縣境內一不知名的惠濟河支流與惠濟河交匯口北岸的一片水域駐釣六日,過足釣癮,放緩一下緊張的生活節奏。
侯大師在機關單位工作,四十五六歲,中等身材,背闊胸腰,又粗又硬的短髮透著堅毅,被太陽曬得黑裡透紅的臉龐總是帶著樸實的微笑,一雙大眼炯炯有神,充滿了當代中年男人的活力。
侯哥有三十多年釣齡,除了釣魚別無其他愛好,有著豐富的水庫、湖泊、河流、坑塘垂釣經驗。
每逢雙休日或節假日,只要單位不加班,他就往河邊跑,無論嚴寒酷暑、風霜雨雪,都擋不住他野外垂釣的腳步,他對漁具的投入勝過給自己買衣服的投入,被我們當地釣魚人戲稱為“一天不釣魚就渾身難受”。
“猴哥釣嘞多,窩子打了十斤多”的釣魚順口溜就是出自於他——這是針對他釣鯽魚而言的,雖然有些誇張,但也是真實的寫照。
國慶假期前夕,我開始整理出釣裝備,並聯系侯哥瞭解施釣水域的水情魚情。
該水域位於一處河流交叉口,是抽沙時留下的沙坑,平均水深8米左右,最深處10多米,而我手頭最長的魚竿只有8米(實際長度7.45米)。
一通忙活下來,時間已過午夜,我給漁具老闆微信留言——早起5點左右,去店裡買一支9米魚竿。
第二天早5點,我準時來到相約的漁具店,侯大師與漁具店老闆還有三五釣友已經相談甚歡了。
剛進店我就直奔魚竿而去,未仔細檢視就買了支漁具店老闆剛進的9米釣竿,又買誘餌、包紅蟲、帶蚯蚓……一切準備妥當後,時間剛剛5點15分。
我倆一車絕塵如飛,來到河北岸釣場時,已有六七個釣友一字排開,其中兩位釣友共釣獲3尾小鯽魚,其餘釣友未有魚獲。
我和侯大師又向東走了300多米,選擇一處有著雜亂無章的灌木叢、茂密雜草的地方作釣點。
伸竿綁線測水深、定點打窩開魚餌……
一套流程操作完,河對岸正在釣魚的釣友提醒我們說,你們多打幾個窩子,輪流釣,我們在這裡釣了兩三天,單個窩子效果不好。我和侯大師道謝後拎竿拿餌又向下遊走了200多米,互相間隔幾十米遠,各自又打了一二個窩子。
時間來到上午11點左右,對岸的幾個釣友每隔三五分鐘就有魚上鉤,我這裡卻無魚咬鉤。
問題是出在哪裡呢?我來回更換五六次釣位,釣餌從腥換到香,又從香換到腥,從紅蟲換成蚯蚓,又從蚯蚓換回紅蟲,用過膠粘米,又換顆粒餌,所帶餌料統統試了個遍,反反覆覆來來回回地換,還是不見魚兒咬鉤。
這時的我已經坐立不安,起身來到侯大師的釣位。
侯大師的兩個窩子時有大板鯽被擒之入護,頻率雖不及對岸釣手,但尚能跟上節奏,到了下午,對岸釣友收竿離開,至下午4點多,侯大師已經釣了七八斤大板鯽了,到我們收竿回家時,他的魚獲總量升至12斤多,而我釣的小鯽魚的尾數,還不及手指頭多。
與侯大師閒談說話間,他的浮標出現一個有力的下頓。
他揚竿刺魚,如中大鯉之感,9米長竿彎如大弓,慢慢溜之,大板鯽翻肚標浮水面待擒,目測有七八兩重。
我再也按捺不住焦躁的情緒,回釣位取來釣具,不顧個人風範,把釣鉤拋到了侯大師的窩子裡。
一眾釣友同釣,魚獲量卻大相徑庭,不要說這是運氣使然,其實關鍵因素在於細節
不拋不當緊,拋後見差別。
雖然我們的釣竿標識的都是9米,但是浮標的位置竟然相差1米多,我的釣組竟然沒到底!
在請教侯大師的過程中,我抽絲剝繭般慢慢找到了差距的原因所在,具體而言是釣組(浮標、魚竿、魚線)、釣點、魚鉤、誘餌的用量、紅蟲裝鉤方法等多種原因造成的,下面我逐一做對比分析。
浮標的長短差。侯大師用的是90釐米的長標,俗稱“流氓標”,我用的是48釐米長的普通浮標。
長度相差42釐米的兩支浮標,在釣線長度相同的情況下,長浮標的釣點要比短浮標的釣點遠一些。在垂釣的時候,這短短的距離差就是造成魚獲差異巨大的原因之一。
魚竿的長度差。侯大師用的是老款碳素竿,他的9米釣竿實際長度是8.91米,我用的是剛買的溪流竿,實際長度為8.6米。
魚竿長度相差了31釐米,釣點就有了31釐米的差距。
魚線的長度差。侯大師的釣竿腰力十足,他所用的魚線與釣竿基本同長,我的釣竿腰力偏軟,所用釣線只有7.8米左右,二者相差50釐米。
造成魚獲量差異的因素多種多樣,釣者應細緻對照釣得好的釣友,發現問題所在,補齊短板
釣組長度不同,決定了釣點遠近不同,釣點水深也不相同。
釣組長,釣點距離岸邊就遠。
遠處距大魚洄游、棲息的水域較近,大個體魚類較多,咬鉤較勤。
因我的釣組夠不到侯大師的釣點,我索性用侯大師的釣組垂釣,前前後後左左右右拋投試釣一番後,我終於瞭解了釣點水底的基本情況。
侯大師所選擇的釣點是一個深淺水交界的地方,釣點左邊比釣點右邊淺了30釐米,距離岸邊的地方與靠近河中心的地方水底落差在10釐米左右。
侯大師的釣點就處在河底凹處的中心點上,這堪稱“黃金釣點”。
誘餌用量的差別。侯大師在我們本地被譽為“餵魚高手”,打窩子所用誘餌的量不是一般的大,此次他在這一個窩子裡就打下800克誘餌。誘餌多,目標就大,路過的魚會越聚越多,獲魚的機會就多了。
紅蟲裝鉤方法的差別。有人會說,掛紅蟲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能有什麼差別呢?
起初我也這樣認為,仔細觀察後,我改變了看法。
侯大師掛紅蟲並不是只掛一條兩條,初掛時一次掛二三條,隨著垂釣時間的延長,紅蟲在水裡侵泡的時間長了,紅蟲只剩下一張透明的紅蟲皮,需要掛上新的紅蟲。
侯大師的做法是,只要不阻擋嘴,就不去掉鉤上殘存的紅蟲皮,它在鉤上更容易引起魚兒注意。
當然,紅蟲皮的數量不能佔比過大,鮮活的紅蟲要佔三分之二,這樣的搭配即省紅蟲,又能增加誘魚效果。
切記,一枚魚鉤上至少要有兩條鮮活紅蟲。
他一般裝5-8只紅蟲,順序也有講究,依次為紅蟲皮、有少量紅蟲液體的紅蟲、有一半紅蟲液體的紅蟲、半鮮活的紅蟲、鮮活的紅蟲。
魚鉤大小的差異。侯大師用的是5號溪流鉤,一隻溪流鉤上裝5至8條紅蟲,整體看就是一團紅蟲,看不到魚鉤,降低了鯽魚覓食咬鉤的警惕性。
而我用的是6號溪流鉤,每隻魚鉤上裝三條紅蟲,鉤尖外露,用鉤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上魚率。
事實證明,野釣選鉤時,宜儘量選用相對小1號的魚鉤,比如在池塘釣四五斤重的大鯉魚一般要用7~9號伊勢尼鉤,野釣同樣體形的鯉魚時,用6~8號的即可。
魚鉤小一號有利於魚吃餌入口,大餌團、小魚鉤有極強的欺騙性。
魚線粗細的差異。侯大師選用的是1號主線,子線是0.6號同品牌魚線,子線長度為30多釐米。
我用的是1.2號的主線,1號子線,子線長度20釐米左右。
魚線粗,吸水性就比細一些的魚線強,靈敏度降低,魚吃鉤時訊號傳遞慢,浮標的資訊並非在第一時間反應出來,會導致釣者錯失最佳的提竿時機。
而細線的切水性優於粗線,更有利於魚兒吞食鉤餌,訊號傳遞快且靈敏。
總而言之,細線較粗線有更多的優越性,在不斷線跑魚的前提下,魚線宜細不宜粗。
所謂“釣無定法”,如果非要我給造成魚獲量差異的因素分個主次的話,我認為釣點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釣組、誘餌、魚線的粗細。作為釣魚人,我們要學會找準魚獲量差異的原因所在,因勢利導,因情而變,只有才能在以後的垂釣過程中不斷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