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君語:
只要有了家的感覺,年的味道就有了。
年尾了,春節要來了。
春節,是專屬於中國人的新年節日,它寓意著成長、團聚,散發著喜慶、希望,是許多人一年到頭最盼望的節日。
每年,隨著春節的臨近,“年味”一詞總是多次被人們提及。鞭炮不能放,春聯少有人貼,人們在微信上轉發各種祝福語言……年味,好像越來越淡了。
即使這樣,人們依然期盼春節到來,回家過年是大多數人固定的過年模式。人們依然期待那些年的瞬間,年的味道。
為什麼年味慢慢變淡了,人們對過年依然有回家的執念?越臨近春節,人們想回家的心就越迫切,不知你,是否有相同的執念,是否已經定下歸期的日程?
年這個概念,最早在周朝出現,象徵穀物的豐收。
到了先秦,象徵豐收的“年”和農民的祭祀慶典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的節日。秦統一六國後,以十月(農曆)為歲首,把新年的日期定在了十月初一,人們慢慢開始有了“過年”這件事。
漢武帝時期,落下閎等天文學家借鑑農業和天文的週期規律,編纂了《太初曆》。皇帝以此把“正月”定在每年的一月份。此後,正月初一為歲首,稱為元旦、元日,各地祭祀、慶祝,有了各種熱鬧的習俗,這天成為一個全民狂歡的重要節日。
可以看到,“年”的形成與中國的農業事業息息相關,形成在農事休閒的時期,形成於農民的祭祀活動。
如今,農業社會逐漸解體,現代社會以工業為主,特別是這幾十年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需求、生活習慣已不再如當年。
小時候,天天穿校服的我們,特別期待過年能買新衣服。媽媽們會提前一個月,帶著小朋友們去各個服裝店,一間間,一件件挑過去,這是一件被認真對待的事情。
現在長大了,脫下了校服,衣著不再單調重複。拿起手機下單,很快就能收到新衣服。當年那些讓人期待的事情,如今輕易便可以完成,得到最即時的快樂。
人們的快樂變得容易,曾經過年才能滿足的願望,成為了生活日常,人們對年的感覺慢慢沒了那麼強烈。
小時候,最先感受到年味,是從街頭巷尾的各種紅色開始的,到處張燈結綵。尋常人家的新年味道,便是在貼上春聯那個瞬間開始的。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貼春聯的傳統。最早的春聯來源於桃符,正月初一那天,人們在桃木板上寫著“神荼”、“鬱壘”,掛在門上,保家門平安。後來慢慢演變成我們今日看到的春聯,成為一種新年習俗。
那時候,每到快過年,爺爺就會到批發市場買大大的紅紙,用刀裁成春聯的長度大小,一張張鋪在大桌子上。
爺爺的字寫得好,總要多寫幾幅送給街坊鄰居們和親戚朋友們。他戴上老花鏡,提著毛筆蘸蘸墨汁,落筆依然遒勁有力,一筆一劃認真寫下,寫滿了各種喜氣洋洋的話。寫好一幅,他就放在旁邊讓我讀一讀,問我,這幅對聯的寓意怎麼樣,好不好。然後,寧靜的冬日裡突然響起一陣陣炮仗聲,掩蓋住我們的談笑聲。
如今,人們說春聯俗氣,也說它貼上去撕下來破壞牆面,於是慢慢有了綢面的、刺繡的、甚至電子屏的用以代替,掛在各家各戶裡。那一聲聲鞭炮聲,煙花聲,在城市裡幾乎聽不到了。
年味是透過種種體驗,種種行為形成的,而許多傳統的年俗,正在慢慢消逝,慢慢被代替。當人們不再親身經歷某些年俗,不再寫春聯、貼春聯,不再看鑼鼓舞獅,年的感覺也越來越淡了。
年,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也是宗族社會的產物。舊時沿襲下來的春節習俗,如團圓飯、守歲、拜年等,都是圍繞著宗族大家形成的。
以前,我們的住宅模式主要是以院落、街區為單位。那時候,我們和爺爺奶奶,伯伯姑姑,一家老小几十口,都住在一個大院裡。每到過年,初一一大早,堂姐就會叫醒還在被窩的弟弟妹妹,“春節鑼鼓隊伍馬上就要演到巷子口了,還不快醒醒!”不一會兒,敲鑼擊鼓的節奏聲越來越近,巷子口開始人山人海。
初一到初七,每天會到不同的親戚家裡吃團圓飯,今天去姑姑家,明天去大伯家。一家子在一起,七嘴八舌說著家長裡短的事,好像總說不完,熙熙攘攘,十分熱鬧。
那時候家很大,幾世同堂,兄弟姐妹有很多。現在,獨生子女讓家變得越來越小。
人們陸續離開院落弄堂,紛紛搬進高樓大廈,關上防盜門,年味就只存在這個小小的居室裡。人們離開了家鄉,分佈在天南地北,聯絡越來越少,感情也漸漸生疏了。
有人說,從民俗學的角度來講,年味是承載著一家老小血緣關係的憑證,是家族宗族關係的重要紐帶。
宗族式社會的漸漸瓦解,大家庭也在慢慢解構。過年的時候,少了人氣、少了人情,熱熱鬧鬧的氛圍也越來越淡了。
年味,是越來越淡了。但人們對過年,依然有著最質樸和最共同的訴求,那就是回家團圓。
候鳥要歸巢,人們要回家。每到年尾,這就會一直成為縈繞在人們心間的念頭。
人們計算著時間搶車票,生怕買不到。到站下車的那一刻,聞聞家鄉熟悉的氣味,見見久違的親人,就好像魚兒回到了水裡,卸下所有的防備和表演。
媽媽置辦的年夜飯擺滿了一大桌子,爸爸從花市搬回來的花把家裡裝扮得亮堂堂,好像只有走進這個家門,才有那種強烈的意識:年,真的要來了。
這幾年,因為疫情的原因,異鄉過年的人更多了。每到這種團聚的節日,人們的情感就會變得更加脆弱,當大家都陸續回家過年時,心裡那些委屈和難過的念頭就會時不時冒出來:“我只是不想一個人孤零零的過節。”
朋友因為職業的關係,今年要原地過年。家裡早早就列好了要寄的食物清單,雞肉會切成一塊塊裝起來,海鮮和冰袋一起封起來,家鄉的特產小吃……到時候,再用最快的快遞寄過來。但她總想著,如果爸媽來了,就好了。
城市空蕩蕩,烏漆漆,但是當家人在旁時,我便知道,這個城市,依然有燈是為我而亮的。我循著那個燈前去時,看到爸爸媽媽忙活的身影,他們一邊把菜放到桌子上,一邊對著風塵僕僕入門的我,說,快洗洗手吃飯了。
這些煙火氣和家人景象,尋常卻也珍貴。那顆在外疲憊得皺巴巴的心,在親情的包圍下,一點點被撫平,一點點重新變得柔軟。
也許,家是一種感覺,我們執著於過年回家,不是為了那個“年”,而是為了那個“家”,我們對過年時的家有渴望:想要團聚,想要溫暖。
今日,許多年輕新興的節日,似乎更能受到大家的喜愛,因為它們更加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狀態,符合現代人的情感需求。
而團圓、相聚,依然是春節最大的意義,也成為如今春節最重要的年味。
或許,年味是淡了,但它會一直在,也永遠不會消失。許多人換了一種過年的方式,但只要產生了家的感覺,年的味道就有了。因為年味的本質,就是團聚的心。這種團聚,一直是人們固定而堅實的情感需求。
想起馮驥才說,年意不在任何其他地方,它原本就在你的心裡,也在所有人的心裡。年意,不過是一種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機。
也希望從今往後,大家能如心中所願,順利去到那個,讓你感到燈火可親,團圓溫暖的家。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