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中,很多老人會抱怨:分明已經退休了,每天都很自由,卻感覺累得不行,總覺得這輩子沒有過好,往後日子過不下去了;操心的兒女的事業,又開始擔心孫輩的學習......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過:“危機不是在外面,危機實際上是在內在的,而我們不願意面對這一點。”
我們總以為,幸福在他處,苦難在自己家,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只是沒有認真審視自己,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想太多”這件事上。
作家汪國真說過:“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後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後才戰勝生活。”
誠然,老人作為家裡的長者,要善於引導家庭方向,改變家庭氛圍。你的樂觀,是家庭裡的一縷陽光。
想要擺脫家庭內耗,就得從自身做起,而不是盲目要求晚輩做什麼,身邊的人要活成什麼樣子。你的命裡有花朵,看什麼都是豔麗的,站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聞到花香。福氣,伴隨著花香,自然湧來。
02
不和兒女較勁,保持距離。
在《醒世恆言》裡,有一個叫過善的老人,生於漢朝末年,家住許昌,有良田千畝,房屋數棟。
兒子過遷,遊手好閒,整日賭錢。過善每次見到兒子賭錢,就拿起棍子打他。兒子娶了媳婦之後,也沒有悔過,仍舊是老樣子。
過善對兒子失望透頂,把兒子趕出去了。過世之前,把所有的家財,留給了女婿。
女婿張孝基是一個知書達理的人,覺得自己是一個“外人”,不應該獨吞財產,於是想辦法把過遷找回來。
張孝基謊稱,家裡的一切都敗光了,父母也在悲痛中過世了。以後的日子,只能靠給人種地來維持。
家道中落的場景,讓過遷悔恨不已。他不得不接受“事實”,踏踏實實種地。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過遷的改變,讓全家人都很意外。
由此可見,不同的教育方式,結局也大不一樣。我們不能像過善一樣,對兒女打罵、責罰,而是要像張孝基一樣,引導兒女去勞作,靠自己的雙手賺錢。
人老了,只要自己還能走得動,最好不要和兒女一起住。家庭小了,生活就安逸了。兒女成為了一家之主,他們自然會想辦法去養活自己。
老人代替兒女去奮鬥,過分干涉兒女的家庭,會讓自己很累,也會產生家庭內耗。都是“家長”,到底聽誰的才好?兒女大了,就不會服管了,也不需要你天天在耳邊責罵。
03
不談及家醜,一笑而過。
漢代才女卓文君在詩裡寫道:“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詩句很美,詩裡的場景,令人羨慕不已。
現實生活中,卓文君和丈夫司馬相如的感情,卻經歷了一波三折,經濟上也吃過不少苦頭。
卓文君本是富家女,但是她委屈了自己,嫁給了窮書生司馬相如。為了生存,他們一起開酒館,一起讀書。
可氣的是,司馬相如成功之後,開始沉迷酒色,愛上了茂陵女子,忘記了糟糠之妻。
卓文君用詩句,喚醒司馬相如的良心。之後,他們成為了令人羨慕的一對“老伴”。
有句話說得好:“華麗的旗袍裡,都有很多蝨子。”
任何一個家庭,都有不好說的醜聞。但是我們要像卓文君一樣,學會包容、及時提醒。哪怕身邊的人變心,也要懂得修復感情,而不是常常老話常談,把裂痕拉大。
包容家醜,這是一個人的格局,也是一個家庭的幸福之源。
04
不和鄰居結怨,心存善意。
有這樣一句話:“鄰里和睦一家親,東家西舍照顧勤;兒女在外難使勁,互相幫助顯真情。”
不管你的家庭有多紅火,都不能忽視了鄰居的作用。畢竟,人老了,兒女在外工作,不能時時刻刻都關照著你,只有鄰居,才是天天見面的人,可以搭把手的人。
小時候,只要我家做了好吃的,母親就會說:“快去,把鄰居家大伯請過來,喝杯酒。”有時候,母親也會送一碗肉湯給鄰居嘗一嘗。
農忙的時候,村裡人會互相幫忙,好不熱鬧。
家庭的福氣,和周邊的環境是分不開的。當你住在豪宅裡,方圓幾里路都看不到笑臉,估計你不會好過。
老人的時間相對自由,力所能及地幫助鄰居,不是分內的事情,但是可以留下一份人情。即便沒有事情可以做,你對別人笑一笑,也會舒服。
05
不計較財富多少,夠用就好。
一家人最難處理的,應該是“財產”問題。
當你很老的時候,兒女都會惦記著你的財產,尤其是你在城裡的房子。
作為父母,你對某個兒女很偏心,難免會導致其他兒女心存不滿。久而久之,兒女會反目成仇。
大家庭不團結,和父母的為人方式,密不可分。
聰明的老人,不會留下大筆的財富,而是在夠用的前提下,和兒女商議之後,把錢財分給大家。
財富方面越透明,家庭矛盾越少。老人做了很多“藏著掖著”的事情,矛盾就會如無名之火,源源不斷地冒出來。
06
作家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裡寫道:“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人老了,福氣從何而來?關鍵是源頭,就在自己的大家庭。
千好萬好,不如家庭和睦;千難萬難,不如家庭破敗。
家人交往,束而不縛,愛而不溺,自會溫馨。
願你,家和萬事興,心安萬事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