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講,接下來要講的人的天性,似與前面講的“自我”相同,有這種感覺是沒有問題的。他說,人人都具有的五個天然的共性,均是“自我”的具體表現;每一個人,其實都是“自我”組成的。
接下來,轉發他整理的人的天性必然中的第二個“必然”。
2、自利。有位老大爺的房外常有成群的小孩吵鬧,已經影響到他和家人的正常休息。幾次交涉無效後,老人想了一個辦法:他主動到屋外邀請孩子們常來活動,並表示要因此獎勵給他們糖吃。孩子當然高興了。可過了一段時間,老大爺的獎勵逐漸稀少,這引起了孩子們的不滿。幾天後,老人徹底停止了糖果獎勵,就在這一天,孩子們決定再也不到這裡來玩了。這位智慧的老人改變人的行為動機的成功,其根本依據是人的求利天性。
人的每種行為都有引發它的需求即動機,也可以說,人們對各種關係的判斷與處理,都是依據自己的利益需要做決定和選擇的。小時候學歷史課,一直有疑問:秦國打下六國,各國為什麼都有人願意去管理好終將會接受管理的臣民?後來才意識到,是利益!當時聽懂了,英國對我國發動鴉片戰爭是因為利益。洋槍洋艦是英國的“利器”,他們為什麼會為我國造槍造艦?現在明白了,仍然是因為利益的驅動。
一位世界知名推銷員曾告訴世人:“我發現最好的接近客戶的方式,是和他們談論他們所喜愛的事。吸引顧客原則是,只說他想要的。”世界上只有一種方法能讓任何人去做任何事,就是讓他去做他想做的事。孫子也說過,“能使人自至者,利之也。”在先賢看來,人的行為都源於自覺的或不自覺的利己的動機。許多進入宗教活動的人,也有其實現和維護自我利益基本動機。可以說,天地間一切學問,宗教、哲學、科學,如果與人的身家性命沒有關聯,就會被拋棄而不能存在。
利者,人情之所欲。恩格斯也發現,人的情慾、物慾和權力慾是歷史發展的槓桿。財富、名聲、權力、尊嚴都是人慾之利。世上什麼東西對人的吸引力最大?利益。人之間的關係哪一種最具影響力?利益關係。人們也注意到“禮多人不怪”,“禮”到渠成。人需利故而禮有力,禮可以是物質、位子、面子、樂子。
自利的天性並不一定會造就自私的人,自利的特性也不一定產生自私的人格,其實那些博愛的行為後面也是因為有某種自我追求的動力。我們不必因人的自利有破壞性而完全抵制、排斥它,相反,我們應感謝和尊重人的自利性,它事實上是社會秩序、進步、和諧的根本動力。
剛才講的這位老人的故事,還讓我明白了孫子講過的一個道理,“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讀書,還讓我的一些認知更加明確: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人得不到肯定則會放棄努力,至少,他會放棄他認為應該肯定而不給予他肯定的人,“不能及時給人必要的讚賞,必將交惡”。無論怎樣都不要以為別人會無償地幫助你!
當然,善處世者,會讓人們現在和以後需要自己,而不是讓人們感激自己的過去。人對你的依賴之心一旦沒有了,禮貌和敬重也會隨之消失。正如蘇秦的感知:“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這些都是人之天性決定的,明智的人,寧願讓別人需要他,而不是別人感激他。要懂得永遠存有餘力,世人對那些窮途末路之人往往不屑一顧。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好友離你而去,你不要埋怨他們,只是因為你自己不能再與他們有共同利益或共同語言,不再被他們需要;更不要傷感和排斥,因為我們應該感謝沿途的朋友給了我們快樂。
大家知道的幾個講制度構建的經典故事,提高分粥滿意度、保證降落傘的質量、降低犯人運送死亡率等創舉,都是承認和尊重人情的經典。一個集體中,出臺政策的人和執行政策的人,其行為選擇的依據在於是否有利可圖。
先賢注意到,為政以不擾民為先,實際是對人的自利之情的尊重。不同的人所需之利有一定差異。“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說明王需要民而民需要食。“民畏其廉,士畏其誠,友畏其情。”此處之“畏”實為人之需。職場高手一再告誡我們:忠誠是老闆最看重的品質,其實質是懂得滿足人的利益所需;當然,不知滿足手下對實惠的需要,是難以率眾的。故而有總結:上唯重忠,下唯重實。
求利者還表現出求易求穩,其中也許有人的惰性之因,但歸根結底是人的自利需求。因此,“臨近性”是發展各種人際關係最重要也是最自然的途徑,就連“兇手”一般也會選擇最輕鬆的方式如以最軟弱的受害者作為他們侵犯的物件。
還有,人們多盼望正義,也是因為實現正義對自己有利,因為避害也是一種求利的心性,避害也為利己,避害也是人之需。這就是為什麼社會管理一則需要用獎賞,二得有必要的刑法。百姓害怕懲罰,官吏恐懼災禍,或許因此而收斂自己的妄行。說服人也無非正反兩種途徑:讓人心向往,讓人心畏懼。蘇洵有感嘆:“然則人豈有勇怯哉?要在以勢驅之耳。”意思是說,人本身難道有勇敢與怯懦的區別嗎?沒有,重要的在於用利害關係來驅使他們。正因為人有趨利避害的天性,知人所需包括所忌的人容易成事。
輕鬆時期會出現集體否定能人,緊急關頭大家願意抬出能人,都是人性的需要;有人還發現,明智的人知道人們稱讚你或者向你請教並不是為了你,他們感興趣的是你可以為他做什麼。人為了維護自我利益,不一定會聽取你真實資訊;如果你們之間存在中間環節,這些環節上的人也可能根本不會轉達你的資訊。非利不動!能夠“動”人的只有他本身的利益,也包括趨利避害和助人為樂的追求。
《孫子》講,軍無義,士不聚;軍無賞,士不往。義,利之源也;義者,人之所宜。考慮別人的需要可以持久正確!只有滿足他人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利益才能較好地實現。理解了這些,我們也必將有“見利思義是處世大道”的同感。無利他人,人難利你。有相當社會經驗的人會告訴子孫,好吃的東西不要一個人獨吞,要適當分給大家一些,否則小夥伴就不跟你一起玩。一個人在別人眼中的價值取決於他的不可替代性,感知和滿足他人需求的意識和能力,往往是最重要的價值,因此要懂得讓自己成為一個別人需要的人,一個不可替代的人。“不主動就會被動。”因為你的價值決定了別人的選擇。你關係到別人,別人才會關注到你。
“人無慾,則我無望。”當然,人沒有慾望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人皆有圖,順人之願,先予後取,是謂智者之智。找出他人的動力,引發他人的渴望,便能掌控世界,否則孤寂一生。可否動人全在於我們能否合其心志。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合適的話題讓你所向披靡。前面我們已經提到,說服一個人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你能讓他獲利。其實,影響別人的唯一方法是跟他談他們想要的東西,找到它,是我們自身作為一個求利者的基本義務。
獲得良好人際關係的唯一秘訣,是找到人的需要並幫助他們得到。善處世者,具有捕捉對方觀點的能力,能從對方的角度,併兼顧自己的立場看待問題。欲達者達人,欲立者立人。當然,在利人時也能利己,這種助人行為才會持久。尊重並滿足對方的要求,他才能成全我們的願望;只有我們懂得滿足別人,他們才會把你交代的事情辦好。承認、善待和成全你,別人需要有他自己的理由。
……
朋友關於判斷所遇之人的必然情感與心意的依據,其第二點就轉述到這裡。希望對你有幫助。“第三點”在我下一個文章裡釋出。
另外,我,也需要你的幫助即關注[祈禱][祈禱][祈禱]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