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常常是古人們用來抒發情感的表達方式之一。
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佳作,這些詩裡面有的是用來寄情於景抒發自己的感情,有的是用類比的手法來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還有的是以敘述的手法講述某些事物。
當然,能夠流傳至今的詩詞,大多都是出自名家、大家之手。
諸如李白、杜甫等大家,流傳至今的名詩佳作自不在少數,但想到他們的才華,世人也只是覺得他們的才華橫溢,並不會如何驚豔,畢竟他們的身份擺在那裡,有經典傳世之作也不足為奇。
可是,與他們不同的是,有一首詩不僅讓如今的人們讚歎不已,更是在作者那個年代讓無數士大夫蒙羞。
一、文人不易
在那個皇權至上的中國古代社會,十分講究出身門第。
因為世襲制的緣故,普通人想要一步登天,奮鬥出個光宗耀祖的地位特別困難,除非有特別的機遇,不然尋常人家的子嗣,只有科舉一途。
因此刻苦讀書,想要透過科舉一鳴驚人的學子不在少數,而在這些學子當中,又以出身寒門的人數居多。
常言道窮文富武,越是出身貧寒人家的文人,就越有苦讀的決心,因為他們深知只有讀書科考,才能改變自己,甚至是家人們的命運。
可是,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大多數文人卻都有自己的驕傲。
在那個綱常倫理十分嚴明的社會當中,他們都謹記著一個宗旨,那就是讀聖賢書的學子,要有高尚的品格,不然枉讀聖賢書。
他們的這一宗旨,也導致他們有著別人難以理解的堅持,很多在常人眼中趨吉避凶的事情,他們常常會棄之不顧,更不會趨炎附勢的貪圖蠅頭小利,他們的尊嚴也不允許別人隨意褻瀆,這種品質又被稱之為“文人傲骨”。
文人雖多,但是一生之中能夠堅守自己“傲骨”的文人卻少之又少。
“千里為官只為財,千金散盡還復來”。
許多人在科舉中榜,為官一方之後,在爭名逐利的官場上,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市儈,為了爭權奪利變得趨炎附勢,而之前他們一直堅持的傲骨也就變成了掛在嘴邊的幌子。
當然,真正有傲骨的文人,哪怕是高中科舉為官一方,也很難在官場上混得如魚得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雖有,不懼強權富貴的人也存在,但這些人在無數文人中猶如鳳毛麟角一般稀少。
相傳在清朝嘉慶年間,就有這樣一位始終堅守自己傲骨的文人。
他雖然貧寒交迫身份低微,但是他臨終前做的一首詩卻流傳千古,當時無數士大夫看過他留下的絕命詩後,都羞愧不已。這件事情的經過又是怎樣的呢?
二、文采非凡的乞丐
嘉慶年間,一位拾糞老人在通州官道旁邊,發下了一個趴在地上的乞丐。
老人好奇之下便走到了乞丐的身邊,他發現乞丐衣衫襤褸,哪怕是在嚴寒之時,仍是衣不蔽體。
雖然他只是一個乞丐,但是老人還是忍不住擔心。
於是,他便打算將乞丐叫醒,可誰知仔細一看才發現,乞丐早已被寒冬凍死,老人只好報官。
經過官府派人檢查,發現這個乞丐的屍身之下壓著一張紙條,紙條上面寫著一首詩。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整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几句,但是字裡行間卻充滿了無比的豪情,尤其最後一句更是體現出了這個乞丐的一身傲骨。
人們很難想象,能夠寫出如此佳作之人,居然會是一個乞丐。
這首詩很快被傳得人盡皆知,不少士大夫看完這首詩,都被這首詩所震撼,在知道這是一個乞丐所作之後,更是羞愧難當。
因為此時的他們早已知曉,雖然沒有這個乞丐的資料,但是僅僅憑藉著這首詩,就能感覺出來這個乞丐不僅是個文人,而且文學造詣應該很深。
只是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他竟然淪落到如此可悲的下場。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已經淪落到沿街乞討的地步,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傲骨,不食嗟來之食,更是借用黃犬,諷刺那些嘲諷他的人。
能夠擁有如此的氣節,讓這些士大夫不得不欽佩,再聯想到他們自己的形式作風,不由得羞愧難當。
三、永嘉詩丐
後來,這首詩被人們廣為熟知,而人們紛紛對於乞丐的身份都產生了好奇,能夠寫出初次詩詞之人,又怎能是一個默默無聞之輩呢?
可是經過官府的調查,唯一能夠確定的資訊,只是這個乞丐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永嘉人,其他的資訊仍然不可知曉。
為了紀念這個乞丐,也是為了讚揚他的傲骨之風,當地的官員特意為他修建了一座陵墓,名為“永嘉乞丐之墓”。
這個乞丐所作的“絕命詩”,也被人們廣為流傳,傳承至今。
趨吉避凶是每個生物的本能,而為了生存下去,人們常常會被逼無奈地做出一些有違本心的事情。
可是要知曉的是,人不可以有傲氣,但是一定要有傲骨,無論何時,都不能放棄心中的那份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