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覺得自己不用減肥通常有幾大“說辭”:
第一點,體重沒增,減什麼肥呢?
如果體重浮動不大,你已經打敗了全國38.8%的中年人,但體重不變,不代表體脂率沒有升高,不代表你的體態沒有變化。
可以不減重,但不代表不需要減肥,肥是什麼?是脂肪。正所謂外行看體重,內行看體脂。
對於中年人來說,也許體重還是一如既往,體型和體態卻悄悄地變了樣,這個過程就像溫水煮青蛙,當你驚覺自己發胖的時候,已經很難減了。
為什麼這麼說?
1)肌肉量
中年以後,肌肉量會下降,肌肉量直接決定人的基礎代謝,肌肉組織是人體葡萄糖最大的消耗者,失去它就意味著體內大量的葡萄糖,沒了地方消耗。約10-15%的肌肉在20-50歲之間流失,處於更年期的女性,肌肉更是以每年1%的速率減少。肌肉少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不僅如此,還會出現摔倒、骨折等現象,導致抵抗力下降,生活質量下降。所以說,人到中年,存肌肉和存錢一樣重要,每天要保證不低於55克的優質蛋白質攝入,減緩肌肉流失。
2)脂肪
中年以後,脂肪細胞脂質週轉能力,尤其是脂質的消耗速度會大幅降低。哪怕你只是照常吃,體重也會增加20%左右。
所以說,體重沒漲的人別嘚瑟,中年人的肉可不是純肉了!都是油膩膩的脂肪!
第二點呢,就是肉多點抗造。前幾天刷到一隻影片說,“中年人胖點好,要是做個手術都得肉來抗。”雖然沒什麼毛病,開個刀,化個療,從180斤暴瘦到100斤的案例不少,但……也就多抗兩三個月吧。反而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中年人BMI超出正常範圍會增加健康風險,比如每長胖10斤,會導致糖尿病風險增加30%、高血壓增加14%、心血管疾病增加8%、癌症增加6%、死亡率增加5%。
不僅如此,瘦子才是更長壽的那一個。來自世界頂尖的研究型大學——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年時期的瘦子比病態肥胖人士多活6年。所以,咱來算算這筆賬,拿低質量兩個月換高質量的六年,值當嗎?
說完壽命,咱來說智力。英國拉夫堡大學的學者發現,肚子越大,腦子越小。一個人身體脂肪累積過多,尤其是肚腩部位的脂肪,可能與大腦萎縮存在關聯。
另一項研究表明,BMI指數高的兩組中年人,腰臀比高的與腰臀比低的相比,大腦灰質體積會少7個立方厘米,大腦灰質多,神經細胞會更活躍,對自我控制,肌肉控制和感覺知覺都更加強一些,同時人的智力也會更高一些。
另外,身材越胖,腦子越老,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中年肥胖者的大腦會比同齡瘦子的老10歲。因為肥胖人士的腦白質比同齡瘦子的人要少,會加速大腦的衰老,腦白質低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痴呆甚至死亡。一般情況下,年齡變老,腦白質才會少,而實驗證明肥胖也會導致腦白質減少,如果你已邁入中年,又是肥肉加身,這種多維度影響,便會加速你出現帕金森症狀。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腦子不太好使的時候,先看看肚子?
胖不僅會讓腦子不好使,連誇你都沒啥詞,只能說富態。
咱可長點心吧,說你富態,這是一個婉辭,約等於油膩。好比年輕時胖,人家說你可愛一樣。
想著肉多抗造的,那是用眼下的健康賭未來;
還想貼秋膘的,那是用脂肪去驗證過時的觀念;
體重管理是一輩子的事,只有用對方法,跟對圈子,才能水到渠成。
比如,同樣是吃,為什麼有些人吃不胖,而有些人就吃成了“多肉”?
因為科學飲食才能更好的進行體重管理,不節食不暴食,“吃”身體所需而不是情緒所需——比如蛋白質、纖維素、鎂、維C和B族等,它們不僅能協助你減肥,還能給大腦和肌肉提供營養。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除了容易發胖、容易生病、容易變老。大快朵頤的背後只是一時的放縱和快感,是選擇肥肉加身、病痛纏身還是瘦得輕盈,身體健康,全憑你的一念之間。
青春雖易逝,但體脂要HOLD得住,體態要保持住。
我們不能更年輕,但我們可以更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