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到一條留言,這是當前比較流行的一種認知。
“普通健康人每週150分鐘維持心率在最大心率的70%有氧運動是世界公認運動標準”,這其中,存在許多疑點。
首先,普通健康人是如何定義的?
有慢性鼻炎的、有點腰腿痠痛的,算不算健康人?每天工作久坐8小時,下班累得夠嗆的,算不算普通人?走路姿勢七歪八扭的,體態不正的,怎麼歸類?
既然你都把運動要求明確量化了,對人也總得有個明確標準。不然,就不科學了。
其次,最大心率=220-年齡,20歲的話,70%是140。而成人正常心率為60~100次/分鐘,理想心率應為55~70次/分鐘。
按照這個標準,基本運動心率就是日常心率的1.5-2倍了。要知道,一般私家車的最高時速是200公里,上了高速最高也就是120,平時基本是40-60。心臟就要衝出70%的潛能嗎?
自然界並不存在一種動物,每週規律地進行150分鐘這種鍛鍊。但動物都比較健康,它們的生命健康風險主要在於意外受傷和被獵殺。人類是不是特殊得,應該做點不同的,才能維持健康呢?
這種鍛鍊方式,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改善或緩解現代生活方式帶來的健康弊端?
既然是公認的標準,該有清晰可見的資料支援,確保對目標人群都有用處。而我已經刨去進行這種運動,所需要的技術要求了。
最後,這個標準是誰來定的?
是進行跑步、游泳等運動的愛好者來定,還是由太極、瑜伽、武術等方面的專家來定。通常來說,高段位的太極、瑜伽和武術練習者,也都可以保持在比較低的心率,同時又很健康。這些人的練習時間,一週可以達到420分鐘以上,天天練,依然不會疲勞、受傷。
既然如此,以部分人的心率標準,就必然不是世界公認的標準。
更何況,許多長命百歲的老人,不做任何運動,每天就是勞動或者不停活動,依然健康。他們也不需要所謂的運動來保持健康。
如果所謂的普通健康人,在做這種運動之前已經很健康了,那就說明他們不需要別的方式去增進健康,只要維持現有的生活狀態就可以了。加入這個新東西,不一定能帶來好處,反而可能打破平衡。如果不是普通健康人,那就明顯更不能做這種事情了。
這一句簡單粗暴的指南,存在著很大的漏洞,完全是以運動為本,不是以人為本。
如果是我來提建議,就會是,每天至少進行1小時(可以分開多個節段,每段1分鐘都行)的活動,包括輕度的運動和勞動(做家務)。目標是放鬆身體,疏通經絡,促進迴圈,慢慢恢復或保持“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的理想狀態。
你不必勉強自己一定達到什麼樣的運動標準,感覺身心舒適,感覺越來越好,才是最重要的。
要維持健康,需要的並不是某種運動,而是生活方式綜合後的結果。心態、作息、飲食、工作方式、日常姿勢、環境因素等等,都有重大影響。
很多人只要早點睡,少刷手機,不要和人攀比,向內求,做點真正有意義的,健康狀況就會大幅改善了。但想只靠運動維持健康,那是痴心妄想而已。
我就建議大家不要久坐,有空常練第八套廣播體操,放鬆筋骨,就很棒了。這樣不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任何負擔。
像我的話,越練就越放鬆了,是在技巧上不斷提高自己的身體能力,而不是平白無故地消耗身體。
這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不是對錯之爭,而是觀念和選擇的不同。而怎麼選,是你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