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週上班,也是剛結束公司的年會,頗有感慨,講了很多,但是總結起來,還是那句話:一往無前,未來可期。
做難事必有所得,一定要做困難的事,幹自己沒有幹過的事,否則要被平淡淹沒,就是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不斷的自我挑戰,沒有挑戰創造挑戰。
張磊說過:“選擇比努力重要,與誰同行比要去的遠方更重要。最本質的價值實際上還是長期主義,你如果看得短,什麼事都很難辦,你稍微一拉長很多事就看明白了。流水不爭先,爭得是滔滔不絕。不是你短期是不是跑到第一,跑到前面,那沒那麼重要,關鍵是你能夠滔滔不絕呀。”
其實這段話,對於亞馬遜運營,很受用,特別是對我自己本人來說。
今年在大環境都不好的情況下,我們依然還能夠穩中求進,利潤率還能破新高,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也是對於過去的一年大家辛勤的付出一個正向的激勵。我們雖然很小,但是我們有一顆要做大做強的心。
上週更新了兩次庫容,庫容都上漲,加上今天庫容大漲,實屬好訊息,趁著現在的45天慢船一公斤10.3塊,狠狠地發上了一大批貨,畢竟有糧才不慌。(美森現在連2月9號的船都沒有倉位了,我感覺過完春節回來,其實年頭會出現不少人貨物積壓的,畢竟還是會有人盲目自信,貨量備多了)。
最近整體流量都很好,產品的小類和大類排名都在上漲,所以貨量是備多了一些,但是還是要根據自己的產品細分類目的流量,產品的銷量來合理備貨,以免發多了而滯銷,需要繳納倉儲費。
這幾天聽到了身邊好幾個老賣家,算了下總賬,也是滯銷了不少產品,一直在繳納倉儲費。有的甚至積壓了一年多,我一直說過做生意,其實就是算術題。很多人都覺得倉庫天天發貨,表面上感覺生意很好,實際上很多都是因為產品滯銷積壓,繳納高昂倉儲費,海外倉倉儲費,超高的退貨率,其實這些都是在吞噬你的利潤。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就該停一停了,要思考下如何去規劃好自己的這盤生意了。如何去更好地提高資金週轉率,庫存週轉率,從而達到真正的精細化運營。
明年整個亞馬遜市場兩極化會更加明顯,所以其實會更難,更加在選品上要多加花費時間,多花費精力,多分析資料。
就像最近的FBA配送費一上漲, 很多人就感覺到非常痛苦了,把原本微利都平攤沒了,直接進入虧損。這個也跟我之前一直說,現在疫情還沒結束,選品更加要傾向於輕小的產品,拋貨的產品不建議新賣家小賣家去做,本身也佔用資金大,且行且珍惜......
而我們的一系列產品在這個FBA配送費上漲之前,售價都上漲了幾美金,所以基本對我們來說,是可以忽略的問題。做亞馬遜,還是得未雨綢繆。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一個亞馬遜3年成才的小理論:第一年是實操,第二年是盈利,第三年是穩定.。
其實在我看來,我覺得應該是:第一年是實操+盈利,第二年是爭取利潤最大化+完善自己的產品後端供應鏈,第三年是垂直深耕延伸拓展產品線,擁有自己的產品的護城河,才能夠越走越遠。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在哪裡?在於是站在1樓,還是10樓,還是100樓看待事物。
有的人終其一生的努力,都是站在一樓的視角看外面,看到的都是細節,是你附近的那些東西,市井吵架、違章停車。
有的人努力向上攀登,站在10樓的視角來看到外面,開始能夠逐漸看到區域性,輪廓、關聯開始浮現。
有的人比你更優秀,還比你更勤奮,更努力,他爬到了100樓看世界,他看到的是全域性,他開始體會自然資源的釋出、城市設計的氣概和俯瞰世界的萬丈豪情。
......
之前寫過的選品文章,在知無不言的專欄上發表,有兩個評論我覺得可以分享一下:
路人甲:非常贊同樓主的觀點。轉化不好的時候不是要想辦法去用什麼廣告形式、出多少bid、搶佔什麼位置、加多少預算,也不是大量站外拉昇,這些都是戰術上的細節。要從產品本身上、你的文案、圖片甚至A+、影片等上去找原因,做出優勢。戰術細節做好了會不會成功,當然會,但是如果戰略方向錯了,可能南轅北轍,細節上要花費多大的精力才能填補,這筆賬要算一下。
路人乙:以我的經驗,listing值什麼權重,完全由圖片、價格、review決定,市面上講的各種運營打法,都改變不了這一點。你的產品不好,就算燒錢打到首頁了,給你流量你也承載不住。你這條listing德不配位,想留在首頁只有無窮無盡的燒錢,沒有任何意義。listing就跟人一樣,有多大能耐吃多大碗的飯。不能靠所謂的技術去強求。不知道大家有同感的沒。
讓我突然想起了很多人,還是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新品上架,各種大折扣優惠券,幾倍建議競價,高預算在衝,一上來就要去搶首頁的廣告位,結果產品不行,壓根就接不住,於是各種花錢,但是產品轉化率,銷量依然不行,於是就各種秒殺,站外,還是不行,於是就超低價清倉了,再不行,就直接棄置了。說到底還是有錢!
亞馬遜以前的野蠻生長已經不再適應整個市場環境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感覺好難,是不是紅利期已經沒了的原因
其實並不是紅利期沒了,而是大家都開始認真的,淘汰了一大波賣家,現在剩下的都是認真做產品,靠產品說話。
產品的低成本高質量,口碑,退貨率,使用者體驗感,才是核心的競爭力。
當你在一樓的時候,你要更願意跑到5樓、8樓、10樓,10樓去看看都能望到些什麼?再回到一樓去執行時,你會更理解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深度,並且不會遺忘細節。
你在幾樓思考?你又在幾樓做事?
站在桅杆的頂上看見的東西,站在甲板上是無論如何都看不到的,這不是視力的好壞和認真不認真的問題,是高度和角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