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大企業已步入深水區,基於消費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亟待深化、創新;文化價值觀被稀釋,這兩個問題比較突出。結合今年出現的一些網際網路企業事件,尤其是今年發生的“阿里女員工自曝遭性侵事件”,談一下筆者一些觀點或提出幾個問題供讀者參考,旨在喚起企業管理者對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責任的思考。
事件本身並不是企業文化,如何對待事件才是
涉嫌職場性騷擾、性侵害肯定是錯事,是犯法的事,但很多人談到這次事件是阿里的企業文化出了問題,這個觀點值得商榷。這類事件可發生在阿里也可能發生在其他任何組織。“事件”本身並不是一個組織的文化,但如何對待、處理發生的“事件”才是一個組織企業文化的表現。所以,在事件發生後,阿里人力部門及公司如何處理,這是阿里文化的體現。就是說,一個企業、一個組織無論文化多麼強大,都不敢保證絕不會發生任何某種事情。只能說一個企業的文化很強大,一旦發生某種事情,它絕不容忍。如果像描述所言,事件發生後阿里人力體系的反應——涉事員工反應和求助之後,沒有及時處理,到最後發酵後才出來說明,以及事情後來的一些反轉,都說明這個組織的文化價值傳遞或者說反饋體系確實存在問題。
為什麼阿里這次企業事件會成為社會熱點?為什麼這次的事件特別受關注?背後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大企業的責任。這個事情發生在另外一個企業身上可能就不會這麼受關注,這裡體現出社會對大企業的期待,大企業在社會上承擔著和其他企業不一樣的社會責任。這跟明星出問題更受大家關注是一樣道理。明星出問題備受關注,也是因明星的社會影響面寬,任何一個不好的事,負面示範效應會被放大。中國大企業需要明白自己的責任與轉型,需要確立更高、更遠的視野和思維:“世界級領導力思維,全球化領導力思維、產業領導力思維、思想領導力思維、使命領導力思維”。怎麼理解呢?如產業領導力,中國領軍企業如果做到像蘋果一樣,不僅是自己具有很強的盈利能力,且能帶動產業鏈各環節的盈利能力,而不是簡單壓榨,那才是真正具備產業領導力的企業。這種轉型,是一個國家大企業肩負的責任,代表了我們的企業和產業競爭力在全球的真正地位。
第二,有社會文化思潮正在轉變的背景因素,社會上正在湧動著一股迴歸對道德的敬畏、對常理的尊重的思潮。過去在快速發展階段,對有些“灰色”事情社會容忍度較高,但現在社會不能容忍了。所以包括網際網路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尊重常理、敬畏道德。
區分企業文化結果與過程
如前所言,事件本身不是企業文化,如何處理才是。但對企業文化的理解現實中還存在另一很大問題——企業文化神秘化——它看上去是一股無形的力量,這導致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誤入歧途。如有人講企業文化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制度解決不了的文化來解決,把企業文化搞得很神,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有幾個問題:
第一,混淆結果與過程。企業文化像空氣一樣,這是一種“形成了強有力文化”的結果。但如何形成強有力的文化才是企業管理應該關注的問題,否則總誤以為有一種神招或神秘的存在,我們找到了,就找到了這種 “神”似的空氣。
第二,撕裂了文化與行動。企業文化像空氣一樣,這種表述把企業文化描述成了一個獨立的存在。觀念與行動一體兩面,觀念透過行動來體現,不是口頭講,也不是貼在牆上。企業戰略決策、經營活動、管理機制、行動風格(組織氛圍)、事件處理等,這些行動背後體現一個組織的文化。一個組織就是在戰略決策、經營活動、管理機制、工作行動、事件處理過程中,不斷調適、強化行動與想要的“導向、原則”的一致性,久而久之形成慣性,企業文化就形成了所謂的“像空氣一樣”的存在,就是強有力的文化。如果沒形成強有力的文化,組織導向和原則就處於一種混亂狀態。因此,企業的文化建設沒有一刻的懈怠,需要“全面落地”與 “持續建設”。“阿里事件”中也看到在事情發酵後,阿里內部迅速展開行動,包括成立調查小組、發起員工督察社群、發起反職場陋習約定等行動,正是在進行文化塑造和價值觀真正落地的工作。但需記住的是,文化建設關鍵是“全面且永遠是逗號”。
企業文化背後反思社會文化問題
從近期社會熱點事件中,更多是看到社會文化問題。從社會文化看,我們可能是處於一個文化混亂期,真正到了一個需要進行重新明確的時期。所謂“混亂” 期,跟兩個因素有關。
第一,我們在近現代似乎沒有真正完成文化“立” 的過程。100多年來都是在大型變革當中過來的,但都似乎只有“破”沒有完成“立”。在不斷地“破”,除政治方面有了明確的“立”,似乎社會文化還沒有完成較為“清晰、完整”的“立”。所以現在看,娛樂至死、唯成功論、“騙子文化”等盛行,使道德底線越來越模糊,網際網路平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第二,人口大遷徙導致遠離“舊”的,但“新” 的需要一個過程。簡單說,這幾十年中國巨大的社會變遷,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大規模遷徙,絕大多數人和原生地分離,這種變化使得人們接觸的文化價值觀不連續、不一致。文化的多元、複雜,使我們處於一個文化較為無序的狀態。在導向、原則出現混亂情況下,更易往自我利益最大化方面變化,本應肩負使命、責任,但更多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當然,發展是分階段的,不能因今天有問題就否定過去。一個階段要幹一個階段的事,現在到了重新確立文化價值導向時期,同時要警惕 “左傾”和民粹。
網際網路企業在“以客戶為中心”上易出問題
怎麼看網際網路企業文化?網際網路企業未來出問題一定會出在以客戶為中心上,因為它們確實走在社會前沿,獲得太多資源和關注,且網際網路行業從業者總體較年輕,在取得成就後易迷失自我、會自傲,甚至守不住企業底線和常理。但企業發展有規律,做大規模後如何打造組織能力,怎麼對客戶尊重,對員工尊重,激發人的活力……這些企業常理和底線都是顛覆不了的。所以根據企業發展邏輯,這一時期會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多事之秋”。
網際網路大企業深層次的問題是發展模式問題。最近都在談網際網路企業的無序擴張,但筆者理解,網際網路社會帶來了使用者易連結,必然會帶來使用者易被攔截。這些網際網路大佬不斷收購、擴張,其實不僅是發展問題而是生存問題。網際網路不是流量焦慮就是擔憂流量被攔截,這種危機,逼著他們要麼去併購、競爭、擠佔別人,這點可以理解。但問題出在哪兒?
第一,是否是正當競爭。如打車,以前是在路邊攔車,現在下載一個App在手機上,透過App打車,使用者習慣完全改變。剛開始時這些網際網路企業透過免費和補貼方式讓司機和乘客去體驗,讓人把乘車習慣改過來。過去大家都沒有移動網際網路認知和習慣時,利用免費和補貼改變習慣,這是正當的。但當全社會都形成移動網際網路認知和習慣後,還用這種方式去競爭,就類似於 “反傾銷”了,這是一種不正當競爭手段。
為什麼幾年前就在講要從消費網際網路轉入產業網際網路?所謂產業網際網路就是有很多線下的活兒要有人去幹且有些產業還不是幹一年兩年就能出成果,甚至十年數十年。但消費網際網路企業利用資本優勢和流量優勢(尤其資本優勢),類似於傾銷的不正當競爭手段攫取流量,如是反過來去深耕、改進產業鏈,提升整個產業鏈效率還算不壞,但利用流量優勢壓榨上游和“算計”顧客,革命性創新企業就變成了革“命”性蛀蟲企業了,這種現象已在發生。
第二,出在新零售模式上或說消費網際網路模式上。網際網路大企業基本上都是做消費網際網路起來的,但發展到現在步入深水區,不著眼於整個產業鏈效率的持續提升是沒有未來的。最近新零售創新風起雲湧,基本上都在“終端創新”如淘寶、京東、拼多多、美團、餓了麼、雲集、興盛優選等,然後提升供應鏈能力。但在非標產品如生鮮和非標服務如健身、房產中介等,除個別企業外(水果的百果園,健身的樂刻,房產中介的貝殼),有多少企業真正去深耕全價值鏈或產業鏈?另一值得稱道的是小米,小米電商是做標品的,小米以流量平臺為引擎深化了產業鏈變革。如插線板,第一個是以使用者為中心,插線板在小米做之前沒有人搞USB插孔,小米做了以後插線板開始有USB插孔;第二個是成本結構,東西做得又好又便宜。小米不僅是一流量平臺,且對標品進行產業鏈重構,提升了整個產業鏈效率。網際網路平臺型企業未來一個重要方向是以使用者流量平臺為引擎的整個產業鏈的整合,形成“消費網際網路+產業網際網路+產業生態”的新網際網路模式。
文/夏驚鳴
本文刊載於《中外企業文化》202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