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入被視為經濟的“晴雨表”,最新公佈的2021年全國財政收入資料好於預期,折射出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
1月25日,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在國新辦釋出會上,介紹了2021年全年全國財政收支情況。去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20萬億元關口,達到20.2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出現一定超收。全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63萬億元,增長0.3%。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與去年初預算報告相比,去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際執行數比預計數高出約4800億元,即財政超收4800億元。而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略低於年初預算數,少支出約3800億元。
許宏才表示,財政超收是在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的基礎上實現的,主要是受經濟穩定恢復,特別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漲幅較高拉動,與經濟執行總體態勢和企業利潤增長是相適應的,也是符合預期的。減稅降費政策紅利有效落實,沒有增加市場主體的負擔。超收收入為保持今年的支出強度、推動財力下沉提供資金支援。
多位財稅專家對第一財經分析,去年財政超收反映了經濟穩步復甦的總體態勢。今年經濟穩字當頭,預計財政收入增長壓力大於去年,收支依然處於緊平衡狀態。而去年的超收可以放在今年支出,有利於保持一定的支出強度,支援今年落實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政策,促進經濟平穩執行,這也體現了跨週期調節。
超收
每年初政府預算報告,會對當年財政收入有個預計數,當最終收入實際執行數超出預計數,即為超收。
近些年受經濟下行、減稅降費等影響,財政收入增長乏力,地方在確定收入預計數時比較謹慎,去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預算數約為19.77萬億元,不過最終實際收入資料好於年初預期,超收約4800億元。財政收入增速也略高於經濟增速。
“財政超收建立在我國疫情防控成果持續鞏固、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的基礎上。”許宏才說。
去年中國經濟增速(按不變價格計算)達到8.1%,完成了全年6%以上的經濟發展預期目標。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施正文告訴第一財經,如果按照現價計算,去年經濟增速更高,財政收入增速跟經濟增速相近。由此可見,財政超收並沒有偏離經濟發展態勢和預算安排,符合預期。超收也折射經濟有序恢復的積極訊號。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對第一財經表示,超收是經濟增長超出預期,再加上價格因素所致。
許宏才認為,財政超收是建立在企業營業收入、利潤增長的基礎上。受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我國企業特別是上游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增幅較高,帶動財政收入增長。
儘管財政超收且收入增速高達近些年罕見的兩位數,但這跟上一年受疫情衝擊基數較低有關。放寬到近幾年來看,實際上去年財政收入增長幅度並不大。
許宏才表示,雖然2021年財政收入實現超收,但與2019年相比,財政收入增長6.4%,兩年平均增長3.1%,增幅低於GDP增長,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持續下降,財政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仍然較大,因此要理性客觀看待財政收入的超收。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告訴第一財經,財政超收衡量的是預算執行與預算的差異,即體現了年初預算較穩健,另一方面反映出實際經濟執行好於預期,主要是經濟恢復性增長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動財政收入上升。
按照預演算法等規定,超收收入只能用於衝減赤字或者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用於彌補以後年度預算資金的不足。
許宏才表示,去年的超收按照預演算法規定全部用於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沒有安排去年的支出。這會給今年的預算安排提供更多的資源和空間,也為保持今年的支出強度、推動財力下沉提供資金支援。
“由於超收納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這部分資金毫無疑問可以在今年使用。”中國財政學會副秘書長馮俏彬告訴第一財經。
短支
與財政超收相反,去年全國財政支出略低於預期。
對此,施正文認為這屬於正常現象。近些年為了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增收節支觀念在不斷強化,地方支出更加慎重,更關注支出效率,支出從嚴。另外政府過緊日子,大幅壓縮一般性支出,騰出資金重點保障民生支出。此外,由於缺好專案及管理從嚴等原因,政府投資性支出增速明顯放緩。
楊志勇也持相同觀點,“這是正常現象。沒有預算不能支出,少數支出可能因為專案執行條件不具備而不能支出,也可見支出更加嚴格。”
許宏才介紹,去年各級政府帶頭過緊日子,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努力降低行政執行成本。比如剔除國防武警、國債發行付息、儲備等支出後,中央部門本級支出同比下降8.2%,而這是在前幾年連續壓減的基礎上實現的,體現了中央帶頭過緊日子的要求。
另外,他表示基層“三保”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比如,去年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均超3萬億元,增速高於總體支出增幅。
羅志恆表示,財政支出增速略低於預算支出,這也與經濟形勢的執行有關,即財政支出強度、節奏要與動態的經濟形勢相關,而不能完全固守年初預算,總體上支援了經濟社會執行穩定,促進了科技創新和就業穩定,這說明支出是總體合理的。
在去年,一些人士認為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進度慢,影響支出進度。但這也恰恰反映了財政政策跨週期調節作用。
許宏才介紹,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強化跨週期調節,根據經濟執行情況把握債券發行力度和節奏,去年總體上前慢後快。一季度經濟恢復態勢較好,適當放緩總體發行節奏,下半年面對新的經濟下行壓力,加快地方債券特別是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地方新增專項債券發行超過全年發行額的七成,第四季度專項債券安排的支出約佔全年支出總額的五成,帶動擴大有效投資,促進經濟執行在合理區間。
許宏才告訴第一財經,為了更好地發揮專項債券拉動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財政部會同相關部門持續強化專項債券的管理。這包括合理確定新增限額,嚴把資金支援方向,強化日常監督管理。財政部將繼續強化專項債券管理,指導地方做好債券發行使用工作,繼續發揮專項債券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的積極作用,推動經濟執行在合理區間。
目前地方加快發債進度,截至1月24日,地方政府新增債券發行規模至少達到3433億元,其中以專項債券為主。機構預計提前下達的1.46萬億元專項債將在今年一季度發行完畢,疊加去年第四季度的1.2萬億元專項債資金,將拉動投資,託底經濟。
今年財政收支緊平衡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今年財政收入形勢並不樂觀。
許宏才表示,2022年財政收入的預算安排,財政部正在認真分析形勢,進行研究和測算。總的來說,要結合經濟的增長,當然還要考慮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要把實施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在預算收入中也要作出安排。財政部在綜合這幾個因素考慮的基礎上,合理安排2022年的預算收入。
馮俏彬表示,今年財政收入形勢將不如去年那麼好。當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加大,這從去年第三、第四季度經濟增速下臺階可以看出。經濟增長放緩,又在去年較高基數下,財政收入增速會放緩。另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勢頭預計在上半年過去,財政超收失去了基礎。
楊志勇也認為,今年財政收入形勢較為嚴峻,因為經濟決定財政,2022年經濟面臨三重壓力,增長可能面對更大的挑戰。
根據中泰證券研究院資料,今年29個省份中有24個省份下調經濟增長目標。
為了給企業紓困,中央已明確2022年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減稅降費規模預計超過1萬億元,這將會導致地方減收、財政增收一定壓力。
目前,國務院已經明確一波減稅降費延續政策,這包括延續年終獎單獨計稅優惠政策等,減稅規模已經超千億元。
許宏才表示,今年落實、落細已經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及緩稅政策,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政策成效。研究出臺新的組合式減稅降費政策,精準聚焦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精準聚焦支援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紓困解難。
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去年底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要求,今年充分考慮減稅降費影響,合理確定財政收入目標,堅決防止收過頭稅。
目前考慮到經濟下行、減稅降費等影響,一些地方已經下調了今年財政收入目標。比如,第一財政大省廣東預計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為5%,這低於去年9.1%增速。
羅志恆預計,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6%左右,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受房地產市場降溫影響將大幅下行,同比增速或在-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