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84年2月,十大將之首粟裕病逝,享年77歲。一代名將為新中國的革命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離去是全國人民的損失。
粟裕逝世後,許多同志前來弔唁,包括他曾經的老戰友。
弔唁粟裕的人群中,原三野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他與粟裕之間是多年的革命同志。
宋時輪弔唁粟裕時,為何感慨地說:粟裕同志三次力保我,非常感激他?
粟裕是一個純粹的軍事家,擅長大兵團作戰,是我軍出色的高階指揮員。
在解放戰爭時期,粟裕指揮了宿北、萊蕪、孟良崮、豫東、淮海等戰役,他以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贏得了上級的信任和下屬們的擁戴。
值得一提的是,粟裕雖然軍事指揮能力出眾,但在軍中的資歷並不是很深,在解放戰爭中,他無法像搭檔陳老總那樣有非常高的威望。
自華中,華東兩大野戰軍合併時,粟裕從陳老總手中接過軍隊的指揮權,一度受到下屬們的質疑,如陳士渠、宋時輪,許世友等人。
相比許世友和陳士榘,粟裕與宋時輪之間的誤會要更深一些。
在解放戰爭時期,宋時輪曾公然頂撞過他的上級粟裕,這件事鬧得比較大,一度傳到了在西半坡的中央領導人的耳朵裡,影響有些惡劣。
粟裕“三保”宋時輪
宋時輪之所以敢公然頂撞粟裕,主要原因是二人之間存在著一些誤會,沒有及時解釋清楚。濟南戰役前夕,粟裕組織三野將領開會,討論如何打濟南的問題。在大會上,宋時輪說自己不會參加這次作戰,而且還擅自離開了大會,要去後方養病。
濟南戰役即將開打,一個高階將領不服從命令,這讓粟裕也很難做。宋時輪在大會上的所作所為被野司上報到中央,主席得知此事後,認為高階將領如此行為,實在是不應該,下令撤了宋時輪的職務。
既然主席都發話要撤了宋時輪的職務,按照一般的情況來說,撤職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中央要撤了宋時輪職務的命令發到華東野戰軍司令部後,粟裕展現出了他作為統帥的廣闊胸襟,三次出面,力保宋時輪,讓他免於被撤職。
有疑問的是,宋時輪為何頂撞粟裕,粟裕又是如何三次力保下屬,二人之間的誤會到底是來自什麼地方,這一切都要從梁山阻擊戰開始說起。
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拉開了我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為了配合劉鄧大軍,華野按照上級的命令,以三個縱隊為右翼兵團,其中就包括宋時輪指揮的第十縱隊,以4個縱隊組成左翼兵團,左翼兩翼兵團統一為外線兵團,主動出擊,緩解劉鄧大軍壓力。
當年7月,宋時輪按照上級命令,西跨津浦路,進入魯西南地區。由於當時連日大雨,部隊行軍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再加上敵人又步步緊逼,形勢較為嚴峻。8月,宋時輪接到上級命令,讓他在梁山一帶地區狙擊敵人第5整編師以及第84整編師。
第五整編師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戰鬥力強悍,指揮官又是狠角色邱清泉,是華野的一個勁敵。宋時輪接到阻敵任務後,環顧四周戰場,發現全是平原地區,無險可守。
地形不利於狙擊敵人,宋時輪做了個大膽的決定,讓部隊揹著黃河列陣,在黃河與東平湖的相交地域,層層阻擊,拖住敵人的進攻。實際上,宋時輪這個做法還是比較好的,能夠利用地形狙擊敵人,化被動為主動。
可第五整編師也很快調整了部署,決定對宋時輪的第十縱隊進行兩面夾擊,把我軍逼到黃河和東平湖的那塊狹小地帶,然後一舉殲滅。敵人步步緊逼,宋時輪為擺脫困境,必須儘快做出決策。
很快,宋時輪做出了“北渡黃河”的作戰計劃,搶在敵人前頭,將部隊集結起來後撤到黃河北岸。可敵人來者不善,十縱在執行撤離計劃的時候,敵第五整編師發起猛攻,部隊撤退時發生了混亂現象。
部隊撤到黃河北岸時,宋時輪清點人數,發現部隊傷亡一千餘人,還有四千人左右的支前民工留在了黃河南岸,損失較大。
十縱損失較大,中央詢問華野機關什麼原因,當時宋時輪還沒回到機關彙報情況,陳老總並不是十分清楚事情原委,給中央發了“十縱自動移至黃河邊,致敵尾追,損失較大”。
主席根據陳老總的回電,也立即再電華野機關:宋縱自動北渡,致受損失,這是一個極大錯誤。陳老總接到主席電報後,找到粟裕,詢問搭檔是否要根據主席的意思,嚴肅處置宋時輪?
粟裕知道一線將領面對複雜的敵情,在緊急時刻自作主張,也是情有可原的,他表示:當時宋縱情況危險,我們還是再瞭解瞭解情況再說吧。不久,宋時輪第十縱隊歸隊,陳老總和粟裕都想保下他,沒有按照主席的意思嚴肅處理宋時輪,僅僅在大會上警告了一下他,這是粟裕第一次保宋時輪。
宋時輪心裡並不接受這個警告,他認為自己北渡黃河的計劃在報給了上級後才行動的。在行動過程中,由於敵人的猛攻,才造成部隊出現混亂局面,這個損失不應該由他一人承擔。
在那樣的背景下,宋時輪對粟裕等機關不滿,認為他們沒有搞清楚情況,導致自己被中央和野司批評和警告。由於這個誤會沒有解開,也為宋時輪在濟南戰役開打前的那個會議上頂撞粟裕埋下了伏筆。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年10月,陳粟二人透過多方瞭解,弄清事情原委後,報告了中央,內容是:“此次北渡的責任問題,因為事情緊迫,且按照渠唐的指示進行。”粟裕電報中,這句話意思很明確了,宋時輪是按照陳士渠等人的指示北渡黃河的,將事情原委告知了中央。
1948年,全國解放形勢一片大好,華東野戰軍取得了豫東戰役勝利後,佔據了主動權。當年,中央決定集中華東野戰軍全部力量,發起濟南戰役。濟南戰役意義重大,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濟南戰役打響前,粟裕召集野戰軍的各路將領,召開了一場大會。大會時,宋時輪帶著在梁山阻擊戰時的情緒,來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上,粟裕提出了讓三、十縱隊以及魯中南縱隊,組成西進兵團,宋時輪所指揮的第十縱隊毫無疑問是主力。
可宋時輪並不知道粟裕已經幫他解釋了關於梁山阻擊戰北渡黃河的事情,帶著情緒在作戰會議上說:“第十縱隊在之前的作戰中損失嚴重,槍支彈藥的補充是個大問題,沒有一點補充沒法打”。
此話一出,作戰室的各位將領有點吃驚,所謂是“損失慘重”,指的就是1947年十縱隊北渡黃河的事情。宋時輪想借此機會旁敲側擊一下粟裕,要他向自己道個歉,解釋一下當時的事情。
大會上,粟裕沒有聽懂宋時輪講這句話的深意,便向他解釋了自己這麼安排的原因。粟裕態度誠懇,他想說服宋時輪參戰。見粟裕沒有一句道歉,宋時輪一句話也沒說,直接離開了大會。
回到自己房間後,宋時輪向前委寫了報告,聲稱自己要去東北養病。華野機關的高階幹部一看宋時輪這麼做,真的是非常吃驚,將此事上報給了中央,客觀地反映了在大會上發生的情況。
中央得知宋時輪的行為後,非常生氣,主席對身邊的同志們說:太不像話了,大戰前夕,宋時輪自己不幹了,這開了什麼國際玩笑。濟南戰役即將開打,主席為了嚴肅軍紀,打算嚴肅處理宋時輪的行為,他指示中央軍委回電:宋的行為極其不當,理應撤職。
早在宋時輪說自己“不幹了”後,陳老總和粟裕二人輪番找他談話。經過多次交談,粟裕與宋時輪之間的矛盾終於化解了。得知犯了錯的宋時輪向陳老總表態,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希望他能替自己向粟裕道歉。
誤會解開了,陳老總給中央發了一封關於宋時輪的電報,內容是:結果如何最後再報。
可發出去沒多久,華野機關就收到了中央軍委的回電:應允撤職!陳老總收到電報後,找粟裕商量如何處理此事?
粟裕表態:宋時輪是難得的將才,濟南戰役少不了他指揮,在“北渡黃河”中,也的確受了委屈,我們應當向中央發一份建議電報。對於粟裕的建議,陳老總表示同意,眼下大戰在即,將帥齊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粟裕聯合司令部的許多同志,聯名向中央發報:建議宋時輪仍保留原職,如必要撤職,等戰役結束後再調動可否。粟裕頂住壓力,第二次力保宋時輪,避免了手下大將被撤職。
濟南戰役中,宋時輪表現得很出色,很好地完成了上級交給他的任務。戰役結束後,宋時輪自知犯了錯,主動發報給中央,請求給予自己嚴重處罰。粟裕等華東將領得知後,一邊寬慰宋時輪說此事已經過去了,一邊又聯名向中央致電:
宋在濟寧會議中的確錯誤很大,但濟南戰役中積極努力,功勞不小,我們主張可不必給予處分,保留宋10縱的原職。
主席一連收到兩份電報,與身邊的同志們商議後,決定尊重粟裕等人的建議,保留宋時輪十縱隊的原職,功過相抵,不予處分。
這是粟裕第三次力保宋時輪了。
結語
平心而論,宋時輪在梁山阻擊戰中的確受到了一點委屈,10縱隊造成的損失不應該由他一人承擔,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敵人突然猛攻,讓他猝不及防。可宋時輪作為高階將領,不應該帶著情緒反對上級的作戰命令,唱反調,這不符合一個軍人的職責。
宋將軍能夠知錯就改,主動請求處分,這樣的態度還是值得肯定的。論打仗,宋時輪的第十縱隊擅長阻擊,是華野的主力,為解放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粟裕三保宋時輪,我們可以看出粟裕為人高尚,待人謙和。作為上級,粟裕被下屬挑戰自己的權威,事後能夠設身處地為下屬著想,這沒有寬廣的胸襟是辦不到的。
粟裕與宋時輪是多年的革命戰友,二人分工不同,雖然偶有誤會,但革命的那份情誼還在。1984年,粟裕病逝,宋時輪說出“粟裕同志三次力保我,非常感激他”這句話也就不難理解了。
注:陳老總當時在中原局,粟裕,宋時輪與他的談話以電報(電話)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