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數十萬日本平民瞬間灰飛煙滅,數千棟房屋彈指間就被夷為平地。在毀天滅地的威力面前,日本最終放棄了本土抵抗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迎來了終結。此後,許多人都樂觀地認為,原子彈的出現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維繫住世界的和平,人類再也不會出現兩次世界大戰那種級別的殘酷戰爭了。
從事實層面講,這種說法是站得住腳的,假使真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話,那必定會是一場全面的核戰爭。而一旦這場戰爭爆發,人類文明將會被徹底毀滅。1949年,物理泰斗愛因斯坦在記者會上就曾斷言,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力遠超兩次世界大戰,以至於戰後的人類將退回到石器時代。當被記者追問第三次世界大戰使用何種武器時,愛因斯坦回答說: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將使用什麼武器進行,但第四次世界大戰將使用棍棒和石頭進行”。
退回到石器時代是什麼概念?
公元前一萬年屬於石器時代末期,當時的全球人口估計只有200萬,而如果再往前推到石器時代初期,全球人口總數可能只有十多萬,甚至更低。如果按照愛因斯坦的說法,核彈之下人類的存活率將會低於千分之一,乃至萬分之一。因此,核戰爭是非常恐怖的,我們每個人都將無處可躲,無處可逃,縱使你擁有那萬分之一的幸運,等待著你的也不過是一個一片死寂,滿目瘡痍的星球。試問,如此沉重的代價,哪個國家或個人願意去冒險觸碰呢?
然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即使第三次世界大戰有如此可怕的破壞力,但美蘇冷戰的鐵幕早已落下,兩個超級大國整日都想著如何毀滅掉對方。儘管雙方都懾於被核武器毀滅的壓力,但在美蘇爭霸的近半個世紀時間裡,雙方之間發生了無數次衝突或代理人戰爭。根據一、二次世界大戰總結出來的經驗,人們習慣將其中的四次事件列為“使人類無限接近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大事件。
朝鮮戰爭:1950 年 6 月 25 日 - 1953 年 7 月 27 日
1950年在東亞地區爆發的朝鮮戰爭被譽為是二戰後第一次將人類推向第三次世界大戰邊緣的大事件。
1950年6月25日拂曉,朝鮮戰爭全面爆發。戰爭之初,朝鮮一方勢如破竹,兩天就攻陷了漢城,到八月中旬時,朝鮮已經佔領了整個半島90%以上的土地和人口。美國很清楚,朝鮮的 背後是蘇聯人在支援,一旦韓國全面淪陷,蘇聯的勢力將會直接威脅日本,對於其在北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極為不利,所以糾結了17國聯軍強行登陸,幫助韓國進行反攻。在戰爭的高潮時期,美韓及其“盟友”多達23個國家之多。
而在朝鮮一方,面對如此壓倒性的實力,軍隊系統迅速崩潰,早先佔領的土地盡數丟失,就連本土也幾乎不保。就在美韓聯軍即將兵臨鴨綠江畔時,中國考慮到自身安全等問題,宣佈加入戰鬥,蘇聯也秘密投入其中。突出起來的神秘對手讓聯合國軍措手不及,本來非常順利的戰鬥也開始節節敗退,不可一世的聯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怒火中燒,甚至動了使用原子彈的念頭。
有資料顯示,1951年中國參戰後的幾個月中,沖繩基地的美軍確實已經準備好的原子彈,美國空軍甚至還專門用B-29轟炸機攜帶假核彈和常規炸彈進行了從沖繩到朝鮮戰場的飛行試驗。在戰爭白熱化時期,老人家曾在一次會議上發出警告大家要為打第三次世界大戰做好準備。對於當時的緊張狀況,CBS戰地記者比爾唐斯在1951年這樣寫道:
“在我看來,朝鮮戰爭將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端 。在仁川的輝煌登陸以及美國武裝部隊與聯合國盟國的合作努力,使我們在朝鮮取得了勝利。但這只是目前席捲遠東和整個世界的重大國際鬥爭中的第一場戰鬥。”
由此看來,朝鮮戰爭可能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說法並非危言聳聽,這個說法很大程度上來講,應該是當時大部分人的共識。不過幸運的是,朝鮮戰爭並未朝著人們擔心的方向發展,交戰雙方在權衡利弊之後,大多選擇了剋制,並於1953年7月27日簽署了停戰協定。至此。朝鮮戰爭基本宣告結束。
柏林危機:1961 年 6 月 4 日至 11 月 9 日
美蘇坦克對峙
柏林危機一共有三次,分別發生在1948年、1958年和1961年,其中以1961年的這一次最為驚心動魄,是美蘇兩國絕對在二戰後第一次爆發正面衝突。
當時,柏林按協定是由蘇美英法四國分佔,蘇聯佔據東柏林,西柏林則是由美英法分佔。可是,鑑於整個柏林都在蘇聯控制的東德境內,赫魯曉夫無法容忍西方軍隊駐紮在自己的後院,所以他一直主張要把柏林建成一個“非軍事化”的區域,絞盡腦汁想把西方的軍隊趕出柏林。但這一主張卻一直受到西德和法國的反對,先後兩次行動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1961年6月4日,柏林地區緊張局勢再度升級,赫魯曉夫向美英法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們 撤出所有柏林的武裝部隊。但是和往常一樣,這一要求再次遭到了西方的斷然拒絕。地區局勢一旦緊張,勢必會造成人民群眾的恐慌,緊隨其後的是,大批的東柏林技術人才大量“越境”到西柏林,然後透過西柏林到達西德國。
隨著逃跑的人數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蘇聯沒轍,只得下令修建柏林牆。幾乎是一夜之間,一道高大的圍牆就佇立在東西柏林之間。
最初,柏林牆只是一個普通的圍牆,想要翻越還是很容易的,不少人透過攀爬,或者從高處跳落,還是可以翻過去的。時間久了,局勢又變得不可控了,於是蘇聯稍作修改,將柏林牆建成了兩道,中間有一道100米的緩衝區,只留下幾個缺口設定檢查站,作為蘇聯和西方的官員政要交流的通道。
柏林牆
然而,1961年10月的一天,一名美國官員回西柏林時遭到阻攔,美方指揮官沃森認為無故阻止美國公職人員是對美國的一種挑釁,非常憤怒,於是叫來了部隊和蘇方進行交涉,同時還在旁邊街口調集了坦克,表達自己的不滿,許多美軍士兵甚至主張用坦克推倒柏林牆。看到美軍的坦克,蘇聯人頓時也惱了,索洛維耶夫上校立即警告說:
按照規定我應該設法避免此類行為的發生,但你們這樣的動作可以引起我們這邊的相應動作,因為我們也有坦克!
緊接著,33輛蘇軍坦克開往勃蘭登堡門。雙方劍拔弩張,誰也不虛誰半分,荷槍實彈,在不到一百米的近距離,從27日17點一直對峙到28日11點。在此期間,北約,乃至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SAC)的警戒級別都被提高了,氣氛極度緊張。有人曾這樣開玩笑道:假如當時雙方軍隊中的某一箇中士扣動了扳機或按下發射鍵,很有可能會引發一場核戰爭。確實,開弓沒有回頭箭,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炮火一旦打響,不決出個勝負的話,雙方似乎都沒有臺階可下。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肯尼迪和赫魯曉夫的緊急交涉中,雙方都做出了讓步,矛盾得以化解,美蘇坦克各退一步,避免了一次戰爭的爆發。
古巴導彈危機:1962 年 10 月 15 日至 29 日
長期以來,古巴導彈危機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接近核戰的大事件。這次危機在1962年10月27日到達頂峰,因為在這短短的一天時間裡就發生了三件大事:
- 美國倫道夫號航空母艦和驅逐艦在古巴附近海域發現了蘇聯的B-59潛艇,然後美軍釋放了深水炸彈,試圖逼迫蘇聯潛艇上浮,同時還用魚雷將該潛艇鎖定。要知道,當時蘇聯的軍事實力是不虛美國的,而且這艘B-59潛艇上裝有核彈頭魚雷,美軍施放深水炸彈時,潛艇內的蘇軍不明所以,他們已經跟蘇聯失去聯絡好幾天了,參考當時美蘇之間的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許多人認為美蘇之間可能已經爆發了戰爭,不然的話美軍不可能朝蘇聯潛艇發動攻擊。 因此,大部分人都主張向美軍反擊。就在這一關鍵時刻,阿爾希波夫拒絕發動攻擊。他是保管發射核魚雷發射鑰匙的三個指揮官之一,由於他的決定,蘇聯潛艇沒能成功發射核魚雷, 從而避免了核戰爭的爆發。阿爾希波夫因此被稱為拯救過世界的男人。
- 魯道夫·安德森駕駛U-2偵察機第六次在古巴領空偵察導彈發射基地時被地對空導彈擊落。
- 一架U-2偵察機在西伯利亞上空偵察時,被蘇聯空軍攔截,美國偵察機突然在自己的領空出現,讓蘇聯認為美軍即將對蘇聯發動進攻,這架飛機只是他們的先鋒。
美國戰機跟隨裝載有蘇式戰機的蘇聯貨船
上述三件事,發生在任何兩個國家之間,都有可能引爆戰爭,更何況三件事幾乎同時發生著。因此,古巴導彈危機被許多人認為是人類最接近全面核戰爭的一次大事件。
不過幸運的是,當時的華盛頓已經擁有可以直通莫斯科的電話線,危機期間,儘管前線形勢劍拔弩張,但在背後,雙方的元首一直在進行溝通。最終,美蘇各退一步。蘇聯艦艇撤退,並銷燬、運走在古巴的核設施和軍隊,美國撤銷佈設在義大利、土耳其的導彈裝置。
中蘇邊界衝突:1969年3月2日-9月11日
珍寶島
在上世紀60年代末,中蘇之間的間隙越來越大,終於抵達了最嚴重的時期。自1969年3月起,兩國之間進行了長達七個月不宣而戰的邊界軍事戰爭,其中的珍寶島事件(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期間,中國和蘇聯之間幾乎已經進入到實質性的戰爭狀態。
珍寶島是一個位於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國方一側的小型島嶼,面積只有0.74平方公里,在枯水期或者洪水期,珍寶島的中方側有時還會和陸地連線。在古代,這裡是女真和東北人民生產漁獵的重要場所,滿語為 “古斯庫瓦郎” ,意為 “軍隊營盤” 。不管是從歷史角度來說,還是按照劃江為界的說法,珍寶島是歸屬中方的,中國軍隊長期以來一直按例在此執行著邊界巡邏任務。
然而,自1964年蘇聯向中國北境增兵施壓後,蘇聯士兵多次在邊境實施挑釁,製造衝突。在1968年12月27日,1969年1月4日、6日、23日多次出動軍隊和輛裝甲車侵入珍寶島,對島上駐防的中國士兵進行毆打,最多的一次就打傷中國士兵29人,還抓走兩名中國漁民。試圖用這種方式讓中國放棄珍寶島。然而,蘇聯的這種多次蓄意製造衝突的行為最終激怒了中國。
1969年3月2日,當中國軍隊照例進行巡邏時,蘇軍再次出動70餘人,氣勢洶洶地直奔珍寶島,悍然開槍打死了六名中國士兵。隨後,中國軍隊迅速展開戰鬥佇列,與蘇軍交火。至此,美蘇兩國不宣而戰,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
珍寶島戰役從3月2日持續到3月17日,如果加上爭奪爭奪蘇軍T-62坦克的作戰行動的話,前後一共持續了30天,蘇軍傷亡230餘人,中國方面傷亡71人,結果卻是珍寶島依然在中國手中。為此,蘇聯高層怒不可遏,中蘇關係跌至冰點,兩國陸續在邊境附近增兵百萬,蘇聯甚至揚言要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核打擊。而作為回應,中國方便積極開展對應政策,深挖洞,廣積糧,為長期應對可能爆發的核戰爭做準備。
面對中國對待核威脅的不屑態度,蘇聯方面開始斟酌核打擊是否能夠徹底擊敗像中國這樣體量的國家,以及他們能不能應對開展之後中國對西伯利亞乃至遠東的全面進攻,他們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中國的強硬,再加上當時美國的介入,蘇聯權衡之下,放棄了對中國進行核打擊的行動,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中蘇開戰“將不可避免地意味著世界大戰”。
儘管二戰結束之後,同盟國贏得了全面勝利,並且美蘇先後都擁有了原子彈,雙方都具有毀滅對方的能力,輕易不敢發動戰爭。但是在後續兩大集團分庭抗禮的時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極有可能因為一次代理人戰爭而被迫發起第三次世界大戰。
在上述的四次大事件,在現在看來,基本都是一些簡單的區域性衝突,但事實上這每一個事件的背後都隱藏著美蘇兩大政治集團的爭鋒相對,每一次衝突當中都蘊含著無限的危機。就拿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來說,在當年12月份有一個美國的民意調查,當時有超過一半的美國人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開始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誰又會知道一次全球規模的超級大戰正在醞釀當中呢?
曾幾何時,第一次世界大戰被認為是“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因為此次戰爭的代價過於沉重,於是乎人們相信再也不可能再出現比這次戰爭規模更大的全球性衝突了。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人們普遍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稱為“大戰”。然而,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徹底推翻了人們對“世界大戰”的認知,將全球性戰爭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
1945以後,年冷戰的到來和核武器技術的流行,讓讓人們理所應當地認可了第三次世界大戰出現的合理性。不過,從冷戰和前兩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來看,不論是兩極爭霸,亦或是一超多強,都很難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只有在多強並立的情況下,世界性的大戰才有可能出現,目前的世界格局短期內還不具備出現世界大戰的格局。
也許是因為考慮到人類同類之間戰爭太過於殘酷,有樂觀的科學家推測,未來在核武器的制約之下,人類因為懼怕“被毀滅”,不會再爆發世界大戰。不過這並不代表人類永遠不會經歷第三次世界大戰,人類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很有可能是人類對戰智慧機器人,抑或人類對戰星外文明。從這方面來說,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是全人類聯合作戰,這個場景想來要比人類之間相互殘殺要好很多。最後,願世界和平永駐,人類之間再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