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從獨立建國以來的245年間已經歷過獨立戰爭、謝司起義、美墨戰爭、第二次美英戰爭、南北戰爭、美西戰爭、美菲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格瑞那達戰爭、巴拿馬戰爭、海灣戰爭、索馬利亞內戰、波斯尼亞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內戰以及敘利亞戰爭等200餘場戰爭。
美國建國至今的245年間只有18年是沒打仗的。縱觀美國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總結為:要麼就是在幹仗,要麼在幹仗的路上。美國之所以頻頻發動戰爭首先是由於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使其底氣十足。美國現役官兵人數約為138萬、各類後備役部隊80.8萬人:陸軍50萬人,海軍和空軍各35萬人,海軍陸戰隊18萬人(另有文職僱員約70萬人)。除了聯邦政府的正規軍之外美國各州還有國民警衛隊這樣的準軍事部隊。
美國擁有全球無可比肩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和僅次於俄羅斯的龐大核武庫。美國是目前全球航母數量最多、排水量和體積最大、艦載機搭載數量最多、作戰效率最強大且全部使用核動力航母的國家。目前美國本土擁有軍事基地871個:其中陸軍基地245個、海軍基地242個、空軍基地384個。同時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分佈有374個海外軍事基地和30萬海外駐軍。
這些海外軍事基地加上美國的戰略運輸機和戰略轟炸機、兩棲攻擊艦與航母等可以讓美國的軍力在第一時間投送到全球任何一個地方。從2010年5月起美軍建立網路司令部統一協調保障美軍網路安全、開展網路戰等與電腦網路有關的軍事行動。這使美國得以率先在資訊化時代掌握電子資訊戰的核心優勢。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經濟總量和全世界前二十位的人均國民收入,擁有全球最多的跨國公司。
美國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農業生產:2009年美國共有農場220萬個,耕地面積9.2億英畝。2010年美國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6.5%。美國目前的石油儲備已經達到了139天(僅次於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美元霸權和美國巨大的黃金儲備量也為美國支撐對外戰爭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2018年美國的軍費總額為6220億美元,2019年美國的軍費總額增至7320億美元,到了2020年又進一步增至7780億美元。
美國作為全球軍費開支最大的國家比軍費排名前十的國家中其餘九國加起來還多。3.3億人口的美國約有1億5500萬青壯勞動力,擁有393艘商船和24個大型港口,公路總里程1058.95萬公里,鐵路總里程36.66萬英里,還有13500個機場和航空港。然而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美國就一定會頻繁發動戰爭嗎?我們可以看到冷戰時期的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活生生被軍備競賽給拖垮了。
難道美國人不明白“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嗎?事實上戰爭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一場豪賭。美國之所以敢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戰爭豪賭在於美國走的是一條軍工企業推動戰爭的道路: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儘管每場戰爭都使美國耗資巨大,然而另一方面也使美國的軍工企業得以大發戰爭橫財。美國作為一個高度市場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軍火武器的生產方面也是外包給私營企業的。
目前全球軍工集團百強名單裡有50家美國企業上榜,前十名的位置則被美國佔據了7家: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雷神、諾思羅普·格魯曼和通用動力並稱為美國軍工集團中的“五大金剛”。IBM公司則兼營軍工和民用產業。這些大型軍工集團掌控著美國的國防安全和國家經濟命脈,同時他們的勢力也滲透到美國的國會和政府,同白宮和五角大樓形成了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
當年的小布什政府就是一個有軍工集團背景的保守色彩濃厚的執政班子。小布什政府發動阿富汗戰爭的目的之一就是為當初支援自己競選的軍工集團金主們提供發戰爭財的機會。不過軍工集團儘管是影響美國政治、經濟、軍事格局的一股舉足輕重的勢力,但也並沒發展到可以一手掌控整個美國的地步,美國政府也必須兼顧國內其他利益群體的訴求,絕不可能單純為滿足軍工集團的利益而發動戰爭。
那麼除了賣軍火之外美國還能從戰爭中獲得哪些利益呢?1944年7月1日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佈雷頓森林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正是這次會議確定了二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在這一體系下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世界上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作為國際交易的結算貨幣。由此奠定了美元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霸權地位,也奠定了美國在國際貿易金融領域的壟斷地位。
上世紀70年代隨著石油危機的爆發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被當時的尼克松政府宣佈結束,隨即美國又適時建立美元石油交易體系作為替代。美國以其特殊的經濟金融地位維持著石油美元環流,從而使美國長期呈現消費膨脹外貿逆差和大量吸收外資並存的局面。美國經濟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格局中不斷增長的。自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美聯儲透過週期性調整利率收割世界的財富。
適當的製造地區緊張則是對這一措施的配套。透過週期性製造地區局勢緊張從而使全球資金為了避險更傾向於進入美國市場。美國透過明火執仗的方式打擊過伊拉克、南聯盟、利比亞、敘利亞等國,透過封鎖制裁的方式打壓古巴、朝鮮、伊朗等國。無論透過哪種模式都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每次衝突危機發生之後國際資本就會形成一種不安全感。
透過把其他國家搞亂就更加襯托出美國市場的安全穩定。這樣就能吸引到更多的國際資本進入美國市場,從而更加方便了美國收割全世界的羊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的國家發展戰略大致是這樣的: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維持自己對世界貿易航線的控制,同時利用自己的美元霸權對發展中國家薅羊毛。因此美國必須在世界貿易航線的關鍵節點保持自己的軍事存在。
這些關鍵節點包括巴拿馬運河、琉球群島、南海、波斯灣、波羅的海、黑海等等。如果處於這些關鍵節點的國家是一個大國,那麼美國就不會直接訴諸武力,而是更多采取封鎖遏制的政策;可如果處於這些關鍵節點的國家是一個小國、窮國、弱國,那麼美國就會直接出兵進行顛覆活動,然後在當地扶植一個親美政權。美國作為超級大國最忌憚的就是其他國家會對自己的霸權構成挑戰。
任何國家無論親美還是反美只要實力強大到一定程度就勢必會被美國視為威脅。美國這種心態正如封建王朝的帝王看待大臣一樣:你有沒有造反的心思不重要,但只要你有造反的實力就是威脅。兩伊戰爭時期的伊拉克可是美國的盟友,然而當伊拉克吞併科威特以後美國立刻組織多國部隊把伊拉克揍了一頓。美國發動海灣戰爭打的是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的名義,不過美國真正的動機其實為了自己的利益。
如果放縱伊拉克在中東地區獨霸一方,那麼勢必會威脅到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利益。畢竟美國即使再強有時也不見得能壓得過地頭蛇。一旦伊拉克在盛產石油的中東成為一方小霸就相當於無形中對石油美元霸權構成了一種潛在的挑戰。不管伊拉克有沒有顛覆石油美元霸權這樣的心思,但美國絕不會允許伊拉克擁有這樣的實力。因此美國就透過戰爭打垮了伊拉克這個潛在的競爭對手。
當然美國在決定打擊的目標時是仔細衡量過對方的實力的。儘管美國是當今世界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然而其實我們只要仔細看看二戰以來美國所發動的對外戰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針對中小國家。像這樣的戰爭實際上在未開戰之前結果已規劃好了。如果碰上像俄羅斯這樣的強硬對手美國就不會採取戰爭手段了,而更多會採取經濟制裁、外交封鎖等手段加以遏制。
縱觀二戰以來美國所發動的歷次對外戰爭除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外幾乎無一例外都是以美國取勝告終。即使是輸掉了戰爭對美國國內由軍工企業、政府、軍方以及華爾街和美聯儲組成的利益集團而言也並不會帶來實質性影響。反正犧牲在前線的都是普通民眾的孩子,而戰爭紅利則進了既得利益集團的腰包。由政府、軍方、資本財團組成的美國統治階層自然有不斷髮動戰爭的源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