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幾天時間,我們就將迎來2022年的春節。關注我們三易生活的朋友可能還記得,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們都會推出一些旨在總結一年間市場變化、技術變動的內容,並對接下來一年的行業趨勢進行預測。
不過在今天稍微有點不同,因為在開始談那些高大上的成就和進步前,我們想先來說說那些曾經在行業裡風光一時,但2022年很可能會就此消失的消費電子產品,以及他們消失的理由。
單反相機:它的沒落,是技術與需求變革的必然
首先,我們要講到的第一款即將消失的產品,就是可能會讓許多“攝影佬”聽者傷心、聞者流淚的單反相機。
沒錯,這一領域的事實是相當殘酷的。在當前的三大相機廠商裡,索尼早在數年前就已停止了旗下alpha系列單反的更迭,專注於微單了。如今他們在微單領域玩得風生水起,或許都再也不會想起自己還曾經做過單反。
而在佳能這邊,董事長兼執行長Fujio Mitarai前段時間剛剛確認,EOS 1D X Mark III將會是其最後一款旗艦單反。同時就在幾天前,佳能也關閉了位於珠海市相機生產工廠的大部分產線,宣告其相機產能的大幅削減。
至於尼康,雖然至今他們還沒有明確表態,但看看Z系列如今產品快速迭代、市場和口碑雙豐收的局面,再看看D850這種傳統高階單反已經快五年沒有換代的“待遇”,說尼康沒有集中精力做微單,或許誰都不會信。
那麼,為什麼相機廠商普遍對單反不再上心了呢?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兩個。
首先,從結構和工作原理上來說,單反與微單的唯一區別,就在於單反多了一塊反光鏡和一個獨立對焦感測器。這就使得單反在對焦時主CMOS可以不工作,同時也導致在拍照(感光)時,主CMOS理論上可以有更低的殘留電荷、噪點更少。
作為微單旗艦,尼康Z9的ISP效能和很多功能都超過了自家單反D6
但是隨著CMOS和ISP技術的進步,微單的噪點問題早已得到了解決,一部分旗艦級的全畫幅、甚至中畫幅微單,在畫質表現上完全能與頂級單反“掰手腕”了。這也直接促使廠商將微單的功能定位從以往的主打家庭民用,擴充套件到了如今的專業級,順帶靠著更大的機身、更大容量的電池,也解決了微單以往的續航短板。
像適馬fp這種超小型全畫幅影片機,在單反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另一方面,單反的成像原理與機身構造,也註定了其更適合用於靜態照片拍攝。而微單的無反光板、小體積,卻賦予了它更強的可擴充套件性以及對影片拍攝更好的相容性。於是,當大量消費者對於“專業相機”的功能需求,從靜態記錄轉向VLOG、影片拍攝時,微單的崛起也就成為了必然。
家用發燒CPU:曾經的頂級象徵,如今不再有意義
如果說單反的沒落,是源自技術進步帶來的需求變更,那麼家用發燒CPU的消失,則更多反映出了相關行業這些年在底層技術上的停滯。
看到這裡可能有的朋友會疑惑了,今年Intel不是剛剛釋出了12代酷睿嗎,AMD的7000系銳龍不也預告了嗎,怎麼能說家用發燒CPU沒了呢?
CPU插槽兩側有對稱的記憶體位,是發燒級主機板的最典型特徵
其實大家有所不知的是,無論12代酷睿,還是5000系或7000系銳龍,在產品定位上都不能算“發燒”級。因為真正的發燒級平臺有四個很明顯的特徵,一是CPU的核心數量特別多,28核、32核,甚至64核都不在話下;二是記憶體肯定不止雙通道,早期起步是三通道,現在則是四通道或八通道的配置,因此記憶體頻寬特別大;三是PCIE數量特別足,最少都能有2-3個滿血的x16插槽,不像普通的家用高階平臺,扣扣索索就給一個x16;四是主機板壽命特別長,基本都是一代主機板對應2-3代CPU,而不會像普通家用平臺CPU和主機板晶片組一一對應。
從這四大特徵來判斷,真正滿足“家用發燒平臺”要求的,其實也就只有Intel的酷睿-X系列,以及AMD的銳龍執行緒撕裂者系列了。而根據目前最新的爆料資訊顯示,現在這兩個系列都已停止了更新,未來對應的新核心雖然還會出,但不會再有面向遊戲玩家的新品,並且全部都將改為主打生產力的專業工作站產品線(也就是Xeon和執行緒撕裂者PRO)。
為什麼這兩家廠商會不約而同地“砍掉”發燒級家用CPU產品線呢?首先,縱觀最新的Xeon和EPYC(AMD的伺服器級別CPU)產品線就會發現,現在的頂級超多核CPU,功耗相比過去其實已經呈現出了爆炸式上漲的態勢。
例如,最新的Xeon8380(40核80執行緒)和EPYC7773X(64核128執行緒),預設TDP都已經高達270W-280W,比普通家用高階CPU全核心滿載超頻後的功耗還要更高。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提升一下頻率、開放一下超頻,功耗突破400W則是輕輕鬆鬆的事情。而到了這個地步,就算是360mm的三風扇水冷,大機率都已經壓不住了,只有伺服器機箱的暴力風扇才能“管用”。而伺服器的風扇噪音,就還能家用嗎?
其次從記憶體效能來看,雖然前文中曾提及,發燒級CPU的記憶體通道數通常都特別多。但超多通道的記憶體控制器設計帶來的弊端,就是這些CPU的記憶體超頻相容性往往都非常差。這是什麼概念呢?簡單來說,據我們所知,普通的12代酷睿i9內建的記憶體控制器,理論上最高可以支援到12800MHz的DDR5超頻記憶體(只是現在的主機板和記憶體還跟不上),在這個頻率下雙通道的DDR5記憶體,已經可以媲美髮燒級CPU+8通道DDR4記憶體的讀寫頻寬。
30系顯卡里,只有3090和3090Ti還保留了對SLI的支援
最後,關注顯示卡的朋友可能知道,如今不管是NVIDIA、AMD,還是各大遊戲廠商,都已經不再熱心支援多顯示卡並聯技術在遊戲上的應用。這就意味著發燒級CPU的“PCIE通道足”這個優勢,在實際使用中已經派不上太大的用場。況且現在顯示卡的這個價格,估計也真沒有太多玩家會買好幾張顯示卡,單純只是為了並聯打遊戲用吧。
外折式摺疊屏:不成熟的技術被淘汰是必然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曾經在手機行業叱吒一時的一項技術,同時也是現在摺疊屏機型的一個分支——外折式摺疊屏。
何謂外折式?簡單來說,就是摺疊後,機身在裡、螢幕在外的一種設計。
表面上來看,外折式摺疊屏最大的好處,在於其摺疊時可以實現裝置“正反兩面雙屏”的效果,同時相比於內折式的摺疊屏手機,外折螢幕意味著摺疊狀態和展開狀態可以共用一塊屏,而不需要為手機設計內外雙屏,理論上有助於降低成本。
但是一方面來說,外折式摺疊屏無論手機摺疊還是展開時,柔然的螢幕都暴露在外部,大幅增加了螢幕因為硬物擠壓、碰撞而損壞的風險(特別是當你將摺疊狀態的裝置放在包裡或者口袋的時候)。
另一方面從“摺疊屏”本身的原理來說,一個很重要的效能指標就是摺疊半徑,也就是摺疊屏處於摺疊狀態時,其彎折部分的大小。對於摺疊屏來說,在螢幕不損壞的情況下,摺疊半徑越小即意味著螢幕的相關技術越完善。
從這一點來說,如今我們見到的很多內折式摺疊屏之所以要使用“水滴式”的彎折設計,是因為除了能減輕摺痕外,其實也有螢幕摺疊半徑不夠小的因素在裡面。而對於外折式摺疊屏來說,它的摺疊半徑等同於整個手機一半的機身厚度,摺疊半徑非常之大。
這就意味著,如果說完全180度向內“對摺”的螢幕,是理想中的摺疊屏裝置的最終形態,那麼摺疊半徑巨大的外折式摺疊屏,則可以說是摺疊屏商用的初始階段、代表著不成熟技術的形態。
換而言之,隨著上游屏廠在材質、摺疊效能上的改善,外折式摺疊屏的被淘汰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不只是由於相關裝置更容易損壞,也因為這種技術(或者說設計)本身,就僅僅屬於柔性摺疊顯示技術早期的一種“過渡方案”而已。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