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月23日發表一篇文章稱,烏克蘭危機是未來世界秩序之爭。作者系該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全文摘編如下:
西方聯盟對克里姆林宮發出威脅,如果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它們將對俄進行“大規模”和“史無前例”的制裁。但是,隨著烏克蘭危機達到沸點,西方孤立和懲罰俄羅斯的企圖可能受挫。
普京2月將前往北京參加冬奧會開幕式。在兩國與美國持續爭吵之後,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援反映了莫斯科與北京的利益和世界觀之間日益增長的趨同。
俄羅斯和中國一致認為美國正在密謀破壞和推翻它們的政府。當哈薩克最近爆發騷亂時,普京指責美國試圖在一個與中俄接壤的國家發動一場“顏色革命”。中國對這一看法表示贊同。
在中俄看來,哈薩克的動亂符合一種模式。克里姆林宮長期以來一直認為,美國是2013-2014年烏克蘭動亂的幕後黑手,在這場動亂中,一位親俄領導人被推翻。
然而,俄羅斯和中國的目標並非完全是防禦性的。中俄都認為,它們對“顏色革命”的脆弱性源於當前世界秩序的根本缺陷。
當前世界秩序中,中俄認為當前的安排賦予了美國太多權力。對俄羅斯和中國來說,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不僅僅是靠實力,這也是一場思想的較量。中俄思想家認為應該允許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文明以不同的方式發展。
北京和莫斯科認為,當前世界秩序的特點是美國試圖將所謂“西方理念”強加給其他國家,必要時透過軍事幹預。
烏克蘭危機是一場關於未來世界秩序的鬥爭,因為它正是圍繞著這些問題展開的。對普京來說,烏克蘭在文化和政治上都是俄羅斯勢力範圍的一部分。俄羅斯的安全需求應該賦予它否決烏克蘭加入北約的任何願望的權利。
歷史表明,新的世界治理體系通常會在某種地震式政治事件(例如一場重大戰爭)之後出現。俄羅斯如果在烏克蘭取得勝利,可能表明歐洲正在出現一種新的安全秩序。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