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電影《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在北京舉行首映禮,現場來了一個特別的嘉賓。
他是國寶級演員,介紹他的榮譽很簡單,他拿過所有獎,他就是李雪健。
但很少有人知道,李雪健有一位兒子叫李亙,是北京電影學院的研究生,這部電影是他的處女作,也是獻給父親的生日禮物。
一位滄桑母親、一位癌症父親、一位導演兒子,上演了怎樣一段血淚親情?
1.
1954年,李雪健出生在山東菏澤,因為父親工作上的變動,一家人搬到貴州的貧困山區。
童年時期的李雪健生活非常清苦,為了貼補家用,他每天都要遊過一條大河,去到河對岸撿一些煤渣來換錢。
因為家庭貧困,人又長得瘦小,李雪健經常受到一些大孩子的欺負,所以他非常羨慕部隊宣傳組裡的演員。
李雪健非常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臺上,接受觀眾的掌聲,那代表他終於受到了別人的認可。
1977年,23歲的李雪健夢想成真了,他成功考上了空政文工團,在那裡,認識了妻子於海丹。
當時的於海丹已經有了一部成名作《夏天的經歷》,而李雪健還是舞臺上一個跑龍套的。
窮小子李雪健知道自己就是一個癩蛤蟆,不敢肖想白天鵝於海丹,但沒想到,於海丹早早就對淳樸善良的李雪健一見傾心。
於海丹看上李雪健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李雪健對演戲十分上心,不管是多小的角色,他都不遺餘力地做好,說明這個男人有上進心,值得託付;
二是於海丹注意到,李雪健為人熱心,生活中樂於助人, 經常幫助有困難的隊友,人品很可靠。
如果將於海丹比作聰穎機靈的黃蓉,那麼李雪健就是忠貞不二的郭靖,兩個人是天作之合。
2.
事實證明,於海丹看人的眼光沒有錯,在她的鼓勵與支援下,李雪健的事業芝麻開花節節高。
1980年,李雪健第一次在銀幕上嘗試扮演大元帥林彪,並憑藉這個角色一舉拿下首屆“梅花獎”這個至高無上的榮譽。
1983年,李雪健與於海丹走入了婚姻,好友王培公為他們寫了一個橫幅,“梅花雪中見,珊瑚海之丹”,象徵了他們的愛情就像梅花與珊瑚一樣純潔珍貴。
婚後,於海丹就退出了影視圈,兩年後生下兒子李亙,之後一門心思相夫教子。
李亙從小聰明可愛,李雪健無比疼愛這個兒子,但因為長期在外面拍戲,只能將李亙寄養在姥姥家。
小小的李亙不哭不鬧,無比懂事地等著爸爸回來看他,李雪健感恩妻兒的付出,更加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演藝事業。
1991年,李雪健演活了《渴望》中的好人宋大成,“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引起了街頭巷尾的一番討論熱潮。
之後,李雪健為了演好焦裕祿這個角色,連吃了三個月的大白菜,將自己餓得面黃肌瘦,體重暴減三十斤。
焦裕祿的妻子看了影片後,都被李雪健的真誠演出而感動得熱淚盈眶,直說“真難為雪健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雪健憑藉宋大成和焦裕祿這兩個角色,一舉拿下金鷹獎、飛天獎、金雞獎、百花獎等多個獎項的影帝大滿貫。
但李雪健不看重名利,雖然戲約不斷,他不改只接好戲的原則,有時候還要貼錢拍好戲,所以生活一直清貧。
從業多年的李雪健身上只有三四萬存款,還是一直省吃儉用存下來的,朋友們都笑話李雪健作為影帝卻不掙錢,但卻不知道這是他對兒子愛的表達。
李雪健一向節省慣了,他存錢就是為了兒子,等到自己死後,就將所有的錢留給兒子。
同時李雪健也覺得,自己拍好戲,掙份內的錢,心裡踏實,不去求其他有的沒的。
有不少節目組想要採訪李雪健,都被他拒絕了,在他看來,演戲是一份神聖的職業,不能娛樂式地瞎胡來,會讓觀眾不再尊重演員這個職業。
在李雪健的以身作則下,李亙從小就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要有藝術追求,不能貪圖快錢而丟掉了自己的堅持,這也為他以後成為一個優秀導演打下了基礎。
3.
2001年,一個天大的噩耗降臨在了李雪健一家人身上。
電視劇《中國軌道》邀請李雪健擔任主演,這時,李雪健發現鼻子上莫名其妙長出了一個小疙瘩,看著還有惡化的趨勢,於海丹連忙勸老公去醫院檢查一下。
李雪健不願意耽誤劇組拍攝程序,硬挺著不去醫院,於海丹沒有辦法,直接架住李雪健,生拉硬拽帶他去醫院掛了專家號。
專家看了看李雪健的檢查結果,確診他患上了鼻咽癌,這讓李雪健和於海丹夫妻倆大吃一驚。
專家接著說道,李雪健必須要儘快住院治療,否則五年內死亡率高達70%到80%。
於海丹整個人猶如五雷轟頂,但她很快鎮定下來,現在必須靠她穩住一家人的心,在老公和兒子面前,做出堅強的表率。
於海丹握住丈夫的手,不管發生什麼事,他們都要一起面對困難。李雪健看著妻子堅定的面龐,他也鼓起了與病魔抗爭的勇氣。
李雪健與妻子商量,雖然入院治療越早越好,但如果不把戲拍完,他在醫院也不能安心,所以他申請去劇組繼續拍戲。
於海丹瞭解自己的丈夫,決定幫丈夫完成心願,她跑去與導演溝通,爭取將劇組從西安調到了北京拍攝。
每天早上於海丹開車帶著李雪健去醫院做化療,下午再將他送到片場,看著丈夫因病痛折磨而日漸消瘦,她心疼不已。
拍攝過程中,李雪健的身體越來越支援不住,後期站都站不穩,一說話就嘔吐,但他還是撐著一口氣演完了全程。
在最後一幕殺青戲中,李雪健的角色有一大段臺詞,這時他說話已經非常困難,但還是憑藉堅強的意志力,聲情並茂地給這場戲畫上圓滿的句號。
製片人伍獻軍在一旁聽得熱淚盈眶,後來他回憶說,“每次我到拍攝現場,都會看到李雪健在認真地拍戲,而工作人員則在一旁默默地流淚。”
4.
拍完戲後,李雪健再也支援不住,身體一下子就完全垮掉了,必須要進行放射治療才能保住一條命。
治療過程中,李雪健的脖子開始潰爛,身上的毛髮全掉光了,只剩下最後一根眉毛,最後這根眉毛也掉了。
每天李雪健躺在病床上,忍受著身體上的種種不適,只要他稍微一動,就會頭暈嘔吐,後來他形容那段時光真的生不如死。
李雪健一直是一個性格堅毅的人,之前不管拍戲多辛苦,他都承受住了。
但在之後的一檔訪談節目上,康復後的李雪健將患病的自己比作一條摔爛的魚,內臟都摔壞了,活著不如死了好,可見治療是多麼的痛苦。
李雪健的兒子李亙當時才13歲,雖然於海丹瞞著兒子,但李亙敏感地察覺到爸爸出事了。
李亙給李雪健打電話,聽到兒子的聲音,李雪健想說話,但他說不出來,只能默默流淚。
李亙又寫了封信給爸爸,信中說,”爸爸,以前都是您照顧我,現在換我來給您加油,我和媽媽陪著您走這段艱難的路,雖然路很難走,但別忘了,路的那邊是陽光。”
李雪健艱難地看完了兒子的信,淚水大顆大顆地滴落到信紙上,那一瞬間,他感受了活著美好,他要繼續活下去,和最愛的妻兒永遠在一起。
經過積極的治療,李雪健用頑強的毅力挺過了難關,成功渡過了危險期,而兒子的這封信也一直被他小心珍藏,那是他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每當看到,都會內心一暖。
病好後的李雪健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他真誠地塑造好每一個角色,對觀眾無比負責。
但放療後的後遺症也對李雪健的身體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他的聽力嚴重下降,坐對面都聽不清別人說什麼。
聽不見該怎麼拍戲呢?劇組是不能戴助聽器的。
於是李雪健用了一招笨方法,他把戲裡所有演員的臺詞都背了下來,看著別人的口型來猜對方說了什麼。
這樣的兢兢業業為李雪健贏得了無數榮譽,被授予中國影視業終身成就獎,他的名字,就是演技實力派的代名詞。
4.
受到父親的影響,李亙從小也有著一個影視夢。
2007年,李亙是一名北京語言大學日語系的學生,出國交換讀書一年後,他萌生了想要拍電影的想法。
李雪健支援兒子的夢想,但秉著對觀眾負責的態度,他希望兒子可以去劇組鍛鍊一下,體驗一下影視化的過程,才能交出一部好的作品。
李亙聽取了父親的意見,利用業餘時間,去做了一名導演助理。
李雪健為了能夠認真拍戲,從來不帶兒子去過片場,所以李亙對拍攝過程無比陌生,每一個步驟在他眼裡都很新奇。
李亙忙著在劇組做各種雜活,雖然累但很開心,他越來越愛上了這種創作的過程,想要拍電影的願望越來越激烈。
李雪健鼓勵兒子報考北京電影學院的研究生,紮紮實實地先將理論知識學好。
於是李亙從頭開始補習電影知識,以優異的成績跨專業被錄取,李雪健很為兒子感到驕傲。
2011年,由李雪健擔任主演的電影《楊善洲》成功上映,但影院排座率並不理想,這讓他愁眉不展。
李亙察覺到了父親悶悶不樂的心情,深夜裡特地發了一條資訊,說他看完電影流淚了。
李雪健收到兒子的資訊很高興,說明年輕一代的孩子不排斥這樣的電影題材,他也回了個資訊,說“看到你的資訊,我也流淚了。”
李雪健一直覺得自己不受年輕一代觀眾的歡迎,李亙就發動校友一起支援他父親的電影。
從《楊善洲》中,很多大學生感受到了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英雄主義,連連稱讚李雪健老師演得真好。
在大學生電影節上,李雪健更是憑藉電影《楊善州》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這大大增加了他的信心,李亙也為父親感到無比自豪。
2015年,李雪健主演了電視劇《嘿,老頭》,一經播出就引起了轟動效應。
李雪健在劇裡飾演了一位患上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與兒子相處的點點滴滴既有歡笑也有淚水。
李亙看著銀幕上那個糊塗可愛的老頭,記憶回到了2001年,那是災難的一年,父親患癌,母親艱辛地撐起整個家,好在病魔沒有奪去父親的生命,一家人又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2016年,六十多歲李雪健再次憑藉《嘿,老頭》獲得金鷹最佳表演藝術獎二等獎。
李亙看著舞臺上的父親已經花白頭髮,但還是激動地說,還想接著搞創作,生命不息,創作不止。
這給了李亙極大的動力去創作自己的電影,因為和父母感情深厚,但父母遲早有一天會離開,所以他想拍攝一個關於離別的故事,才有了《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
5.
2020年,李亙完成了電影的初版,將它作為生日禮物送給父親。
但要求嚴格的李雪健並不滿意,這讓李亙很是受挫,但李亙知道,父親是希望他成材。
李亙又花了一年時間重新修改,在2021年再次將這部處女作當作生日禮物送給了父親,這一次,李雪健看完後帶頭給兒子鼓掌。
李雪健嘴上雖然沒說什麼,但心裡也為兒子感到高興,心想“這小子,可以幹導演這個職業了。”
李亙的處女作被入選國際電影節,首映禮上,李雪健撐著年邁的身體來為兒子站臺。
李雪健拿著話筒,動情地說:“這是我第三次看這部電影,這次是在北影節上放映,它終於可以見觀眾了。”
臺上的李亙也無比激動,這是他第一次獲得父親的認可。
看著兒子有所出息,臺下的李雪健欣慰地笑了。
有一句話這樣說道,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孩子的人格。
李雪健用生命來演戲,教會了兒子愛崗敬業的優秀美德;於海丹不離不棄地照顧患癌丈夫,為兒子樹立了一個堅強的表率,所以李亙才能成為當代的一名優秀導演。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良好的家庭氛圍必不可少,李雪健和於海丹做出了很好的示範,希望這個演藝世家以後能為觀眾帶來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