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年代,十五歲的孩子們應該都還享受著家人的庇護,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然而在八九十年代,這個年紀的孩子早已需要擔負起養家的重任,甚至還有不少孩子選擇加入軍隊報效祖國,開國中將王恩茂便是年少參軍。
他十五歲的時候就加入了革命部隊,戰後擔負起了建設新疆的重任,與這片土地有著不解之緣,最終他們一家三代都葬在了天山腳下,英魂世代守護此地。
01
1949年解放軍部隊進入新疆,將這裡殘餘的國軍驅逐出去,當地百姓常年遭受國軍欺壓,見到王恩茂的部隊趕走了國軍之後深受感動,希望他們能夠長久留下來。不過王恩茂告訴大家,其他地方也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解放軍要儘可能幫助更多的人。
之後他帶著部隊橫跨沙漠,便忍受著惡劣的氣候環境與糧食水源短缺的困境,將敵人打得潰不成軍。
趕走敵人只是第一步,之後王恩茂的部隊便在新疆紮根,與當地百姓們一起投入了生產建設之中。
在解放前,新疆當地一片荒蕪,許多百姓都被活活餓死,王恩茂決心不再讓這樣的情況發生,他在統籌全域性的同時,自己也從不懈怠,每天都會和大家一起勞作,一年的時間裡就開荒80多萬畝,收食6580多萬斤。
之後的幾年時間裡,糧食的生產資料不斷飛漲,到1952年的時候,新疆已經實收糧食7.5億斤,完全能夠滿足部隊與當地人們的需求。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王恩茂清楚地知道,勞苦百姓最需要的東西就是土地,於是他親自制定了適合當地情況的土地改革計劃,讓許多百姓分到了屬於自己的土地,歡聲笑語久違地灑落在新疆的土地上。
憑藉著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以及在新疆極高的聲望,王恩茂很快主政新疆,按理來說作為一名有軍銜和軍籍的官員,王恩茂的工資應該會很高,但他卻拒收高出最低工資標準的部分,多年來堅持只拿最低工資。
02
王恩茂對新疆有很深的感情,他真心實意想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為適應當地的大規模建設需求,他主動申請成立新疆建設兵團,帶領著10.5萬官兵專業,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新疆建設運動中去了。
在建設團的一致努力下,當地的耕地面積從一百一十一萬畝猛增到一千二百多萬畝,上交糧食四億五千萬斤,盈利一億一千萬元。建設團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與王恩茂的正確領導是分不開的。
王恩茂主政新疆後,讓這片土地重新煥發出生機,不僅糧食產量大大提升,各種現代化的工廠也建立了起來,這為新疆之後的經濟建設與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2年,周總理親赴新疆視察,對王恩茂稱讚有加。可惜文革期間王恩茂這樣的清流也遭到“四人幫”的殘酷迫害,他只能暫時離開新疆,一手打造的建設兵團也被迫解散。
直到1981年10月11日王恩茂才在組織的安排下重返新疆,那年他已經六十八歲了,但工作熱情卻依舊高漲。當時的新疆局勢混亂,武裝鬥爭事件層出不窮,王恩茂歸位之後立刻展開部署,鎮壓背後的挑唆者,同時派出值得信任的少數民族幹部,勸說武裝鬥爭的參與者,最終成功平息了叛亂。
03
解決了內部矛盾之後,王恩茂立刻著手恢復建設兵團的事宜,因為他深知兵團對於新疆當地的建設有著怎樣的意義。在他的努力下,1981年中央決定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新疆當地的建設再次步入正軌。
王恩茂這個名字從此留在了新疆人民心中,2001年,這個為新疆奮鬥大半生的老人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八歲。
王恩茂生前曾經說過,自己熱愛新疆以及當地的人民,他希望自己一生都能守候在新疆。他去世後家人們遵從他的遺願,將他葬在天山腳下。
值得一提的是,王恩茂的父親去世後就被葬在烏魯木齊公墓,而王恩茂的第四個兒子也被葬在此地,一家三代人都如他所期望的那樣,生生世世守護著新疆。